作为“三无”产品的阿Q | 江河·早茶夜读231

231丨阿Q正传

江河金句

没有等级,也就无需“胜利”,

等级是阿Q“精神胜利法”存在的前提


作为“三无”产品的阿Q

文/ 江河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彭江河。

继上周《孔乙己》之后,我们这周进入鲁迅专题的第二篇小说《阿Q正传》。

1925年6月,鲁迅为《阿Q正传》的俄国译本写序,其中说到,

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现在虽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却依然存在,并且,变本加厉,连一个人的身体也有了差等,使手对足也不免视为下等的异类。

没有等级,也就无需“胜利”,等级是阿Q“精神胜利法”存在的前提,阿Q在现实中因等级而受屈辱,但同时他也在一次次的花样内心戏中实现自我等级的胜利,他是等级的依附者和维系者,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中国几千年下来形成的等级垂直梯度,信口说自己是赵太爷的本家,不过是他渴望权力的表现之一而已。

在现实中,比阿Q弱的,阿Q已经实行了直接的攻击,小D、小尼姑就属于这一类;等级高的打他,他不敢硬碰硬,只好私下里分类胜利了事。以自我为中心的阿Q,把自我的标准当作社会的标准,一旦跟他的标准不一致,便可以鄙薄之,胜利之,所以城里人是可笑古怪的,王胡有络腮胡是低他一等的,假洋鬼子留了学,“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这种破坏现有秩序的行为也是阿Q深恶痛绝的……这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精神胜利法”最集中的喷薄大概就在那一场造反梦里了吧:

“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吗?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写的虽然是阿Q,但也极尽所谓革命者们爬高踩低的心理乱象了。

一生如鸵鸟般的阿Q,终于在将死时刻被死亡的恐惧击倒了,他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可以自欺了,遭遇真相的那一刻,他溃散了。

1934年,《阿Q正传》被袁牧之改编为剧本,鲁迅在给《戏》周刊编辑的信中,主要谈了“未庄在哪里”(地域问题),“阿Q该说什么话?”(方言问题),还有“阿Q是演给哪里的人们看的?”(受众问题),这三个问题,综合一下,鲁迅表达了自己虽是绍兴人,不难猜作品素材也来自绍兴,但最好“去绍兴化”的想法,即“这剧本最好是不要专化,却使大家可以活用”。

袁牧之

鲁迅的文化启蒙始终站在“中国人”的大关怀下,相比萧红和汪曾祺这样地域性特征突出的“城市传记作家”,鲁迅笔下的风景和人物确实更具有抽象性和精神样本意义。这时我们再回到《阿Q正传》的开篇“这一章算是序”似乎更能了解鲁迅不厌其烦地解释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这一“三无”设置的合理性,同样,孔乙己、祥林嫂,莫不如是,听说你叫什么就是什么了,为了去地域性罢了。

鲁迅是如何将阿Q的样本意义推至“中国人”的普遍精神上的呢,毕飞宇讲得好:

阿Q都做了些什么呢?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他几乎就没有什么具体的行为,阿Q只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他的一切都被鲁迅抽空了。
在整部《阿Q正传》当中,阿Q活灵活现的,到处都是他的行为,都有点闹腾了,可是,都是表象。如果我们尊重文本,我们就必须承认,阿Q的‘有效行为’微乎其微,少得不能再少了。让一个没什么具体行为的人物生动起来,确立起来,这个太难写了,作为一个小说人物,阿Q的一切都始于心机,一切又都止于心机,他就是一个黑洞,是空的。
——《沿着圆圈的内侧,从胜利走向胜利》

重要通知

本号因为功能受限

迟迟不能留言

与大家互动

所以,经考虑

本号将逐步

移至

公众号“读邻”发布

也就是原“阅读邻居”哈

阅|读|邻|居

读不孤    必有邻

微信号:yuedulinju

大家扫码关注起来

大家扫码关注起来

大家扫码关注起来

当然

近期,两边将同步更新的

扫码购课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阿Q正传

下期主题

孔乙己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 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