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你的“第二大脑”,让效率提升100倍

正文共2438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细心的朋友或许会发现,我的公众号最近变得不一样了。不但排版美化了,而且坚持两日一更新。这么高频次的更新是怎么做到的呢?

以前我的脑子里也有很多想法,但是在表达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候是没有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就再也想不起来了;有时候是有了想法但是没有写作的素材;还有的时候写作的内容过于流水账,缺乏逻辑性,也就不想拿出来献丑了。

我特别爱读书,也会做很多笔记。喜欢写读书心得。

以前上学的时候,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直接摘抄名人名言和精彩段落,第二种是总结作者的中心思想。

现在我们常常阅读电子书,也常常阅读网络信息,动手摘抄的方式已经是非常低效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了。

如果有一款能够将资料整理、清单梳理、代办提醒、文件共享、团队协作、多屏互动等效率工具都集合在一起的工具就好了。

直到我看到一句很认同的话:用大脑来思考,用印象笔记记忆和储存。

印象笔记其实就可以做你的“第二大脑”。我们常常忘记做一些事情,工具可不会忘记,而且工具有无限大的储存容量。但是工具不会思考,我们的大脑最擅长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能力就是思考。把自己的大脑和工具外脑结合起来,应付信息洪流绰绰有余啦。

那么多管理工具,为什么我选择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中文版现在是独立运营,迭代很快,功能丰富,性能强大,兼容性和稳定性也很棒。更重要的是,印象笔记可以同时满足工作流程管理(符合GTD原理)和文档多角度分类两大需求

也就是说,它不止可以用来存放信息素材,它还可以用来管理整个信息加工的流程。

用笔记本管理工作流程

《尽力去做:无压力工作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到,要减少工作压力和焦虑感,就要清空自己的大脑。作者提出的GTD工作法如下:

收集-整理-待执行-执行-归档-回顾

印象笔记中,笔记本和笔记内容的关系是唯一对应的。所以笔记本体系很适合来做信息加工流程的管理。

我们使用笔记工具的本质是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完整流程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创作输出。只有经过这个体系加工的信息,才有可能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我以前的笔记本和现在的笔记本体系

我将笔记本设置最简化,只有收集、项目和归档三个大类,每个大类里面不超过三个小类。这样设置的好处是,更专注流程本身,不分心。

收集组里面的信息一般来自外部,收集箱是我自己原创的零碎内容。

项目组也是原创内容,但是是有固定格式的。

归档组的信息分为零碎归档和项目归档。

家庭档案就是一个要经常使用的、更新的固定项目信息组,我专门为他设置一个笔记本是为了查找方便。每个阶段只研究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我也会专门设置一个笔记本,来凸显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等项目结束以后,就取消笔记本。当然里面的内容都是打过标签的。取消笔记本以后也能快速找到。

另外印象笔记移动端还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

文字识别(OCR功能)是能一个快速扫描和文字转化的功能,有了这个功能就可以告别摘抄和复制粘贴了。

还能上传照片、文件、录音等附件,也可以直接录音,还可以保存手写、手绘稿。方便我们时时刻刻收集零碎信息。这些零碎的信息我统统放进收集箱里,然后定期整理。

每条笔记整理的过程过程其实是一个打标签的过程。原则是:一条笔记提炼一个关键词,并打上相应标签,然后丢到零碎归档里面去。

每次整理收集箱的目的,就是清空它。

每次清空收集箱,感觉就会很爽。不仅清空了自己的大脑,还清空了所有事情。当下的压力和焦虑通通不在了,玩起来也更尽兴啦。

善用标签:少分类,多搜索

光是加工信息还不够完美,毕竟笔记里面收藏了那么多素材,在需要的时候我怎样才能最快速度的把他们都找出来呢?

我们不能像松鼠,秋天的时候收藏了很多果实,冬天的时候却找不到在哪里。

以前我们都是在不断的新建文件夹,一旦数量越来越多,这个由文件夹建立起来的体系就会崩溃。另外一个问题是,分类很难。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评文章,我到底应该存在读书笔记类呢,还是应该存在时间管理类呢?

分类的事情就交给标签体系去做吧。笔记内容和标签是一对多的关系,一条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可以给笔记多维度的定义。这个时候标签分类优势就凸显出现。

你不会用标签,可能是因为不知标签也是可以像笔记本一样构建层级关系。标签的层级比笔记本多十倍。

学习标签体系的构建,就是在思考笔记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虽然标签可以构建无数层关系,也不应该滥用。层级越多,就越记不住分类的规则。这是以往我们使用文件夹或者笔记本分类,所遇到的最麻烦的事情。

阳志平老师在工作记忆组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乘五原理。四就是工作记忆容量不超过 4 个模块,5 的意思是我们思考的深度不超过五层。再多就会大大增加记忆的负担。

所以我们在标签分类的时候,层级不能过多,每层至多不超过五个项目。

我的第二版和第三版标签体系,优化以后更专注

我的标签体系目前还只有两个层级,大分类+垂直细分,还有更多的优化空间。

前期可以先就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存框架做一个标签体系,在使用中可以不断的去优化和迭代。

总结

现在大部分人的工作都离不开电脑。但是电脑里面日积月累的信息越来越多,文件夹越多,打开率就越低。电脑自带的搜索功能非常慢,要挨个扫描每一个文件盘。着急找东西的时候常常忍不住要抓狂。

推荐一个小应用来搜索电脑文件:everthing。可以在电脑端下载安装。它的搜索速度非常快。只要你的文件命名合理,藏得再深的文件都可以瞬间搜索出来。

不论是工作还是阅读,本质都是处理信息,如果有一个强大、便捷的工具,跟我们的大脑一起工作,效率就会飞速提升。

上周,我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用印象笔记打造高效写作系统》课程,获得了“写作系统架构师”的称号。学习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利用印象笔记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知识搜索系统,让印象笔记成为助力我写作的第二大脑。

有了印象笔记,我才有更多的成长故事,与你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