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童陆生:被开除军籍党籍,晚年恢复名誉后,直言想当一名医生
一、童陆生在北大荒的岁月
北大荒和它的名字一样荒凉。这里成群的野兽呼啸,遍地都是沼泽和荆棘,终年的严寒让这片土地缺少生机,呼啸的寒风,向零星散落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展示着它的强悍。
一位年近六旬却依然健硕的汉子,正穿着一身厚厚的大衣,一手捂着厚实的帽子,一手扶着沉重的药箱,迎着寒风缓慢但却稳健的前行,朝着住处走去。
他这是刚刚去一家当地人的家里,为他们看诊以后,返回自己的住处。本来那户人家要给钱以示感谢,但是看着他们家里陈旧的家具设施和一家四口身上大大小小的补丁,汉子婉言拒绝了。也没有答应他们留下来吃个便饭,只留下一句:“好好疗养,有么子问题第一时间来找我。”他就在夕阳缓缓落下的余晖当中,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呼啸的风声中。
这位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开国少将之一的童陆生。几个月前因为坚守内心正义的底线,实事求是的仗义执言。他的军籍党籍在一夜之间被开除,只带着些许轻便的行囊,来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初到这片土地上的童陆生,并没有因为遭遇不测风云,多年辛苦积攒下来的履历和地位一下子落得朝不保夕的结果,而露出任何的颓废和郁郁不得志。相反,他的思想很乐观,很积极。以至于后来在北大荒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他的思想和行动也灼灼生辉。
当时建国时间尚短,北大荒作为长久以来的荒芜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来说还不高,尤其是医疗方面。很多人生病以后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即使是头昏感冒,腹泻这种很常见的疾病。
童陆生来到北大荒以后,很快就注意到北大荒这个地方,纬度高,天气寒冷,就很容易着凉,就导致了感冒和一些地方病的发生几率很高。而生病以后,面临的实际情况就是缺少懂医术的人,缺少治病所需要的药品。面对这一情况,童陆生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学医。
可是白天还要在农场进行劳作,没有时间怎么办?这可难不倒始终拥有着一心向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的童陆生。
他就在晚上的时候,一个人埋头钻研中医医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录下来,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向行医多年,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人老中医们求教。
童陆生就这样坚持着,慢慢的他对中医的医术的掌握越来越多。“望、闻、问、切”等中医看病的法子他也愈发精通。于是他开始把所学的医术转向实践,开始了他在北大荒农场的义务诊断之路。
当时的农场职工和家属们,还有当地的群众若有生病的人,都是童陆生出诊的对象。
随着出诊的次数慢慢的增加,童陆生的更多的因为他医生的身份为人所知。慕名而来求他看诊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时候如果病人不方便出门看诊,童陆生就背上他的药箱,上门去为病人看病。得到了居住在农场周围人们的一致好评,提起童医生,谁都会竖起一只大拇指,不吝言辞的夸上几句。
看病的人多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虽然童陆生是义诊,看诊是不用花钱的,可是要治病你就得吃药。有的人家里真的很困难,温饱都是个问题,一些药物的价钱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难以支付得起。
而且在当时,北大荒那个地方条件不比北京等地,生病以后,真的就是一药难求。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北大荒的当地群众来说,有些药可能这辈子都没见过。
鉴于这一情况,童陆生就想方设法的从北京等地购买一些常规的成药,在北大荒义诊以后,就把成药分给那些支付不起药钱的人们。
遇到那些付不起药钱却不肯无偿接受药物的人,童陆生常常笑着说:“那是赊账给你的,病不能等,你就先吃了治好病吧。”只是从来也没见过童陆生收过账。
除此之外,童陆生在看病时,能用当地的土药就用土药,用当地采集的中药如果加工一下可以药用。那么对于当地缺医少药的情况,也能大大改观。
而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很实用也很受欢迎的一种。一年之后,原本在北京任职的童陆生,经过地方的申请和中央的批准,又要调回到北京原单位去。
就要和北大荒农场告别了,童陆生在即将离开的那几天,不少人都来送别他,有点不舍得童陆生这样一个艰苦朴素,行医救人的医生离开北大荒。
二、在北京,童陆生进一步耕耘在医学领域
在童陆生刚返回北京的时候,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之下,并没有立即回复党籍军籍,它仍然是身处在旋涡之中。但是泥泞的生活并没有让童陆生对余生失去希望,没有职务,他就在自己居住的军事学院的院子里,义务给人看病,尽己所能做着利国利民的事情。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童陆生才得以恢复党籍和军籍。办理了离休手续,待遇是正兵团级的。
当时的童陆生年已经八十岁高龄了,曾有人建言,想给童陆生安排一个比较高的职位。但是童陆生一生从来不追求禄厚和官高,在他眼里,做人就应该简朴,正直,淡泊名利。
于是童陆生先对领导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对领导说:“我已经80岁了,不适宜再占着工作职位了,还是想继续我的医学事业,做一名中医”就这样婉言谢绝了中央领导的好意。
而离休以后的童陆生,虽然不再出任工作职位,但却并没有放弃对于医术的钻研,在调回北京以后,他依旧像往常一样,继续义务为他人看病。
据统计,在他开始学习中医到后来的30年间,接受过他诊治的病员已经突破了两万人,而且这还是保守数据。时常有报纸登出童陆生为人看病的感人事迹,但童陆生并不重视这些身外之物,他只是不断地钻研医术,不断地义务救人。
三十年多年如一日,童陆生始终耕耘在中医的领域,并进行医学的普及和宣传。用今天的话说,童陆生不是在研究和普及中医,那就一定是在研究普及中医的路上。
童陆生老将军的医术成就很高。在他离休后的岁月里,先后被光明中医函授学院等多所组织和机构特聘为顾问。
为什么还要担任这么多的顾问呢?童陆生有他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这是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中国医学的发展,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健康的生活。所以每次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出马的,童陆生从不推辞,并且都一丝不苟的完成好每一件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劳动报酬,童陆生向来是一分钱都不要的。他谢绝的理由,如果用他写诗自勉的话来说,就是“改革开放兴社稷,科学生产大发扬。回首沧桑多少事,服务人民不能忘。”所以在1989年的时候,童陆生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纵观童陆生后半生对于医学研究和普及之功劳,这样的称号也真正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三、用后半生积蓄,转化为群众的精神食粮
在童陆生离休后,正兵团级的待遇其实可以让老人在北京有很好的生活,但事实上,他晚年就住在干休所一座旧楼房的第二层。多年没有进行维修的房间十分的狭小,也没有成套的家具,很多家具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物件了,就那么零杂的摆在小房子里。
童陆生穿的衣服破了,多次缝缝补补,他的儿子要替父亲买件新的衣服。童陆生说:“我穿得正合适,这衣服就不必换了。”朋友们劝童陆生:“又不是没有条件,换个宽敞舒适的住所吧!”童陆生就会说:“我比全国大多数老百姓住的还好,不要搬动了。”
一生艰苦朴素的童陆生,认为自己穿的住的比很多人都好了,他已经满足了,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业中去。
那么,童陆生的工资用到哪里去了?在78年之后的20多年里,童陆生只要有资金,就买书寄回家乡。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童陆生前前后后总共向家乡图书馆寄过去了1121个包裹,这些包裹里面就包括了5000多册的图书,3000多份的耕种期刊,各种各样的图片数不胜数。
童陆生没有用个人有限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是全部用来转化成精神食粮,再把它们输送到农村去。
四、回顾百岁将军童陆生前半辈子的传奇经历:三次拜少将
1901年,童陆生在湖北黄陂降生了。他的父亲是童云程,在日本的军官学校学成归来以后,就在当时的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的身边担任少将参议。
童陆生长大以后,前半生投身革命,最终在共产党的军队里拜少将。父子两代人,成了很少见的父子将军,还是在不同的阵营。童陆生的革命经历,担任过的职务相比于其他人来说,更加的传奇和复杂。
青少年时期,童陆生成绩优异,就读于武昌大华中学。读完中学以后,童陆生进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第二期继续深造。此时他已经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对当前中国的局势和共产党的认识较为明确。
国家的积贫积弱,列强的欺辱,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无一不让一腔热血的童陆生感到忧虑和愤怒,这令他的报国之志日益增长。所以在校期间,他就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1926年的时候,又通过重重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第一次佩戴少将军衔,是抗战时期在八路军总部。
当时童陆生已经在北伐军中任职过参谋长;在杨虎城的部队担任过参谋;17路军的上校参议;西安事变的重要参与人员;华北抗战中的沂口战役……并且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和事件当中,屡立功勋。
1940年的时候,童陆生被分配到了抗大三分校工作,被时任三分校校长的许光达安排担任了军事教授的职位。在这个职位上,童陆生做得有声有色。
在抗大三分校工作的时候,听说学校要组建一支“参训队”,也就是专门培养军事参谋人才的队伍。
对于参谋这个重要的职位,童陆生很有心得,于是马上向分校校长许光达请缨:“让我来亲自执教。”许光达欣然应允。没有教材怎么办,童陆生就自己执笔,编写了一本教材,专业严谨却并不晦涩难懂,广受师生的欢迎。
在教学工作中,童陆生还发现一些问题并制定了相关的方案,一直沿用至今。本来八路军在军事地图之上,使用红色代表敌人,用蓝色标注自己,用起来多有不便。童陆生就提出要求:“换过来,我们的老底子是红军,以前是以后也是,应该用红色代表自己。”
1941年八路军总部成立了高参室,旨在更好地为抗日战争服务,履历过人的童陆生,顺理成章的被任命为少将参议,第一次佩戴少将军衔。
第二次佩戴少将军衔,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时候。
1945年8月,国共两党准备在重庆谈判,美国派遣了马歇尔元帅作为特使顶着“调解”之名来到中国,并提出三人小组会议的谈判方式。国民党,共产党,美国三方首席代表分别是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各可带一名将军和一名翻译,组成三人代表团。
派谁去呢?共产党总部这边,总参谋长彭德怀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当时还在军委一局当局长的童陆生,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跟着周恩来到重庆去谈判。
童陆生也不辱使命,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和周恩来一起见招拆招,粉碎国民党和美国人的阴谋。并且在后来随代表团前往南京,担任了代表团军事组组长。这是他第二次肩抗少将军衔。
第三次佩戴少将军衔,是1955年解放军授衔。
其实根据童陆生的资历和一路走来的资历和贡献,足以让他授中将,只是造化弄人,因为童陆生被一位领导说成有时有右倾,所以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第三次被授予少将的军衔。同时,还获得了一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独立了自由勋章。
四、风云难测,唯有乐观面对。解密童陆生的长寿之道。
军衔低授只是风云变化的前奏,迎接童陆生的很快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一系列的人生逆旅接憧而来,半生以来的赫赫战功,也不能让童陆生免去北方之行。
童陆生也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变故而改变他一贯的乐天派风格。在革命的那些年里,祖国的东西南北中,他童陆生就只有东北没去过,这是命运让他去领略东北的风光。
童陆生不认为自己就是去北大荒受罪,有一颗服务于民的心,在哪里都能服务于人民,报效国家。于是,童陆生才有了后半生更传奇的“转行”。不在军事领域也能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壮举。
众所周知,童陆生将军是为数不多的长寿将军。
九十岁高龄的童陆生,仍然在北京坚持义务行医。耳朵不聋眼睛不花,走起路来稳健的如同一个大小伙子一样。为看病的人讲解病情,开药方的嗓音也宏亮有力。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用童陆生将军自己的话说就是:“乐天者寿。”
享年一百岁的童陆生,有“三乐”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是哪三乐呢?
这第一乐,就是宽心,童陆生认为心宽则乐。怎样才能当一个乐天派?“心宽寿高”被童陆生刻在一个精巧的小镜框内,时常拿出来看一下,警示自己要放宽心。
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才能做到心宽,童老如是说。他还说过:“我的哲学是长生能得终归去,老尽天年以为公。”
这第二乐,是奋斗。童陆生认为:人越到老年,越要有事情去做,尤其是能够寄托精神的事情。在奋斗中求取快乐,也是长寿的秘诀。这也是他从三十多年坚持行医,治疗两万人次的经历中体悟出来的。
第三乐,也是最后一乐,是健康。童陆生认为,没有健康的体魄,是做不了乐天派的,是很难快乐起来的。他这样表述他的体会:“世事无常,都是从担心开始的,只要有豁达的思想,博大的心胸,周身血气冲和,就可以祛病延年。”
童老的这三乐,无异于一个很好的处方,让他在逆境中仍然不为困难所动,甚至在重大变故之后开启了另一条传奇之路,一直实践到他百岁高龄。
现在条件好了,但是思想高度却没有随之提升。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们当下应该学习童老先生的“乐天派”思想,因为它真的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