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善寺,大阪一个很小但有特色的寺庙
日本有很多非常小的寺庙,有的小到你很难找到,有的你从门面经过也未必能注意到。
大阪有个法善寺,就是这样的小寺庙,有人说是日本最小的寺庙,我觉得不一定,因为我见过更小的。但这个小寺的一个特色我确实是头一回见。这个门并不仅是寺庙的门,还是小巷的入口。
这是法善寺前的街道,跟北京的胡同差不多。
说是寺,但并没有围墙,建筑分布在小马路的两边。当地居民都要从寺庙的两部分之间穿行。
所谓的特色,就在这个临街的亭子里。灯笼上的不动明王,是指佛教密宗的五大明王之首,不动明王。不动明王又称不动使者或不动尊。不动明王中的“不动”,是指慈悲心不变,无物可以改变撼动,“明”即为智慧光芒之意,“王”是对能操控世间万物、现象的人的尊称。不动明王其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身者即身成佛。不动明王也被视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忿怒化身。日本很多寺庙都有不动堂,就是供奉不动明王或者五大明王的,比如醍醐寺。
这就是供奉的不动明王,这里也称水挂不动。不动是指不动明王,水挂就是因为要不断浇水。
不动明王的形象通常是右手执智慧剑,左手拿金刚索。这尊佛像是木制的,由于常年每日不断地有人浇水,身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而佛像本来的面目已经看不出来了。
就是这样,每个来拜的人都用长柄水勺往佛像身上浇水。据信可以保佑生意兴隆、身体健康和婚姻美满。
二战时,周围的寺院建筑都被空袭炸毁,唯独不动明王像完好无损,这也使其更具神性并更加出名,而浇水的习俗也是战后才开始有的。
来参拜的人先是双手合十拜一拜,然后再浇水。当然,别忘了留下点乐助币。
浇完不动明王,还要给下面的两尊矮的童子雕像浇水,据说可以保佑姻缘。
如果保佑身体健康疾病全消的话,哪里不舒服就往哪里浇水。
每天都有人浇水,所以佛像终年常绿。
慕名来此的游客也不少,人多的时候,经常会排起队,不过也许一会儿又没人了。
这里叫二河白道堂。二河白道,是佛教术语,出自中国唐代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大意指人死后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世界观。前方的石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象征西方极乐净土,两边的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
二战后,被炸毁的寺庙伽蓝也没再恢复重建,寺庙没有院子,一条小巷穿其而过。
寺庙的另一部分。
法善寺大概是在1637年由京都附近的宇治迁到的这里,是净土宗的寺庙。其实法善寺供奉的本尊是阿弥陀佛,二战后,阿弥陀佛像被移去了长圆寺,即天王寺附近的法善寺别院。这里的水挂不动尊(不动明王)反倒是更有名气。
大阪过去曾是港口,大阪过去的名字难波就有海上波浪凶险之意,所以人们喜欢供奉保佑航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的金毘罗天王(金毗罗王)。这座金毘罗堂重建于二战后。现在人们更多的是祈祷交通安全和生意兴旺。
手洗亭的压水机。
昭和三十年(1955年)的石灯笼。
江户时代,这一带曾是刑场和墓地,当初法善寺的一心法师为了回报当地人的供养,以及为死者祈福,曾连续千日念佛,所以法善寺也称“千日寺”。到了明治时代,刑场和墓地都迁走了,但千日前的地名却留了下来,大阪的一条地铁线“千日前线”也是因此而得名。
现在这里有个市场,历史可追溯到江户时代,为前来的香客提供各种服务。
这是法善寺的表参道。
大阪特色的井盖。
法善寺位于千日前线的日本桥站和难波站中间,离日本桥站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