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如何【增加细节】
最近看到几个学生写关于个人经历的文章,这个类型我原本以为应该很容易处理,却不料孩子们被卡住的居多。被卡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节,各种概述、泛泛而谈,整篇文章就没有任何说服力。
比如努力,这是个重灾区,总是说“之前怎么都做不好,后来受到鼓励,拼命努力,终于实现了目标”——简直可以套用到所有类型的经历中,从学习、到课外实践、到体育竞赛……就是没有具体细节。
再比如成长,也是重灾区,之前有个学生写自己进入陌生环境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后来渐渐地尝试破冰……我能想象这个过程,但学生一时间就是写不出多少细节,估计也是找不到具体叙述个人经历的感觉,写出来的效果……就比较空泛。
我就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帮大家找到这个感觉。
首先,我们可以沿着时间线切分阶段与层次,找出起伏变化的转折点,画出曲线图;以及找出各个层次的核心与差异。
我们以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为例吧,哈哈。大家有没有读过原文翻译(而不是改编的简化版本)?在原文中,丑小鸭的成长经历了很多个阶段,从夏天出生,到离开家园,到各处漫游,到秋冬天的悲惨经历,最后到第二年春天变成白天鹅,这就是一个曲折起伏的过程。
我们再聚焦到其中的某个阶段看一看,比如离开家之后,在沼泽地的经历,这个阶段很短,但仍然切分出了好几个层次:
首先,他遇见了一群野鸭——它们是候鸟,将要飞往遥远的北方,为丑小鸭展示了广阔世界的存在。接着,它和野鸭遭遇到猎人,这让它意识到,外面的世界是潜藏危险的。之后,它看到了一群白天鹅,并对它们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向往,这是对于高贵和美好的生命的向往。
这样把层次一切分,是不是就能写得比较细致了?
此外,这几个层次是有起伏的,有上升——结交新朋友、看到广阔世界的可能性、向往美好;也有下降——遭遇猎人、遭遇死亡的危险。这样整个叙事就有了曲折,也有了情绪与节奏的变化。
大家在梳理自己的故事结构时,也可以试试这种“情节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曲线变化。
不过,我的学生其实大部分已经建立起了要做情节切分,找出起伏变化的意识,可是,这样切分出来的还只是一个大框架,更进一步去写的时候,如果没有具体细节,仍然容易流于概念化。
这也是我近期看到的几篇习作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怎么办?我给大家一个比较实用的办法:构造画面。
大家小时候都做过看图写话,对不对?怎么做?观察图画,一方面要看到图画里的核心要素——人物、行动和事件;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图画上的每一个细节(当时没有这样去看的自己面壁一下)。
前者就相当于我刚刚说的,梳理结构、切分层次、构造起伏等等,而后者就是大家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容易缺失的细节。
所以我们这样做:在已经构造好的结构基础上,每一个层次下,构想1-2个给你最深刻印象的具象画面。然后,闭上眼睛,就像放电影那样,把这些画面投射在想象中的屏幕上。
注意画面中的各种细节,就像做看图写话时观察图画那样,包括与人物相关的细节,包括四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细节。
当然,这个画面不会像看图写话的图画——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用处,不会放无用的细节进去;在现实画面中,还需要自己对细节进行筛选,把有用的、也就是跟核心情节有关联的,挑出来。
但至少,就会有比较多的细节可以用,对不对?
然后,也像小时候做看图写话那样,把经过精简、提炼的图画,用文字描述出来。就能让文章有比较多的细节,可以写得细致一些了。
之后,再做好画面之间的连接——用什么呢?其实我之前说过,在讲述个人经历类的文章中,可以、其实也需要一边叙事,一边穿插着加入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这就是“五花肉写作法”的一种具体用法。
一来可以为文章增加更多的层次,还可以构造出更丰富的节奏感;二来在感受与思考部分,其实还可以加入新的细节,比如有些细节在主要画面之外,但又是有意思、有价值的,这时候就可以加入进来。
当然,我再说个反方向的问题:
有些学生是概述太多、细节太少;有些学生刚好相反,无效的、或者重复的细节太多,导致叙事全面没有推进,就像幼儿园小朋友涂颜色,反反复复涂一个地方,其他都空白。这当然也不行。过犹不及。
不过今天我们主要解决缺少细节的问题,反方向问题就不展开了。
最后再给确认自己的问题是缺细节的同学们2个练习:
① 看小说,抓住主要画面,一边阅读,一边尝试把它投影出来,就像我刚才说的,在头脑里放电影那样。我知道许多人读小说,主要是读故事情节,其实小说里有丰富的细节和画面,试试看去注意它们。
② 看电影、看动画片,尝试用文字去描述一段你感兴趣的情节,跟写个人经历其实是相似的:首先切分结构,然后抓住几个主要画面,之后在主要画面中尽量把重要细节都写出来。会是个有趣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