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说吃】雪白丰腴的长街糰
长街大湖 · 叮噹 摄
十三汤包十四糰,
历来是宁海东路人过年时沿袭的
一道不可或缺的主食。
如果说玲珑娇巧的汤包
如同小家碧玉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长街糰,
恰似深宫里雪白丰腴的贵妃娘娘
······
糰,古体字,音“tuán”,简体字也就并成了一个“团”字,对于一种美食来说,团字写法虽然寓意团团圆圆十分喜庆,但缺少文化传承与底蕴,譬如菁麻糍被简化为青麻糍一样。
元宵节,全国各地纷纷推出元宵特色小吃。譬如宁海弹丸之地,一市东岙村敞开大门热情洋溢地笑迎城巿头人,城里人白吃白喝,抢尝她们的麦糅、麦饺筒、甜果汤,还可打包回府。宁海文峰论坛原创版栏目,曾经为了一只小小的岔路麦饼,西路角的文人们打起了麦饼发源的文字战。而我的故乡长街,有一种美食叫“糰”,无人争锋,默默地流传于长街民间。
十四夜美妃
我担心几代之后,她将失传。
每年十四夜,长街的巧妇们必定要包长街糰,这是长街独特的美食,白白胖胖的长街糰,富贵饱满,这纯手工的技艺一般人学不来,机器也无法模仿。记忆中,那一天,我妈经常会召集她的兄弟姐妹们来我家包糰。
包糰第一讲究的是用什么粉。一般是用长街、胡陈等本地产的粳米粉,用石磨磨出来的,本地的粳米本身带有糯性。外地的粳米粉偏硬,所以9斤的粳米粉要渗入1斤糯米粉。
有些地方的糰加多了糯米粉,吃起来黏手黏牙,正宗长街糰单用本地粳米粉,口感酥软不黏,更容易消化。
包糰第二讲究的是如何揉粉。有人图方便,将水烧开加冷水至60度左右直接注入粉中揉粉,这样揉出来的面糰缺少韧性,糰蒸熟冷却后面皮容易开裂。我妈的操作方法:
1、将粳米粉用温水拌匀
2、搓揉成长条
3、扯成小块蒸至外皮透明。第一遍蒸后取出趁热反复揉,再扯成小块蒸第二遍。
4、取出趁热沙圆,包进帆布,放蒸锅内保温,裹一只拿一只。
长街糰的馅子,以白萝卜为主。正月里吃多了油腻菜肴,不妨来点清甜脆爽的白萝卜。将白萝卜刨成细丝,加点细盐挤干水份,香干、虾皮、白平菇、黄豆芽、土猪肉切碎。
素油加热后,肉末爆香,熬出些猪油,再将其他料理依次放进翻炒至半生半熟,最后撒盐、葱花,盛出待凉。
包糰模式正式启动!这手艺只有我老妈这一代正宗长街人才会,我也是学了多年才有点像模像样。先把蒸熟的粉糰用力搓、用力搓、用力搓,搓成光滑的圆球。
再用手从粉糰边缘慢慢一圈一圈一圈地捏成碗状,捏粉碗很考验手劲,我捏了三只,手便酸了。下面请看我家大姨丈及民间能手的演示:
1
捏出圆圈
2
旋成碗状
3
藏进馅子
4
合拢封口
5
编出拷边
繁华素心 编织
决定糰的颜值最关键一刻,粉碗封口后,先捏出一道细细的海岸线,最有特色的是她那精美绝伦的封口绳,用大拇指痕捏出一条弯曲而均匀细密的绳鞭,似波浪轻拂着沙滩,不是看看就会的哦。
女人手小者,包的糰如丰盈纤饶的飞燕娘娘,雅称为梭子糰。
梭子糰(叮噹 摄)
男人手大者,包得糰如白美硕肥的富婆,戏称为斧头糰。
斧头糰 (弦月 摄)
有的巧妇创意十足,一条鱼儿活脱而出,寓为年年有余、丰衣足食。
鱼糰(叮噹 摄)
清明脚跟,她们还会将菁掺进粉里,裹成菁糰。
长街,东海之滨,依山傍海的江浙富泽之地,养育出的一方人士热情大方,俱备大海的血舞之气,做菜大碗大盆地上,讲究“人敬我一碗,我还他一篮”。你单看糰的富态便知一二,馅子拼命地往粉碗里压。
糰的全家福 (葛春春 摄)
思绪游离间,糰蒸熟了!关火略待两分钟,掀盖,热腾腾的雾气弥漫开来。眯眼间,透过雾气,看见糰们只只透亮晶莹、饱满舒胀、香气扑鼻······
长街对岙洞村的蒸糰
吃糰的人会急不可待地手抓,呼呼吹两下,一口咬下,萝卜丝的甜脆,黄豆芽的碎香、香干的糯软,虾皮的松香、平菇的鲜美、猪肉的油亮、葱花的缀绿,满口家乡的味道,瞬间儿时的回味,两三下便落肚了。
这时候,配一碗百合薏米枸杞桂花甜汤,端上盐水江白虾、半血银蛤、海苔花生米、红膏咸包蟹、清炒霜打青菜等菜肴,大家围桌而坐,嗨五道六,最后抚着圆滚滚的肚子,依依不舍地离开餐桌,心满意足滚到沙发上。
还有一种油煎吃法,称为黄金糰。打开中火,搁上平底煎锅,待锅热放少许油,将糰排入煎至两面金黄,就像给贵妃娘娘穿上一套华丽的宫服。
黄金糰 (辣椒红成妈烹饪)
糰的味道,便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一种美食,人们总会去追溯她的相关故事和传说。我们的长街糰,没有战争,少有苦难,她只是长街地区那个时代的代表意义。以前我们那边的生活条件与其他村落相比相对富有,但部分年轻人也会外出做生意或打工,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所以经常要和亲人分开。
过完年,正月十五之后,他们又要远离家乡了。因此,在正月十四晚上,亲人们会包好糰,大家一起围着吃,这次团聚后,就各奔前程,来年腰包鼓鼓再相聚。
第47期
作者 · 编辑:飞红
图片:飞红、濯清涟等
审核:文化宁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