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10丨恩威并施扼功臣
△罢免丞相
长安在吕氏掀起的血雨腥风中飘摇了很多年头,直到刘恒登上帝位才逐渐安定下来。但安是安了,要定下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曾经因为吕氏外戚的存在,刘氏宗亲和朝中功臣才将矛头一致对外,而今吕氏消亡,安抚这些矛头就成为了刘恒上任后的当务之急。
然而,在代国安居十数年的刘恒,对于朝堂纷争是能远则远,能避则避,哪里来的人脉和根基呢?在所有人眼中,自己都是凭空得了皇位,不过是运气好罢了,那些跟随刘邦打拼天下的老功臣以及残存的刘氏子弟,能有几人甘心臣服呢?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让不让他刘恒做皇帝,是人家说了算,让他当了皇帝,能不能坐稳这个位置,也很有可能是人家说了算,毕竟这么大一个“便宜”总不是白捡的。但毕竟迎刘恒做皇帝是众人的决定,即便心里不服气,该有的君臣之礼还是要有,因此宋昌在渭桥上阻挡了周勃的举动,是在第一时间打消了有些人欲把刘恒当软柿子捏的意图。
而这只是个开始,要真正解除当前赤手空拳的困境,让自己在这些功臣和以后要面对的各种势力面前,不至于完全处于被动而任人宰割,刘恒必须有所行动,且不能有失偏颇。
刘恒的动作倒也不慢,在入主未央宫的当夜,刘恒就封宋昌为统领京城南北军的卫将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管理殿中事务,将皇城中的文武两项重要职务迅速转移到了自己人手里。
进京时仅带了宋昌、张武等六人的刘恒,很快就凭借这些举措,保障了自己在京中的安全,避免了让自己成为一个被人挟持的“空壳子”。
在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之后,就要开始安抚人心了,尤其是朝中功臣和刘氏宗亲这两个阵营。
刘恒倒是很懂得如何把握分寸。登基后不久,他就将平定诸吕中的有功者一一封赏,之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诸侯王也被恢复了爵位和土地。凡是平叛有功的,一律有赏。
而外臣中功劳最大的陈平、周勃和灌婴,分别被任命为左丞相、右丞相和太尉,其中以周勃得到的封赏最多,食邑万户,赏金五千斤,陈平与灌婴的所得加起来都比不上周勃的封赏,可见周勃之功。这倒也应了刘邦生前那句“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安天下的功劳着实大,大到春风得意的周勃,没多久便忍不住飘飘然。每每散朝时,都小步疾出,洋洋得意,反而是身为皇帝的刘恒常常目送他离去,颇为恭敬。
凡事有一则有二,有周勃开头,其他人未必不会效仿,甚至会得寸进尺,如此一来,这朝纲何在?
对于高祖皇帝的功臣,恭敬要必要的,但君臣之间的分寸更重要。因此在旁人的劝谏之下,刘恒倒也狠了狠心,在打压老功臣的嚣张气焰一事上,一改往日的温和:他先是逐渐摆出了君王应有的威严气派,让周勃自觉敬畏,后来两度罢免周勃丞相一职,更是让老骨头一把的周勃去监狱里走了一遭。
第一次罢相,是周勃主动提出,不过那也是因为先前在殿堂上周勃身为丞相,对于刘恒的问话是一问三不知,让他羞愧难当;第二次罢相,是在周勃二度拜相不到一年的时候。
那时刘恒为了压制在京功臣的势力,下诏命京中列侯都回自己的封国去,美名曰:“吏卒运输物资辛苦,且列侯在京不方便教化封地百姓”,但封地的条件怎么比得上京城,故很多人一直推脱滞留。所以,周勃就被刘恒点了名:身为丞相,那便身先士卒,做个表率吧。
回到自己封国的周勃,后来被人诬陷有“谋反”之意图,就这样被刘恒丢进了牢狱。在狱中备受欺凌的周勃,几乎散尽家财才得以脱身,后回到封国待了六七年便去世了。
周勃被罢相后,灌婴继任丞相一职,而灌婴也在一年后离世了。随着陈平、灌婴、周勃的相继西去,也就意味着老功臣再无实力左右朝政。又因汉文帝恩威并施,其他人也不敢兴风作浪了。
当然,在这些老功臣逐渐退场的过程中,汉文帝刘恒也不忘扶持和培植属于自己的新势力:一是以宋昌、张武为代表的代国旧臣,另一是以张苍、贾谊等人为代表的新觐之臣。
自此,朝局已然维稳妥当,而那些被分封的刘氏诸侯王也随之安分了吗?并没有。想来也是,曾经奋力反吕的刘氏废了多少心血,如今倒便宜了刘恒,那些所谓的自家人比起外臣,倒是觊觎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