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效法天地,健康长寿
金童子道德经养生不传之秘 函谷对之七:修道无私
尹喜问:修道怎样才能有所得,才能做到健康长寿呢?
老子答: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的属性,或者说是理论。就是道总是表现着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这个论述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反复提到的。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要说长久,没有比天地更长久的了,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呢?在老子看来,最大的原因是,天地他无私,他的一切不是为自己生存,而是培育万物,正因为天地这种无私的作为,在一般人看来对自己有损失,会减少寿命,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到天长地久。由此推及到修练,中也要按道的特性来修才对,不要想自己得到多少,而是要奉献给予了多少。很多修练者或者说是功法在修练时,到处采气,总想集聚别物的能量,这是一种自私的思想和行为,到头来可能开始时有所收获,最终将损失更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笔者感悟: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存,为了培育万物,所以才能长生。因此,有道的人,效法天地,自觉觉他,自度度人,会把自己对道的领悟写成文字,留给后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所以圣人遇事不争,总是把自己放在别人后面,高明的领导不跟群众争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处为人民着想,深受爱戴而被推举在前;总是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不为自己考虑,反而能够保全。这不正式因为他们的无私,才能成就自己。
我们进入修炼状态,要意随气走,心意是君,精气是民,君要把自己放在民后。进入无我状态,才能发现永恒的本我。
我们探求长生,为什么“外其身而身存”,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却反而能保全自己,得以长生呢?“舍弃小我得大我,舍弃大我得无我,无我方为永恒我。”小我 — 利己利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我 — 利他利己,己欲立先立人;无我 — 舍己利他。可以说,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已经完全进入了舍己利他的“无我”状态。一个思想做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谦退无争的人,一个不管是给敌人还是给朋友都能带来福祉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众生爱戴的人,谁还会去和他争呢?又有谁会去加害于他呢?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遇事谦退无争,无我的人,心胸特别宽广,豁达,宠辱不惊,知足常乐,慈悲为怀,一般不会生气,就没有让他生气的事,就是佛家说的离苦得乐。病由心生。一个身心健康,开朗,乐观的人;不为自己生存,乐于为人奉献的人;再加上适当的锻炼,和规律的饮食起居,自然能像天地那样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