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摘 要: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媒介都要进行升级和革新,并且还要落实到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确定上。在本文中我要表述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对语文教学进行补充的必要性。

關键词: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语文 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课标理念的更新和推进,培养核心素养目标越来越明确,语文教学正在跨越应试教育,历经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全新话题。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是由阅读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读是完成核心素养建构的一个方式,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的使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于9月13日发布。这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近百位高校专家历时三年完成,该成果关系到今后课标的修订、课程的建设和学生评价等其他方面。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认为,重视“双基”是我们的传统,双基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后提出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教书到育人走过了“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个不同的阶段。就像是“双基”是课程目标初级,三维目标是中级版,如此推算,核心素养就是终极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表明,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核心素养,综合表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zGoCJECFXc9Inq5ISo7p7w==新这六大素养,具体细化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在这样的形式下,惯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媒介都要进行升级、革新。在理论的驱动下,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升级、革新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在本文中我要表述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成为对语文教学的补充。

教育目标的落实要依托于具体的课程,而时代发展和一些历史因素造成教育工作者对已往工作思路的依赖,对教材解读不能随时代发展而改变。在教育目标3.0时代到来的时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深入学习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掘既有教材中对应的教学资源并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对教学活动进行补充。

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中的每一点都是可以通过一门或多门学科课程来落实的,所以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一项系列工程,本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从细微之处着眼,由部分向全面扩展的原则,我们的课题组选择了从中华传统文化与语言教学资源研究这一角度来论证如何通过语文学科落实核心素养中相关基本要点。

人文积淀就要求学生要积累来自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蕴含的方法;人文情怀要求学生需要提高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尊严;勇于探究要求学生能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审美情趣是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批判质疑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去分析和看待问题;乐学善学要求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反思要求学生养成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习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能根据自身的情境对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地安排调整;社会责任就要求学生有责任担当,怀有感恩之心,明辨是非;国家认同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还要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劳动意识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以上这些要点对学生的要求我们都可以从语文学科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媒介。如语文教材中《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对幼时张衡的介绍就是对我国古人勇于探究的精神的赞美,在教学中发掘到这一点,就是对教材的深层次运用。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本中大多数内容对科学、人文、责任等方面有明显的指导意义,但这些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多,而且学生对这种易读、易记的内容有兴趣;我们就要利用开设校本课程这一途径来补充语文教材的不足。

总之,核心素养是一套教育目标体系,落实这一目标体系就要挖掘现有的教育渠到,捕捉和创造合适有效的契机,在语文教学这条渠道上,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落实新目标的新保障,我们在既有教材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展,是高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必要决策。

参考资料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818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