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垃圾多,国之耻;吴冠中却给这个画展取名为“叛徒画展”!
来源:
来源 国民艺术导航
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前言
名 家
艺 术
by: 国际艺术大观
吴冠中 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在50~70年代,他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故乡 油画画布
1992年,吴冠中和自己的学生办了一个画展,他希望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把一些画得好的学生带起来。吴冠中给这个画展取名“叛徒画展”,意思是学生和老师的作品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结果美术馆坚决不同意,只好改成师生画展。
桃花 油画 木板 1976年作
作为教师,吴冠中希望自己的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他说,“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生作品都像我的话,那是我教学的失败。”
鲁迅故乡 木板油画 1977年作
耄耋之年,有不少青年诚恳地拿作品请我看,要求指点他们将怎样往前走。谁想走向艺术的天堂或经济主宰的市场,难说,可能两方面的情况都有。
飞跃的海鸥 油画 1976年作
问道于黄宾虹老先生,黄老先生根据自己的学养、见闻,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提携后辈的话,听话的朝圣者于是沿着羊肠小道走进了黄宾虹之家。去问齐白石,齐老先生“似与不似”的高见令多少人拜服,师白者何止千百人。抄袭,是中华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鲁迅先生说,本来无所谓路,路是鞋底造成的。
乡间 布面油画 1977年作
在异地,我曾向陌生人问路,陌生人随便一指:往那边。我就向“那边”走去,结果误入歧途,上了当。这类上当的事远远不止三两次。
绿满园 油彩 三合板 1977年作
学艺以后领教过许多教授的指引,其中多数很平庸,混饭吃而已,对着模特儿,说你画长了、短了、明暗关系不正确等等,谁也看得见的错误,像讲解剖课,与艺术少有联系。大量的学生就这样在艺术院校毕业了,再去蒙骗别人。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老师寥若星辰,被尊为恩师。
风景 1976年作
有一位年轻雕刻家的作品引我注视,功力扎实,造型感觉好。但他到处发表雷同的作品,甚至包下一个刊物的扉页,几年来期期扉页只发表他一个人的作品,显然买卖版面的交易令人反感,且其作品愈来愈差,不断抄袭自己,他以为争来了荣誉,其实毁了自己珍贵的前程。
水乡 1980年作
一位水彩画家画得很不错,作品力求完整,他也总问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说四平八稳不是艺术,但我不便教他放肆,林风眠老师倒曾对一个拘谨的学生说:乱画嘛!
赶市集 油画画布 1985年作
艺途真是没有捷径,唯一的正道是创新。都在嚷嚷创新了,但看看所谓创新的作品,大都是垃圾,文化垃圾多,国之耻。创新是探险,历来真正有创新贡献者,全来自实践,且大都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价,想轻易偷个创新美名,贻笑大方。
漓江 木板油画 1976年作
吴冠中更多作品欣赏
雨后山泉 布面油画 1985年作
桂林农家 油画 1985年作
这幅《桂林山水》是吴冠中先生1985年游历广西桂林时所作。除了吴冠中常用的习惯笔法之外,这幅画还运用了刀法如远山立面的砌法和迎面的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恰当地表现了山的质感。而同类色调的三个山峰,却分别用堆笔法、减笔法和刀法,既拉出山与山之间的距离,又从山的造型上以轻重虚实和方圆加以区分。近景中以树为主体的竖向黑线和以叶为主体的小平面,相互穿插交织,是整个画面节奏最强烈的部分。下端一排白色江南房屋更增加了风景中的人间气氛,也是最明亮的部分。黑白灰、点线面的精巧布局充分体现了吴冠中注重“形式美”的艺术主张。
小巷 1984年作
江南水乡 1985年作
吴冠中先生致力于探索油画民族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毕加索 城隍庙”。《江南水乡》将油画的色感、光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风韵揉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语言样式。点、线、面的抽象元素变成了江南风景的具象描写,吴冠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中西绘画多种对立的矛盾。
大户人家 布面油画 1985年作
《大户人家》是吴冠中先生的油画走向世界的代表作之一,这件写意油画也是中国油画获得国际市场认同的里程碑式作品,它曾以让世人震惊的高价被国外收藏家珍藏。吴冠中说,这件《大户人家》“处于包围感的形式构成中。大片黑屋顶、大块黑门窗、墨绿的水,串连了树枝之线、山墙之线,都为守护这家而携手合作,也是相互抱合,抱合之间有起伏,有摇摆、画面包涵波状运动。显然,在整体波动中,屋顶面对着水之荡漾,心情也活跃起来,不安于自己呆板的形体,得意忘形,“变形”了。左方大块的黑门窗,为了镇守自己的重要岗位,顾不得是否与山墙错了位;山墙也忙于自己的前卫任务,并要与树枝打交道,对门窗的错位也就视而不见了。白墙统统被包围住,成为家里的银库。心脏处突出极小的黑色的窗,窗前有人,看来深远。绕过桃花疏柳下台阶,黑道道的阶梯联合了廊下黑色的小桥之洞,水从那里流过来。几只白鸭是白墙的娇儿。薄薄透亮的天空,灰色砖块砌成的墙角,是低调,伴奏黑与白之高腔。我竭力想在油彩中吸取笔饱墨浓之酣畅,书写浓郁之乡情,油画写意,写意油画,正是初衷”。通过吴冠中自己的话我们不难感受得到,在大师的艺术理想中,形式化的艺术语言同样也充满了可阐述的内容,也是富含生命力和表现力的美的表达。
水乡 1986年作
水乡 1987年作
古镇 1986年作
江南春晓 油画 1987年作
油画 1987年作
草原风景 油画 1989年作
印度风景 油画 1987年作
夜咖啡 油画(珂罗版) 1989年作
巴黎协和广场 画布 1989年作
香港夜景 珂罗版画
此作表现了香港维多利亚湾繁华的城市景色。画家用抽象的色块和线条概括了香港的高楼、广告牌和灯光,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此作乃是油画原作的有限印刷品,发行数量极少。
巴黎蒙马特 1989年作
一九八九年,在巴黎之行中,吴冠中共绘了三件以蒙马特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分别取景于蒙马特的街头,本幅取景于咖啡馆林立的Place du Tertre,以巴黎著名的餐厅Le Consulat 为画作主角,街道背后高耸的圣心堂伴随着蓝天白云,点绘出画家当时愉快喜悦的心境,画中街道背后隐约可见圣心教堂。
鸽子 油画木板 1989年作
塞纳河畔 1989年作
塞纳河 1989年作
塞纳河风景 布面油画 1991年作
巴黎公路 画布 1989年作
巴黎大皇宫 油画 1989年作
吴冠中先生此件油画作品题为《巴黎─大皇宫》,作品构图简洁,色彩明快亮丽,兰色的塞纳-河上是巴黎最著名而且最多人拍照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周围绿树环抱,桥的一端这座雄伟壮观的白色园顶建筑便是举世闻名的大皇宫。整个画面所采用的灰白色调将巴黎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喧闹之余所呈现出的宁静祥和的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
荷塘清趣 1989年作
绍兴湖
江南水乡 油画 1989年作
高原人家 画布 1990年作
倒影 油彩 画布 1990年作
东京之夜 油画画布 1990年作
《东京之夜》中,作者利用油画颜料的材质特性,用大色块堆叠出都市密集林立的雄伟建筑,加以漫天彩点错落散布,弥漫其中,以俐落流畅的线条贯穿,此种安排带出现代都市的生气活力、生动刻画出夜晚的喧嚣繁华,而这更是画家笔下稀有题材中难得一见的油画创作的作品。
瓜藤 木板油画 1991年作
吴冠中的作品多为写生之作,从上自述中可知,此作属特例,乃是阅读一篇文章后,有感而发,将平面文字转化为具象画面,故画面空间的经营及构图乃他精心设计,画面中利用瓜藤的布局及描绘来展现他对生命的热爱。
旧上海 1991年作
桂林 布面油画 1991年作
吴冠中在《桂林》这幅作品中,用油画特有的笔触,加以人化的语言描绘了造化的自然山水,并且,凭借着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熟悉和理解,在他的油画中,你能隐约感受到一种东方的气韵与意境。虽然山是波状、弧状的,房屋是方的,山墙是三角的,但这些波、弧、方、三角之间并无矛盾,反而彼此相适应,甚至相似,都属于水波扩散的运动旋律圈中。山是灰色,属中间调,所占面积大;房屋面积小,但色重。似乎存在一个公式:面积(山)* 明度(中间调) 面积(房屋)* 明度(色重)。这也是画面上不同部位间的平衡规律。山由淡墨块及线组成,块与线之间不即不离,若因若离,仿佛二重唱。重唱为了表达山丛形象之多样,避免僵死轮廓之单调,同时,山之线呼应了房屋之线。
夜渔港 1993年作
梦乡 布面油画 1993年作
《梦乡》画于1993年,此图是吴冠中三个“三方净土”的代表作品。吴冠中品尝了西方禁果又苦恋东方伊甸园,创造出优化混血独具个性的新体系,开拓了“水、油、墨”、“灰、白、黑”、“画、文、诗”三个“三方净土”,成为林风眠之后中国新艺术的一位杰出代表,博得了东西方专家和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春秋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春秋》画於1994年,这是吴冠中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也是他成功后的一个标志性作品。画面以灰黑色构筑了大地母亲的形象,数株树苗长在大地母亲的怀抱,这是画家把大地比喻为母亲,每个画家都像小树一样。
经过一系列合乎逻辑的蜕变过程,吴冠中8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写意油画,这是他的第三次顿悟,以“写”和“虚”的观念确立为标志,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的又一个契机,色调趋向简洁的黑白,用笔成竹在胸一挥而就,与西方绘画浓烈、厚重、反反复复地堆、压、改、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稀释、薄涂、自由洒脱,在西方现代绘画中亦不乏实例,吴冠中只是将这种画风转化成了艺术的整体态度,转化为中国的笔墨观和色彩观。此图又提供了造型观念的新尝试。是吴冠中揭开了中国油画崭新的一页。
渔港 油画 1994年作
风景 版画 1994年作
沉沦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沉沦》画於1994年,此年是吴冠中创作最好的一年,他的一幅《北京雪》也是在这一年画的。此图以灰黑蓝为底色,将夜晚里的万家灯火、群星璀灿的情景画出来,真叫人拍案称绝。无论是水墨还是油彩,吴冠中最有潜能的实验均是逼近抽象的。正是吴冠中在研究西方几位大师后,才有如此的成就。
夏 油彩 1994年作
江南水乡 1994年作
运河桥 油彩 1994年作
在画面中,作为主体的桥、桥下的水和桥后的天,都是灰色调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但是作者用对颜色以及不同笔触纯熟的运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矛盾。桥上的行人仅用彩色和黑色错落地点出,用笔轻松而放逸,使这些小点成为画面中最亮眼的部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重心,也和桥下黑色的小船构成了呼应。作者大胆地置入了一叶扁舟,其画法很明显来源于中国画。江汀渚岸上白墙黑瓦的中国民居更是和小舟一起,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西方的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双燕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思蜀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思蜀》画於1994年,以吴冠中最常用的灰白色调为基调,将情调画出来,是吴冠中最具有个性的作品,点、线、面的运用使吴冠中的抽象有别於写实派,又区别於西方抽象派,而且也比中国传统写意派更具现代感和形式感,做到了“吴冠中就是吴冠中”的画风。
雅加达印象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1994年,吴冠中曾受邀出访印度尼西亚,并作写生,《雅加达印象》就是此间完成的一幅写生作品。吴冠中长期以来,曾一直以乡村、民居等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艺术家开始了对城市题材的关注。后来,经过一定时期的创作实践和思考后,他甚至提出了“城市山水”的说法。90年代之后,城市的景象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雅加达印象》可以看作是吴冠中城市风景的一个代表。尽管这件写生油画创作于国外,但基本延续了他在国内创作的风格。
桂林人家 布面油画 1995年作
本作品《桂林人家》尺幅虽不大,却有着恢宏气象,即描写了由桂林漓江边的村落人家。峰峦叠嶂的山势和开阔宁静的江面之间,铺陈着色彩斑斓的村落,和前方江面上的小舟遥相呼应,构成了既安谧又灵动的诗意画面。吴冠中强调意境创造的重要,风景画的引人入胜并不在于对景色的如实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家倾注丰富的情感,在“形式之中蕴藏着情意”,造型艺术必须以特殊的语言表达特殊的意境,在描绘具体事物的同时,吴冠中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以独创的吴氏语言──点、流动的线与块面的连接,表达出自己对大好山河的眷恋,正因他所运用的是最简单而基础的点、线、面,才能同时将丰富浓厚与简洁单纯这两种南辕北辙的特征并陈于画面,造就了画面那种慑人心魄、难以忘怀的生命力。
水上人家 油画 1996年作
嘈嘈皆乡音 木板油画 1996年作
江南的风景最先让人所想到的就是水的存在,水是江南的灵气所在,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江南。画面中水也许是一弯池塘,也许是一道溪流。院落的倒影,是水的清净的体现。画面中出现最多的还是一只只充满活力,引吭高歌的大白鹅,红与白的笔触点缀其间。虽然错综复杂,却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力,道道简短的篱笆,隔开了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却使得画面更有秩序感。白鹅有了自己的范围也就没了一份狂野,有的是在江南水乡映衬下的安静与和谐。岸边的白墙黑瓦,两个临水而立的人,是人的气息,在蓝天绿树的环绕中更加深了这种和谐的存在。动与静的结合在吴冠中的画笔下,更显得安静,淡雅。临水而居的小院落,是一种传统的存在,在传统的笔触下使这种审美理想更能打动观者的内心。
遗忘的雪 1996年作
雨后玉龙山 油画 1996年作
这件作品是吴冠中老先生1996年重新创作的,根据其于1978年创作的相同题材作品《玉龙山下》重新创作的一幅油画精品。早年创作的《玉龙山下》65×76cm,曾多次发表和展出过,但因这幅画创作时间较早,几经辗转,保存欠佳,布面破损严重,吴老先生便忍痛亲手将其毁掉。但缘其对玉龙山的强烈感情,最终于1996年重新创作了这一幅相同题材作品《雨后玉龙山》。
长江山城 油画木板 1974年作
老重庆 布面油画 1996年作
春风 油画 1996年作
又闻杜鹃
桃花季节 油画 1996年作
忆故乡 油画麻布 1996年作
水巷 1997年作
红莲 1997年作
荷塘 布面油彩 1998年作
山花 1998年作
春归何处 油彩 1999年作 上海美术馆藏
荷塘春秋 油画木板 2002年作
渔船 布面油彩 2001年作
玉龙山下古丽江 油画麻布 2003年作
白墙与白云 布面油彩 2002年作
秋瑾故居 布面油画 2002年作
吴冠中以《秋瑾故居》为题进行过多次创作。上世纪80年代,他就曾用水墨画过《秋瑾故居》,画面的构图与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油画《秋瑾故居》接近,都是以黑白构图为主。作品的画面虽然和艺术家在同一时期的其它一些以江南民居建筑特征作为画面主要构成元素的作品相似,但女革命者的主题却为作品近乎纯粹抽象的画面赋予了一种厚重的纪念碑性。这幅油画是吴冠中在2002年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水墨画改造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