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诗典作品联展#沈浩波#(31.0)

伊沙点评《玛丽的爱情》:多日来,本主持殚尽竭虑:谁来“打头炮”?最终决定采用这条思路:选一员生长并成熟于新世纪,具有较大业内外影响力的优秀诗人,沈浩波无疑是最为恰当的人选。该诗秉承其一贯风格:尖锐犀利,一击中的;又展现出近年成熟:冷静陈述,不动声色。“玛丽的爱情”,残酷荒诞,五味杂陈,时代之典型性“爱情”。

伊沙点评《我们那儿的生死问题》:有人到现在还认为沈浩波是靠“下半身”怎么怎么的,说他离了“下半身”就什么都不是,我选择本诗就是要给这帮蠢货一记耳光,一个在新世纪之初就写下如此佳作的青年诗人不该出名吗?如果是,老天爷可就真不长眼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该当成为现代诗的大题材,但仅有乡村生活经验是不够的,需要现代的头脑和诗歌的才能,沈浩波具备这些,当大有作为。

伊沙点评《墙根之雪》:请大家注意写作日期,沈浩波写作本诗时尚未在诗上成名(尽管《谁在拿90年代开涮》一文令他先获意外的名声),似乎有人愿意将我这位师弟的关系说得邪恶一些庸俗一些,但是我要说出来会令他们心灰气丧:说到底我对沈之欣赏甚至不是立场相近,我欣赏他出身名门正派,修养深厚,训练有素。谁若不服,请先在24岁写出“雪的癌症”。大年初二。金诗奖得主。

伊沙点评《布格拉在阳光下》:但凡把官和生意做大还能将诗写好者,才华是前提,也必是意志超于常人,我之挚友中,有侯马和沈浩波为证,他们都符合“男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但据我细察:强力意志在诗歌内部并非对诗有利,譬如浩波,一直存在一个用力过满过猛的问题,他近年的“赋”系列又如此。沈总要给自己多放假,本诗就是欧洲度假的产物,铁坦克是意志,泥坦克才是诗。

伊沙点评《时代的咒语》:沈浩波《玛丽的爱情》推出后,有不少女性向我表达过她们的不适之感;那么本诗推出后,是不是就该抡到佛教人士了呢?这种读诗的方法当然有问题。“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是鲁迅先生之自况,鲁迅能用的,沈浩波怎么就用不得呢?我个人很喜欢沈浩波的“不正确”,好玩的是:他有时候很想“正确”一把,总体上也“正确”了,细节上还是“不正确”。

伊沙点评《约翰不吃煮鸡蛋》:《新诗典》是选出来的,离开了主持人的精挑细选,它绝不会如今日这般在众诗集中脱颖而出。在“选”字上,我也确实用心,如果在上一轮次的挑选中,我曾出现过难以决断的犹豫,就一定会在下一轮次中首先选出那首让我犹豫的作品——本诗就是如此这般地在几个月前就被选出来的,作者也熟悉我的趣味,曾猜测我会选这一首,我也确实喜欢沈浩波式的恶谑。

伊沙点评《中国家庭》:作为选家,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诗坛公认、沈浩波自己强调、《新诗典》推荐——是三种不同的诗。在别人那里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个现象,但都没有他明显。可以分析的是:前两者都在强调上下半身不同方向的重口味和大动作,我恰恰不喜重口味和大动作。我喜欢的沈诗似乎都是在他休息时间不经意完成的:口味要淡、动作要小、思考要少,沉淀要多。本诗又添佐证。

伊沙点评《在冬日的群山中》:感觉大家在看着沈浩波,因为他被官方主流诗坛接纳了,还大有将其竖为一面旗帜的架势,大家在观其反应,内行自然会在写作内部看,看文本,我听到有人在议论他近期诗作的“改邪归正”——我本人是这么理解的:他过去十年冲得太快了,现在试图回到他忽略掉的一些点上重修,譬如本诗(我以为是他今年最好的一首),似乎是想重返里尔克和叶芝。

伊沙点评《理想国》:这是《新诗典》第1000首推荐作品,是一次隆重的荣誉推荐(即便要做十年,十年中有几个1000首?),为何选择沈浩波?一、本诗是具有高度历史涵盖力与现实洞穿力的寓言、佳作、大诗;二、沈浩波是《新诗典》开办以来诗内诗外贡献最大的“幕后英雄”,他甚至让我为他所做的某些实质性贡献保密;三、从1到1000,从沈浩波到沈浩波,一个完满的轮回。

伊沙点评《深夜进入一座城市》:本诗在2月14日北师大西门外某咖啡馆的私聚朗诵后就订货了,第四季开始后我并没有着急推荐,我若有所等,我在等什么呢?我在等另一个沈浩波:一个我曾经熟悉的“邪恶”的沈浩波,用另外一首“邪恶之作”来取代它。泛诗坛的沈浩波越来越“高大上”,官刊主力作者,得奖专业户,《新诗典》近几轮的入选作品也出于“上”而非“下”,浪子莫回头啊!

伊沙点评《红尘往事》:过去我对巴金“讲真话”体会不深(认为那有何难),现在我体会得比他原话还要深,因为我是守着诗体会的,让中国人活得真实,难;让中国人写得真实,更难;让中国人在诗中真得真实,难上加难;让中国人写真诗,难于上青天!在中国人看来,诗就是玩虚的,相对而言,口语诗人要做的好一些,因为口语诗必须回到个人。本诗就是“讲真话”的诗。

伊沙点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爱情》:人若投缘,便有神秘默契,这不是首次在沈浩波生日推荐他了,这靠任何一方单独的美好意愿是无法做到的。敢写如我者,也常惊叹浩波之敢写,他肯定是中文现代诗人最敢写的,我说的不是“二敢子”,是敢写出好诗,如本首。

伊沙点评《新年》:谁能挡住普天下的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呢?在我看来,“回家过年”该算成语。这是《新诗典》迎来的第四个春节,我们年年都不会忘记在网上拜年,在网上过年,首先请出满额推荐诗人、《新诗典》理事长沈浩波以诗为594位《新诗典》诗人拜年!

伊沙点评《在云南》:我以为一首短诗有一个特别的妙喻就足以支撑,本诗有多个妙喻,我就选了。但因为作者是沈浩波,我有点不满意。妙喻再多,也属于等而下之的修辞写作,这样的诗不该由沈来写。我觉得在沈的意识或潜意识里,有一种想要“通吃”的不良欲念,造成他非要写一些像诗的诗,于是就抒情+修辞,这拉低了他。

伊沙点评《花莲之夜》:为什么语言诗的写作者就算用理论将语言说成王国说破天,其写作也终归二流?因为诗的最大特征并不在语言而是在形象:它不是说出语言而是说出形象——本诗的魅力正在于此:用很有质感的口语说出了鲜明的形象,在读者那里构成意象——这种写法在布考斯基笔下比比皆是,中国口语诗人业已掌握。

伊沙点评《白雪棋盘》:我作为编者的经验,对于“北师大三战友”:徐江之好诗,出在其出拳不轻不重时;侯马之好诗,出在其出拳较重时;沈浩波之好诗,出在其出拳较轻时,本诗又是明证:沈访日,出重拳,整体都不错,但最漂亮的一拳,却打在归来时的北京,也就是收手前的一拳。知友莫过吾者,吾爱友,吾懂诗。

伊沙点评《在圣方济各圣堂前》:本诗是3.25北京“磨铁之夜”朗诵会大循环最佳作品,相当于NBA常规赛MVP。沈浩波的诗路算宽阔的(尤其在同代诗人中),但我知道,写泛抒情的他不是最好的(似乎缺点真气),写修辞诗的他不是最好的(似乎不够高级),只有写作这一路——我们叫它“直言体”吧,天下无敌,我在现场点评语是:没有丝毫的犹豫,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伊沙点评《自从十几年前当时还是我妻子的女朋友不再给我做饭》:如果将“北师大诗群”按足球队的阵容排,体现攻击力的中前场当如是哉:任洪渊(后腰)、侯马(左前卫)、桑克(右前卫)、徐江(前腰)、沈浩波(左前锋)、伊沙(右前锋)——这是国字号球队的阵容。我把梅西的位置给了沈浩波,他却是一个C罗式的射手:进球很多,有的进球也很漂亮,但也常常浪射,总之要靠更多的射门来制造进球。本诗当然是漂亮进球:挺刁的巧射。

伊沙点评《诗三百》:2017年到来了!《新诗典》跨入了它的第7个年头,也即将迎来它的六周年。新年伊始,我特意安排当年出发时的排头兵沈浩波来打头阵,他用自己不断的进步赢取了这个资格。本诗代表着他40岁的新高度——在高处解构:但我又不想说成“解构”,因为中国人对后现代主义的所有名词都给予了最庸俗化的理解:解构=破坏!那我们换种说法:在高处创意!考虑到孔子还说过“诗无邪”的话(“邪”的解释权又在他手中),沈浩波之创意是完全成立的——想一想,这确实是很可怕的文明悲剧。

伊沙点评《消失的诗》:同行愈加了解我读得准、听得准、选得准,殊不知我多么知道保护我的能力,《新诗典》这六年来,我已经不随便读诗,只为每月两次集中选稿时的敏锐度,只有特别信任的诗人除外,有时会忍不住䁖一眼:本诗就是如此,我早就看到了,在心中选定了,3.11磨铁读诗会,沈浩波未派此诗,虽有订货,未入三甲——前不久在青岛,我说你怎么不派这首呢,他说我哪知道它写的好啊——是的,本诗不是小好,是大好,它的信息量如一个巨大的蜂箱:其中有道、有术、有人,有真正的大真实与大残酷,沈浩波在长诗,虽然他不知道。

伊沙点评《我的光棍二叔》:不久前,长安诗歌节某一场,朱剑说:沈浩波还是城乡结合部写得好。然后,我便在他一大组来稿中选中了本诗,我不知道朱剑所说的是不是这一种。听一个诗人如此评判另一个诗人,我不知别人感受如何,我自己则很欣慰,比结论(没有结论)更重要的是有人能读出你的气味、趣味、体味,那就放胆写吧,别愁别人看不见。本主持西昌推荐。

伊沙点评《在雍和宫》:天生特立独行的选家,不怕别人在其前面选-我,当然如此。这四个月里,沈浩波有两次外访,留下了两大组诗,于是乎,几乎所有选家都被带走了,但我细细读来,最佳诗作恰在那两大组之外,正是本诗。本诗好在哪里?好在这一个"砸"字,以至于其他所有的表都大不过它。

伊沙点评《祭日狂欢》:本诗技术含量很高:总体上是一首后现代解构诗,又动用了超现实、恶谑等手法,写的是价值的迷失与幻灭。如果所谓"不朽",是我们看到的这个鸟样子,那速朽也罢。

伊沙点评《七夕》:选一位满额诗人,来开启《新世纪诗典》第八季第二推荐轮。沈浩波的写作,自带一个现象,他很难把一首诗写得完全彻底的舒服,即使写得很好的诗,总是夹带小不适,就像高分中总有附减分,这大概就是所谓优缺点同样突出、优缺点集于一身吧-这就是我选本诗的背景因素,本诗没有任何小不适,除了舒服就是舒服,完全彻底的舒服。

伊沙点评《在波尔多的一个酒庄》:本诗借用了西方的一个名典,名典好用,但如果自己没有厉害的东西拿出来,就会被压死,沈浩波拿出的是惊人的形象:"漫山遍野的葡萄树/举起干枯的手",压住了,好诗!磨铁读诗会迎新诗会冠军作品,他加冕NPC李白诗歌奖成就奖后的首次推荐奖,典中第一个25.0。众所周知,他是《新诗典》理事长,除我之外贡献最大,《新诗典》也是天然适合他玩的游戏:典中满额诗人目前只剩四大金刚,若问我谁最安全,我会说:左突右冲该狠时绝不手软的沈浩波!

伊沙点评《又要飞往清迈》:如果拿兵乓球选手来作比,沈浩波属于喜欢发力狠打型,我喜欢接他自然发力的球,但也没有想到他会打出一记不发力-借力打力回过去的球。本诗对他自己的创作非常重要,既是又一种武器,又是更高的境界,同时它是对平民主义诗歌的最好演绎:一个经济上的富人自自然然地关爱效敬父母,流露出最为本色的平民主义。

伊沙点评《煮羊肉太好吃了》:《新诗典》甫一创建便自带喜气,容易让作者双喜临门、三喜临门,多次碰巧赶在作者生日推荐。今天不是碰巧,他是我能记住生日的少数几个朋友之一。还是有感慨:沈浩波为什么会成为成功者?他对自己太精心了!本诗并非现场订货,但沈注意到我在诗中写到它,便放入订货包发给我,而我为什么会最终选它?因为我早就说过:没有平民主义就没有口语诗,平民精神是口语诗的底色和本色。

伊沙点评《七十多岁的爸爸在喊他的妈妈》:从今天起,进入拜年单元,首先有请《新世纪诗典》理事长沈浩波向迄今1061位《新诗典》诗人拜年!本诗是元月下半月亚军作品,它最突出的一点是第一段中的这一大堆管子-这是口语诗语言强大造形力的充分体现,给人震撼之感,甚至压倒了本诗的诗眼。本主持维也纳上德布灵区推荐。

伊沙点评《读某中国诗人的诗集》:好诗。重要的诗。诗学含金量至高的诗。冠军的诗-本典第十季第一个半月冠军!诗坛幸有沈浩波,生就一双鹰眼(据说还不是鹰派),没有这双鹰眼,那就是"但凡我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江湖流气了。民间不是江湖,江湖根子上是反专业的,为何"风景这边独好"?-因为这边尚有沈浩波式的自省力在。

伊沙点评《我妈的日常》:沈浩波之30.0,距《新世纪诗典》十周年满额奇迹还有一首之遥。本诗属于沈浩波的常规操作,在一组来稿中选出这一首,也毫无疑义。但是我总觉得它未写到头,留下了遗憾,起初我以为是浩波式的直肠子给我带来的小不适,直到推荐前才恍然大悟:问题出在"假新闻"变成了重复四遍的一个词,而不是四个精彩各异的"事实的诗意"。

伊沙点评《十指相扣》:这是一幅八十年代所谓"诗歌盛世"的遗照、现代诗人中遗老遗少的遗照。当列这个半月亚军,作者也以一个漂亮的冲刺,完成了奇迹般的十年满额,直取李白诗歌奖新世纪十大诗人奖!

《新诗典》小档案:沈浩波,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北京。出版有诗集《心藏大恶》、《蝴蝶》、《命令我沉默》、《向命要诗》、《花莲之夜》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