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内丹功修炼,从何处下手?

道家养生讲究取天地之造化,与天抗衡。明确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通俗地讲就是对生命进行自我控制。内丹功法是历代大智大德们所总结的自控生命、改造自身的经验结晶,有着严密的内炼程序。惟有得到每一层次的验证才能升段修习,不可超越,盲走捷径,反误自身。

内丹功修炼,从何处下手?这是修道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阴符经》有“机在目”之语。吕祖《太乙金华宗旨.逍遥诀第八》也谓,炼功“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内丹修炼的宗旨在于“主静立极”,“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张伯端语)。而伏制两目,即为收心求静的捷法,入手修功的捷径。

两目是役神之宅。目若不制,则易神驰于外,邪魔劫舍。两目微闭,眼不乱动,神光内照祖窍,自可入清静界。张伯端道教养生经典《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云:“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所以求静之本,机在于目,制目则心神自静耳。含眼光,凝耳韵,缄舌气,听心息,是为和合四象,皆是安神求静的有效方法。故诀曰:“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引自《青华秘文》)。

《黄庭遁甲缘身经》云:“目,明也,而主于阳”。道家学说认为,人的一身关窍皆属阴,惟有人的两目一点真阳独存。所以道家内功十分重视两目的修养,用两目所存之阳化却全身之阴。因此《青华秘文》又云:“人一身皆属阴,惟有一点阳耳。我以一点之阳,自远之近,转之又转,战退群阴,则阳道日长,阴道日消”;“至于阴尽阳纯,而丹始能升于泥丸,决然奋历,真人于斯而始见矣”。

清.黄元吉也说:“夫人一身之中虽是神气为之运用,要不若两目之神光炯炯不昧,惺惺长存。故昔人谓一身皆是阴,惟有目光犹属阳。须常常收摄,微微下照,则精气神自会合一家。到得丹田气壮,直上泥丸,遍九宫,注黄庭,自然阴气消尽而阳气常存,犹之太空日照,云露自消归无有”。

运用两目之阳战却群阴,应贯穿于内丹功修炼的全过程。若使目光真阳却阴气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依法修两目之神光,使其目中阳气增长。故初修内功当练两目之光,让两目光合二为一,方能有所应用。

两目轻合,用意念假想两目向远方遥看,使两目光在远方交合凝结于一点。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个点片刻,慢慢将两目光合一的点用意拉回,收归于两目间的祖窍之内。凝神意守于祖窍,目光内视祖窍,祖窍或有一亮点出现。若没有亮点显现,亦可用意存想有一亮点悬浮于目前。待存想构思完毕,用意念使亮点快速推送到身外宇宙深处。目视片刻,待光亮稳定后,再用意拉回收于祖窍。

《性命圭旨》云:“神光一出便收来,造次弗离常在此。”光是神的表现,神散即光散,神聚则光聚,神定光即定。如此反复推送、拉回三次后,即一意守定祖窍,聚光汇神。吾身小宇宙属阴,身外天空大宇宙属阳。采身外阳气聚于内,可补助两目之阳。吕祖丹道经《太乙金华宗旨》中载有“回光磨镜”之诀,云:“存诚妙用,尚有诀中捷诀。乃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文字。以字中点存诸眉心,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人能用三目如梵文,字然,微以意运如磨镜,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现目前。”

伍柳传人赵避尘传有“外文武火金木合并法”:用两目凝视香头,以后天之火引出先天之火,提五脏之病化涕泪流出。从而四相和合,五行攒簇,回光返照,日月合壁,保持眼睛明亮不花。更有圆睁两目,采外日月精华,增益两目阳气者。两目为内日月,采取外日月阴阳二气,补就内日月之损耗。

两目神光存想祖窍,自有外光如日耀于目前,但切不可贪看外光。越是贪看欣赏此光,则光越是向外发越而不能内敛,反而会耗损元神元气,功后反感两目昏花。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云:“学者每每好贪外光显示于双眸之前,以为金光焕发即修真之效验。岂知天道贵收而不贵发,人道又何独不然?”又云:“此件功法浑无难事,只须稍有意思将目光收敛之足矣”。

两目之光渐凝合二为一,方可行“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之功,以阳光招摄元阳真气。元.俞琐《易外别传》中云:“天之神发乎日,人之神发乎目。愚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内炼之法,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入于气海,盖不过片晌功夫而已。”神光是两目合二为一所化的光,是目光和意念(真意)的载体。用两目神光内视,沿人身任脉下降而入于丹田气穴之内。

凝神入于气穴之内,神光如若太阳辐射大地,荡扫气海内的阴气,刹时觉丹田中金光照耀,进入无我之境。意识只存于丹田光中,一意不散,神不外驰。元精受到神光的辐射,升华化为元气而腾于气穴。如若一缕轻烟,氤氲转动,机妙无限。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指》云:“蛰气之法是将祖窍前翕聚那一点阳神祖气归于气穴之内,名为凝神入气穴。”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闵一得《道藏续编》录有“内照之入手”法诀,引脑中元光下降气海,以两目神光穿三关九窍,待气动阳生,元气愈产,元阳内聚,自有采小药之景,应用采精收气法摄回,修补命基。察其阳动,下手采药。神光下照海底会阴,谷道上提。吸气用目光,摄取海底之金,以意提气上升乾顶,目光转动,上视泥丸;呼气目光下照,沿任脉返归于坤炉,此为有为的采炼外药,用两目神光却任督两脉的阴神,阴尽阳纯归坤炉耳。

三百六十周天数足,外药采足尽化为气,眉间电光二掣,是止火停小周天采炼之候。小药即成,需采取大药,过关服食。明.伍守阳《仙佛合宗语录》曰:“此时用火,尤当入定,而单用眸光之功。时以日间用双眸之光,专视中田;夜间用双眸之光,守留不怠,如是以采之,大药自生。《阴符经》所谓'机在目’者,此也”长春子邱处机偈云:“金丹大药不难求,目视中田夜守留。水火自交无上下,一团生意在双眸。”

大药团成,六根震动,内气团萌动而过三关,驾河车而运九阳之气于九天之上,金液还丹,服食返归丹田。大药飞腾下走三关。皆自然而然之力,非我识神妄意的搬运。惟有一意静守,随气而行,是气在前,神(意念)在后紧随也。

三关髓阻不通,大药遇阻不动,只是一意不生,凝神不动,目光内照不动处。以待其气动。气足自动冲关。即随其动机而有两相知之微意,两目一旋,轻轻引上,自然度关(参见《仙佛合宗》)。大药自脊柱底而升上乾顶,历经二十四节脊椎,需用两目内视,节节通过,内视历历分明,可夺一年二十四气之功。

大药服食后,珠落黄庭。自应合中下二田为一圆明之镜,行十月之功温养胎仙,炼气化神。化神温养全赖以两目寂照,辐射中下二田的虚空境界光灼灼,圆陀陀,只存寂照一元神,这是涵养元神的要诀。如失寂照,则两田中二气不畅不旺,不能资养元神。故两目神光不可须臾离开丹田。《大成捷要》说,十月温养“只凭一点虚灵性光,安居于丹还中宫之内,以温以养”。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十月胎仙足验,气足神全自可超内院,进行“阳神出游”的训练。神迁于上田,与中下二田混融化成虚空之大镜,以涵养元婴。得见出神景,自可进行出阳神。《大成捷要》:欲出阳神,需先调光罩顶。凝聚两目神光,大定大静。用三昧真火烧化顶骨,轰开天门,透出一道金光,大如车轮,罩于头顶。待光轮隐定后,调出法身端坐于光轮之中。法身周围若有余阴,或有阴魔来扰,即用剑光斩除。阳神初出,不可久留于外,真意摄取金光,将法身收回本宫,待阳神补足再出。阳神外游自近至远,经三年哺乳即可遍履五湖。收神、送神的机枢,亦全凭两日之光,目光所至,法身即去,无论多远只片刻间耳。九年面壁,炼神合道,不行一切有为有作之法,惟静定虚空。功德圆满,全身关窍透出万道毫光,遍彻于九天九地之内。

古云:“盖人初结胎时,天一生水,先生黑睛,而有瞳人属肾;……由此观之,则五脏精华皆发于目也。因师指窍之后,见妇人小产,牛马马落胎,并抱鸡之蛋,俱先生双目,而脏腑皆未成形。予始知目乃先天之灵,元神所游之宅也”(《性命圭旨》)。据笔者所知所闻,自下手收心至最终合道,均不离两目的作用及神光的运用。机关打开,大道自在目前。南谷子云:“至道不远兮,恒在目前。”《判惑歌》云:“这骨董,大奥妙,妙在常有观其窍。此窍分明在目前,下士闻之即大笑”(《性命圭旨》)。道家内功是否“机在目”,还请练功者自证自悟。

作者:朝阳子 问天斋

(0)

相关推荐

  • 胡孚深:气功炼养术

    胡孚深:气功炼养术 气功炼养术"气功"一语,道教中原称为"气法"或"气术",<管子>名之为"心术",后世武术 ...

  • 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家内丹功修炼下手处!

    道家养生讲究取天地之造化,与天抗衡.明确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通俗地讲就是对生命进行自我控制.内丹功法是历代大智大德们所总结的自控生命.改造自身的经验结晶,有着严密的内炼程序.惟 ...

  • 道家内丹功:睡好觉是一切养生方法的前提

    发布时间:DATE:2017/10/20 15:34:23 来源:道家内丹养生园 第一条:子时之前一定要睡觉 --在少林寺的养生概念中,睡觉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如果每天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 ...

  • 道家内丹功双修

    道家的双修是内丹功法类别.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 <性命圭旨>说:& ...

  • 道家内丹功双修派

    双修是内丹功法类别.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 <性命圭旨>说:&quo ...

  • 内丹功修炼,为什么要求“一念代万念”?

    念,指意念.练气功时意念有正念与杂念之分.正念是诱导.保持与深化入静状态的意念:杂念是影响练功入静的杂乱念头.所谓"一念代万念"是指用主动保持的恒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头脑中不断涌现的 ...

  • 丹道内丹功修炼筑基法-静功法

    原文作者:道家全真龙门派传人 田诚阳道长 道家修炼筑基法,先从入静开始.修炼过程的每一个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还是蹭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每一个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 ...

  • “人间小百灵”刘昊然,歌声让人上头!就要唱歌,我命由我不由天!

    选择英语 让英语变得简单有趣 @青柠影集 点击青柠影集的视频号 收获每日资讯! READING 写在正式学习前 或许,你有幸听过百灵鸟的歌喉.那你一定喜欢刘昊然.龚俊.周也--等唱歌. "星 ...

  • 我命由我不由天,看透这两句话,《荣枯鉴》第四卷读书心得之二

    人的命运,是出生决定的吗?或许是的,但后天努力,也能赢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直以为<荣枯鉴>是古代官场上,小人为官的心得,读来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小人的预防,应对.但<荣枯鉴> ...

  • ​实证与健康♥22.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一清凉月老师

    主讲:清凉月老师 我们将来大家在这个方面都需要去注意它,当你真正掌握了实证医学之后,由于中医学它是从本质上进行治疗的,也就是从疾病的角度讲,它是从病根上治疗的,它是治疗病根的,它一定是连根拔起的.由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