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错别字的尴尬
错别字的尴尬
————————
昨天,写了一篇偶感,标题是“拉耧,久远的记忆”。
耧,农具,耩种子用的。写得时候,就感觉不是这个字,因没有仔细搜寻,写成了楼。
文章在公众号发了出来,文友留言,楼字别了,应该是耧。因为公众号是手机编发的,没法修改,别就别了,将就着用吧,不过,还是要感谢文友及时指出的。
中国的汉字,的确繁杂,读错音,写错字,写别字,估计也不在少数。
记得我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也经常读错字,看《三国演义》时,里面的人名、地名常常读错,比如,山东的兖(yan)州,我读成了滚州、曹操的谋士程昱(yu),我读成了程立;《水浒城》里面的梁山好汉朱仝(tong),我好长时间读成了朱工(gong)等等,现在想起来就好笑。
当兵的时候,一起去部队的战友,有一批安徽亳州的,在部队礼堂门前集合点名分配连队时,团军务参谋高声叫到:安徽亳(bo)州的毛金银,亳字他读成了毫(hao),亳字比毫子少一横,一横之差,字音全变了,以至于后来部队的干部大多把亳州读成了毫州。
我的一位同事,也是搞文字的高手,一次,我们一起和宣传部的一位老师去汝阳刘毛笔厂采风,厂长刘好勤接待我们的时候,说起毛笔的发明人蒙恬,我同事把蒙恬(tian)读成了蒙恬(kuo),刘厂长马上更正,是蒙恬(tian),搞得同事也不好意思了。
回来后,我们一起吃饭,同事又读错字了,把头戴纶(guan)巾,读成了轮(Lun)巾,惹的大家嬉笑一番。
河南省的几个县名,以前我总是读错,比如渑(mian)池,我读成绳池、武陟(Zhi)县读成武设、浚(xun)县读成了俊县、柘(Zhe)城读成石城等等,还是后来专门查字典,才知道读错了。
再比如去安徽黄山宏村旅游,黟(yi)县读成了多县,让当地人捂着肚子笑。
前几年,我在工作之余,专门看字典,把许多常用生僻字抄写在笔记本上,估计抄写的有三千多字。但是,不经常看,也慢慢忘了。
读错字,读别字,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谁也很难把中国的汉字都全部搞明白了,因为汉字太复杂太繁琐了,北大的校长也不是读错字吗,何况咱一凡人。
不过,拿不准的字,在大庭广众之下,咱还是少开口,免得读错了让人家笑话,众目睽睽之下,真的太尴尬了。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