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历史科普系列六——唐帝国的烂尾工程——为什么说唐朝对于高句丽的征服其实并不成功?

阿夫拉西阿卜(撒马尔罕)壁画中的鸟羽冠使者(右)

被认为是高句丽人

668年的平壤之战以唐帝国的胜利而结束,帝国旷日持久的高句丽战争终于要划上句号了,战争的泥淖似乎已经走出,敢于反叛帝国的敌人已被消灭,现在可以去告慰先王的英灵了。自从公元598年高句丽婴阳王率领靺鞨兵出击辽西,隋文帝派遣汉王杨谅率领30万大军水陆反击,已有70个年头了,从612年隋炀帝发大兵113万讨伐不臣之高句丽,已有56个年头了,从643年唐太宗决意讨伐高句丽,已有25个年头了。

一切看起来似乎那么美好,但战争结束了吗?没有,可以明确的说,没有。

高句丽末期已经走向了衰败,自从531年安藏王被刺杀之后,高句丽内部的政局便走向了混乱,阳原王、安原王、平原王时期不能阻止,直至这场权力争斗的游戏以渊氏家族的兴起而暂时告终。内部的混乱自然是外敌的最大利好,551年新罗联手百济,一起拿下了及其富庶的汉江流域,此后新罗又沿着东海岸向北部征伐,最远可至摩云岭,现在在咸兴留有真兴王出巡的石碑,上写着开国二十八年8月21日真兴王到此拜祭诸神。权臣渊氏家族的长期专权导致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擅杀荣留王以及数百大臣,自然会在地方上形成反弹与冲击,但在尚未完成权力的整合之际,唐帝国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了辽河以西的地平线上。漫长的高句丽战争最终以666年渊氏家族的分裂而取得了胜利的时机,668年攻入平壤城,一举擒获宝藏王以及泉男产兄弟,高句丽的中央政权已被拿下了,那么地方上的各地城池会乖乖投降吗?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会有一部分人看不到希望投降,一部分人遵从王命而归顺,也会有一部分死硬分子坚持到底。因此在平壤城沦陷之后,会有一大批归顺者前来投降,也会有一大批顽抗者坚持到底,在《三国史记》中可能伪造的李勣奏报中这样写到:

鸭渌水以北未降十一城

1北扶余城州,本助利非西,节城,本芜子忽,丰夫城,本肖巴忽

2新城州,本仇次忽(或云敦城),禾兆城,本波尸忽,大豆山城,本非达忽

3辽东城州,本乌列忽

4屋城州,白石城

5多伐岳州,安市城,久安寸忽(或云丸都城)

鸭渌以北逃城

1(釒公)城,本乃忽城,面岳城 ,牙岳城,本皆尸山甲忽,鹫岳城,本甘弥忽,积利城,本赤里忽,

2木银城,本召尸忽,

3犁山城,本加尸达忽

虽然帝国军队一举攻克平壤城,擒获敌军首领,但在高句丽长期的战争环境以及末期权臣专政引起的地方离心力下,《三国史记》中的可能是伪造的奏报反映了在平壤之战后高句丽尚有大批没有归顺的敌对势力的存在。平壤之战的当年是668年,而下一年是669年,下二年就是670年了。

帝国征服高句丽后,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政策,首先是安抚被征服地区的贵族阶层,分封他们官僚爵位,“以高藏政非己出,赦以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以泉男产为司宰少卿,僧信诚为银青光禄大夫,泉男生为右卫大将军”。

接着是采取直接统治的政策,像太宗皇帝征服高昌后设置郡县一般,“泉男建流黔州,扶馀丰流岭南,分高丽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馀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擢其酋帅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与华人参理”,还在当地直接驻屯大军,震慑余人,“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总兵二万人以镇抚之”。帝国灭亡高句丽后在其故地设置郡县一如内陆,是表明企图长期控制发展此地。

新罗最初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但事态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新罗的预料范围,使其不能不得调整自己的战略计划,以谋取最大化的利益。新罗面对的现实是唐帝国占据了高句丽故地和百济故地,从地缘上形成了对于自己的压制,如果不能有所作为,那么将会处于及其不利的状态。

668年随着帝国军队大部的返回,高句丽故地的遗民便在过了一个冬季后发动了叛乱,这对于新罗是及其有利可图。669年原高句丽宝藏王之庶子安盛率四千余户南下投靠新罗,而帝国也将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反映了在东方高句丽复国运动的惨烈程度。670年剑牟岑杀唐朝官人及僧法安后,率众拥立安舜为王,南投靠新罗,后又在新罗支持下返回高句丽故地进行复国。670年3月,新罗派薛乌儒与高句丽旧将高延武各率精兵1万渡过鸭绿江进至乌骨城,7月新罗军队大举进攻百济故地,新罗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开始赤裸裸的进行反唐战争了。

高句丽复国运动在新罗支持下进行,各地遗民和尚未归顺唐帝国的官员纷纷起来反抗帝国的统治。他们杀死唐朝官员,袭击落单士兵,焚毁粮草……反抗者的怒火爆发在安东都护府的统治之下。帝国自然不能坐视不顾,接连派出大军进行讨伐,在经过了4年多的讨伐战之后,不仅基本平定了高句丽叛军,还逐渐攻入了新罗本土,形势逐渐对于帝国有利起来。

最终帝国于676年放弃了帝国在东方的利益,与新罗达成了战争协议,作为交换,百济故地与部分高句丽土地归于新罗,新罗不再支持高句丽复国运动。因此聚居高句丽叛军的报德国不久后被新罗废除,叛军领袖安舜改姓金氏;唐朝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至辽东城,熊津都督府被从泗沘迁至建安城,在平壤城设置安东都督府维持其对高句丽故地的统治。

作为对于高句丽故地的善后工程,677年唐朝廷放回被俘的高句丽末代国王高藏回辽东,让其担任唐辽东都督,并册封其为朝鲜郡王,尽罢当地汉官,以高句丽人充当,以安抚高句丽故地余宗。此举说明尽管高句丽复国运动归于失败,但唐帝国在其土地上的统治很不平稳,反抗者的怒火很有可能再次爆发出来,因此以土官治土人,将中原郡县变成羁縻州县也势在必行。

新罗趁机一举拿下百济故地,并和来次的唐朝军队大战,虽然多次被帝国军队击败,但多山地多河流多山城的外线作战极不适应帝国军队的展开,更何况帝国此刻已经陷入了多事之秋,尚无更多精力来进行多线作战。

670年大非川会战的失败彻底击碎了唐帝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吐蕃人沿着山脊向安西,河西和陇西进攻,试图控制东西贸易的通道和进入唐帝国的核心地区。安西四镇的沦陷,都护府迁回高昌;吐裕浑人被认为不可靠而被内迁凉州;西突厥部族的再次叛乱……

唐帝国决意对于吐蕃的挑战再次征伐,以维护上次惨败的不良颜面,从676年起大举准备战争物资,招募善战士卒,但678年在青海湖畔的会战再次以唐帝国的惨败而结束,帝国从未遭遇过如此强悍的敌人。吐蕃人在青海湖畔的两次轻轻煽动翅膀,结果帝国境内将迎来一场巨大的暴风雨,蝴蝶效应即将作用于整个帝国。

作为唐帝国繁荣昌盛的几大支柱,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变化之后,也走向了衰弱与破败,帝国转型问题将困扰其发展。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土地兼并,变得越来越不符合实际;以兵农合一和关陇集团为基础的府兵制随着征伐范围的越来越远,费省而兵劲曲线的越过以及武则天对于关陇集团的打击而衰败;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随着文武分野的趋向,汉人越来越来走向文职,番人越来越多走向武职,华夷一体混合的民族政策受到了冲击,南朝化与胡化成为了两条主线……

在帝国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矛盾也随之爆发,对于帝国的东方政策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危机。679年以后单于大都护府的三次武装暴动,阿史那泥熟匐、阿史那伏念的暴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阿史那骨咄录却遁入山林,在武则天企图称帝而造成的混乱中迅速发展壮大,威震漠北,突厥帝国再次矗立在草原之上。

大约与此同时倭马亚阿拉伯帝国也由呼罗珊向河中地区挺进,开始了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进程。内亚史上的帝国在此碰撞,唐帝国、后突厥汗国、吐蕃帝国、阿拉伯帝国相继在此汇聚,展开了在内亚地区70余年的争夺战争。

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凶险无比的内亚,唐帝国在东方的统治此刻却在新罗战争结束后显得非常安静,除过高句丽末代国王在新城试图的谋反外,究其原因大概是战争造成的人口的稀疏。高句丽的人口去向,在唐朝征服之后,曾经得出来了一个数字:下城百七十六,户六九万七千。但这个数字应该不太可靠,因为征服工作刚刚完成,接着又爆发高句丽复国运动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人口统计的。

帝国在放归高藏前,放弃直接郡县计划,以高句丽人治理高句丽故土,应该暂时保持了安东的稳定,其后又以高藏、泉男生、高德武等高句丽贵族进行统治,但这种统治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中央的控制下,而这种控制是否又是帝国最初的目的呢?总的来说在676至698年间,唐帝国在辽东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一件事件的发生之后,我们便对于帝国是否在辽东都有了疑问。

696年初契丹发生灾荒,营州都督赵文翊既不能给予救灾,又因为平常欺凌契丹人,造成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发动叛乱,“举兵杀翊,据营州作乱”,“尽忠自号无上可汗,以万荣为将,纵兵四掠,所向辄下”。本来叛乱派兵征伐,查清事实,惩其首恶宥其余从即可,但武皇帝处于选择武周继承人的两难之中,便将此战争作为了选择继承者的实验场,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灾难式的战争表演,成千上万的士兵与平民丧身于中,精臣良将死伤无数,还最终动摇了帝国在辽东的统治。

第一次表演的主角是梁王武三思,女皇给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以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二十八员大将出征,远在粟末水前线的李多祚也紧急撤回讨伐,但帝国军队在硖石谷一战败亡,“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玄遇、仁节皆为虏擒”;第二次表演的主角是建武王武攸宜,名将王孝杰及苏宏晖率领十七万大军出征,但帝国军队在东

硖石谷遭遇伏击,“宏晖先遁,孝杰坠崖死,将士死亡殆尽”“契丹乘胜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第三次表演的主角是河内王武懿宗,以何迦密、娄师德、沙吒忠义将兵二十万楚击契丹,但帝国军队闻风南遁相州,“屠赵州”“委弃军资器仗甚众”,数次战争充分表明了武氏之人的无能,不足以充当帝国的继承人,以此李唐复兴在即。

契丹叛军最终以突厥人的介入和叛军内部的分裂而失败,但契丹、奚、室韦等尽归于突厥,营州之地尚未归顺,已对于帝国经营辽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后狄仁杰曾经上疏,疏中写到“西戍西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没有施行,但当时被战争所折磨的人们恐怕可无什么爱国之心,纷纷以为称赞。704年安东都护府从辽东新城迁往幽州,部分的证明了狄仁杰的先见之明。

营州之乱爆发的同时,被唐帝国内迁到营州的高句丽人和靺鞨人乘机东逃故地,高丽别种大舍利乞乞仲象和靺鞨反人乞四比羽帅众走保辽东,结果在路上为契丹降将李楷固所败,乞四比羽战死,乞乞仲象病亡,大祚荣继成为遗民东归领袖,在天门岭大破李楷固,暂时摆脱了被追击的危险,后流亡到现牡丹江流域,建立国家,始成宫室。大祚荣流亡建国之后,并未与唐帝国为敌,反而派遣使者入朝觐见,以儿子大门艺入宿供职。渤海国在大祚荣手中迅速发展,等到他儿子大武艺继位后,又大肆扩张土地,引发了与周围临国的冲突,721年,新罗征何瑟罗道夫丁二千筑长城于北境,726年,征伐归顺唐帝国的黑水靺鞨,730年,大武艺因其弟弟大门艺与唐朝发生冲突,后在732年于水陆并攻帝国,“破登州,杀刺史韦俊”。

733年,帝国军队反击,联合新罗、室韦和黑水靺鞨并攻渤海,大武艺被迫主动遣使谢罪。渤海崛起于安东,尽收高丽遗民和靺鞨诸部,在营州之乱和安东都护府内迁之后,逐渐占据了高句丽故地和靺鞨之地,形成海东盛国。契丹与奚人的叛乱继续进行,712年孙佺帅众战败,720年安东都护薛泰被俘,733年郭英杰战败阵亡……在突厥人的支持,遥辇氏的取代,幽州与营州的局势变化无常,唐帝国被阻断于辽西,难以同辽东联系,因此辽东的形势不得而知。

时间的同步,750年左右的世界局势几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与此前大不相同,东西两大帝国都相继走向了衰败。747年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奴隶艾布.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推翻伍麦叶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从此阿拉伯人的大规模扩张潮流就此告终。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领三镇兵力攻入长安,唐帝国联合回鶻先后花费8年时间将其平定,从此唐帝国就远离那个盛世大梦。突厥人的外姓部族回鶻于743年控制了后突厥汗国,后于745年废除突厥汗国的最后一任白眉可汗,建立回鶻汗国,后突厥汗国灭亡。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丕平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废墨洛温王朝末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750年在孟加拉兴起波罗王朝,以保护者自居逐渐征服北印度地区。758年占婆发生内乱,第五王朝相传在民众的支持下建立。756年伍麦叶帝国后裔拉赫曼在逃亡到西班牙,在当地驻军支持下建立后倭马亚王国。768年统一新罗爆发大恭角贼之乱,统一新罗就此走向了衰败之路。744年突骑施汗国在自苏禄可汗后的混乱中,内乱不已,终被各方灭亡。766年葛罗禄人在七河流域强盛起来,建立葛罗禄汗国……世界几乎在同步发生变化,此前与此后孑然不同,从帝国时代走向了一个不断衰弱与分裂的国度。

919年高丽太祖王建派兵征服大同江流域,但此地草莽一片,根本没有任何居民,只有游居狩猎的黑女真和鸭绿江女真在此生活,“平壤古都荒废已久,基址尚存,而荆棘滋茂,蕃人游猎於期间,因而侵掠边邑,为害大矣”由此可见在唐玄宗赐地后不久,即使新罗设置了郡县进行了移民,但随着同步的衰落和国内政局的不稳以及渤海国的南下,新罗对于大同江流域高句丽故地彻底征服是存在于文献还是真实的存在还有待考察,统一新罗真实的北界有待重新认知。

自704年安东都护府内迁和渤海国崛起于牡丹江流域,辽东地区的归属众说纷纭:(1)辽东仍然归属于唐帝国统治,边地州县已久又帝国统治,文献不载而已

(2)渤海国取得辽东,最迟于大仁秀时期取得,设置为辽东府

(3)汉人遗民控制了辽东地区,并和渤海国达成协议

(4)高句丽遗民控制辽东地区,实行世家统治

(5)唐帝国放归高德武,让其统帅高句丽遗民,后自立,建立小高句丽

(6)契丹人乘机游居辽东地区,后归于耶律阿保机

(7)唐帝国大规模的移民之后,辽东成为无人区,各方势力无力进入平原地带

(8)河朔三镇中的卢龙镇势力颇强,曾经大破奚人、契丹,势力东移,占领辽东

……

总之唐帝国对于高句丽的战略目标,绝不会是某些皇汉与专家口中的为后世除大害,攻击一个已经衰落的王国却没有想好长久的治理策略,此地也不是高昌以汉人为主。况且高昌以汉人为主,也没有乖乖归顺,高句丽国中的汉人经过二百六十余年的统治之后,对于中原帝国还有多大的感情与利益需求。帝国在经历长期的战争之后,民生凋逼,“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已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对于征服之地,“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增赋,获其土不可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东方长达三十一年的战争,不仅没有为帝国带来任何好处,还使已经到手的利益白白送给了他人,葬身无数士兵与民夫,耗费无数物资,却又丧失的日常迅速,645年到676年东方三十一年战争,676年至704年不断内迁萎缩二十八年的都护府,717年至755年又试图向东方扩展影响的三十八年的节度使,至安史之乱一切化为泡影。唐帝国的东方烂尾工程显然没有在安西做的好,此外还有安北、单于、青海、河中、姚州、保宁等等一系列的烂尾工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却没有打出一手的好牌,才是令人感到无奈的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