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華語:疼爱的唠叨(庚子112)
劉承恩 中毉師
《珍惜家人的唠叨》读后感三则
(一)忏悔对父母唠叨不耐烦
这篇文章我是含泪而读,想起父母在我儿时的唠叨,忏悔不已。
母亲常常唠叨的是:跟同学在一起,一定要团结,搞好关系;不要占任何便宜,借人东西要及时送还,吃人家的东西要加倍偿还;不孝顺的孩子,不要跟他在一起玩儿……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等我参加工作后,我的父亲开始跟我唠叨:人抬人高,自尊自贵,不要看不起别人;处理好你与同志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一天24小时,虽然你在家的时间多,但是计算下来,你工作面对同志的时间要比在家里面对亲人的时间多得多。
当时的我很不理解父亲的意思。后来才悟到,一天24小时,我工作8个小时加上中午两小时单位午休,其余14个小时在家,其中8个小时睡觉,6个小时料理家务。这样算下来,我面对同志的时间确实是最多的。
我的父母都是在62岁去世的。回忆过去父母的每一次唠叨,我记忆犹新。多么想再听一听啊!但是机会已经没有了。我是一个不孝的女儿,有时还会对父亲唠叨发发牢骚,回想起来,深感后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让我们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吧!珍惜他们的唠叨!
吉林梅河口郑艳坤
2020年9月19日
(二)父母在,多尽孝
看到承恩老师《珍惜家人的唠叨》这篇文章,心内酸楚油然而生。想到因血栓失语三年的母亲,已是泪流满面……
以往母亲不停地唠叨,甚至是大声怒吼的情形历历在目。现在每每想起,都是很亲切、很难忘、很惭愧的回忆。现在真想再次听到母亲的唠叨和怒吼,可是再也不可能了。
父母在,是福气;父母健康更是福分。感恩父母还在,我还有机会能亲手给他们洗衣做饭,让我有福田耕耘,让我这个五十多岁的人还能尽力做好儿女的本分。
学员刘春红
2020年9月19日
(三)在生活细节上关心父母
《珍惜家人的唠叨》,当我第一遍读就流泪了,感觉承恩老师在教我如何做好孝道,连续读了三遍时已泪流满面。
想起昨日在哥家,妈告诉我,她睡觉从床上掉下来了。妈睡的是单人床,床边是一个能过一人的夹道。妈掉到那个夹道里,自己起不来了。叔家的堂姐听到声音,赶紧把她扶了起来。我问自己:为啥妈平日里睡这么窄的床,我却没有替她考虑到会有危险呢?妈对我恩情很深,我却对妈妈的关心不够。
对父母不好的人,对别人的好都是假的。文中女孩能跟爸唠嗑,我却有时瞧不起生我养我的爹妈。我也曾厌恶妈妈的唠叨。如今妈妈已有小脑萎缩、痴呆,爹爹已经九十岁了。文中女孩的话启示我,以后要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
感谢老师的文章,让我的心灵又得到一次洗涤。
学员李香明
2020年9月19日
以上文章由吉林梅河口陈永玲咨询师推荐
承恩点评:
无微不至的疼爱
疼与痛的区别有诸多医学解释。从字义上讲,两个字均表现人的某种失衡,故用“疒”[nè]来做部首。二者不同的是,“疼”为心病,“痛”为体病。
心属火,应夏。冬为水,水克火。故“疼”属于心理状态的失衡。痛为“甬”的失衡。
父母与子女心连心。父母为了子女的生活、工作、事业、家庭,乃至为人处事妥当与否,一生殚精竭虑。这种思维模式源自于撫养的经历。民间有种说法:“3岁的婴儿才算活孩子。”言外之意,婴儿危机四伏。需要精心呵护才能长大。
记得20多年前,包括爷爷奶奶和爸妈在内一家4口人,陪着一个男孩儿找我调养。孩子的爷爷是个房地产商,独子独孙。孩子母亲是位漂亮的江南女子,她说:“有了您的调养,孩子这几年没生过病,我也在恢复正常。之前孩子一周要病一两次,我已经吓出了毛病。只要办公桌电话一响,准是家里拨打来的。我会吓得抓不住电话,腿挪动不了。”
这段话,是一个母亲撫养子女担惊受怕的真实写照。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感叹不已。父母带着撫育子女殚精竭虑的惯性,伴随着孩子长大成人。而子女却无有同样的感受。等自己撫养子女时,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有的人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种遗憾代代相传,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所以,趁父母在世的时候,多听一些他们的唠叨,让父母感觉到还是父母,那是他们老年之时唯一的立身之本和尊严。子女做到了,也许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孝顺。写到此处,潜然泪下,就此罢笔。
2020年10月9日寅时
以上文章王楠一编审 王蘇源二编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