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11:学历为什么会贬值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德里克·博克

是学历贬值了么,还是学校变得不一样了?

1

学历贬值

一位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去深圳南山区的一个街道去当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为什么一个哈佛大学的博士去基层当了一名公务员?

其实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很好理解。

能够去大学担任教职的屈指可数,但是供给量却越来越多。

中国一年培养的博士有10万,硕士接近100万,所以才会有7万硕士、17万本科生在送买卖这种新闻。

这就相当于学历的通货膨胀。

但如果因为这个就产生了“读书无用论”,就太愚蠢了。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一句名言:"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 try ignorance!"——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2

100%满意的学校

新东方烹饪学校,不是教英语的新东方,就是一家教厨师的技校,让所有的毕业的厨师对于学校的评价满意度都是100%。

为什么?

一是贴近实战,务实管用。

和企业共建,大的连锁餐厅甚至直接把标准的后厨搬到学校,学校学习通过之后直接进餐馆就业。

企业节省生产,学员无缝就业。

二是后续服务,支持帮扶。

这个学校有一些管理毕业校友的班主任。

如果校友对一家餐馆不满意,他帮你换一家;如果不想在北京干了,想回老家创业,学校帮你找地址招人,开业时还有当地大师兄站台……

这不是一个简单传授技能的学校,这是一个一站式服务的行业协会,是一群手艺人的共生系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群。

一个好的培训学校,不只给你教知识,还包分配、包就业、在人生路上一直陪你走。

这哪里是学校,比亲爹亲妈还亲啊。

3

一所山村小学开出80门选修课

北京怀柔请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去办一所学校,李校长说帮你们改造一所山村小学吧,“九渡河小学”。

北京的山区办学硬件其实并不差,难在软件,没有名师愿意去山区任教。

李希贵校长派了一位校长到九渡河,在村口贴了告示,招募选修课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只要你有一门手艺,无论种草种花、养兔子、磨豆腐、做饭等,都可以来报名。结果两周招了80多名老师。

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挑战+解决方案”。

比如一门做豆腐的课,除了要学习知识,最大的挑战是要把豆腐卖掉,而且要比市场上的豆腐贵。

所以,学生除了学习科学课,把豆腐做出了;数学甚至经济学都要学,得会计数记账;语文课要学好,文案要自己写……

像这样的挑战课程还有很多,这些学生都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谁说学习就只能啃书本,向这个鲜活的世界学习,不就是学习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吗?

而且最重要的,这番改造之后,最受益的就只是孩子吗?

本来磨豆腐、糊风筝、养蜜蜂、开饭馆,只是那些村子里的人的一个谋生手段。当他们老去之后,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但是现在,他们成了学校的老师,他们的生命被何等剧烈地点燃了。

所以,罗胖说:“只要在教本事、发信用、组社群的社会组织,都是学校,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学生。”

4

企业也是一所学校

有一个职场顾问告诉年轻人,如果你想去一家大公司,以现有的学历恐怕不太行。这么办?

那就是进入这家大公司的供应商公司去,因为大公司会把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方法论、品控标准等,都传递到供应商公司。

你进入这些中小供应商公司的门槛是比较低的,在里面又能学习到大公司的知识,有机会作为乙方跟大公司合作,时机一成熟,随时可以跳槽进去。

我发现我这个小博客多数的阅读者也是年轻人,这一条真是绝妙锦囊妙计,送给你。

罗胖和一个新闻界朋友聊天,得知BBC的工资是最低的,因为BBC有品牌溢价,干过BBC的人到其他媒体都能够吃得开。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BBC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占员工工资上的便宜,而是鼓励他们离开,这样自己的“门生故吏”就遍布天下,在媒体界就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不是一个企业的逻辑,这就是一所大学的逻辑。

很多大公司,多年以后可能都不复存在,但是他的某种精神气质可能会广为流传,因为他为社会培养了人,是“黄埔军校”。

所以,滴滴的创始人程维只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校的信用不足以支撑他获得更好的工作,所以他卖过保险、干过足疗店经理助理,换过七七八八的工作,直到2005年,以1500元的底薪成为阿里巴巴B2B的一名基层销售,才开始不断成长。

阿里巴巴给他提供了新的信用和成长,远比他最初的学历重要的多。

所以,如果你在任何一所学校的修炼失败了,都不要紧,继续在这个广大的世界去学工作,去学习,去挑战,不断积累新的信用。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从张一鸣到王兴,创业多次,失败多次之后,没有真正的失败,都是在不断的获得新知,不断地进化。

中国过去40多年的发展,也是如此。每一处工地,每一座工厂,都是学校。知识作为一种全民成果,无法灭失、坚如磐石、迅速增值。

思考

 教育是什么?

这一期的启发俱乐部是在教师节播出,所以讲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事。但是提供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思路。

学历这件事,过去意味着什么,未来还意味着什么?

第一,更好的学历意味着你过往经历的证明,如果你过去能够做的很优秀,未来理论上概率更大。

第二,更好的学历意味着你的同学关系网质量更高,对于你未来的发展助益更大。

第三,更好的学历意味着一个含金量更高的敲门砖,是通往更好工作的一个利器。

但这个逻辑并不严密,世界也给很多第一次学历没那么出色的人开了一个后门。

就是终身学习。

今年获得华为百万年薪的天才少年张霁,高考只考入民办二本院校武昌理工学院,后就读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后来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攻读博士,才有了百万年薪的故事。

罗胖讲到一个大三的实习生在得到工作,获得了认可,就不再回学校继续修满学分,也就是放弃了毕业证。

如果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都已经进门了,多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不好吗?

何况,从得到历练一圈之后,哪怕之后他跳槽了,给他发新的信用背书的,已经变成了得到。

所以罗胖说,这个时代,凡是“教本事、发信用、组社群”的机构都是学校。

同样,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任何学校和组织的价值,你要么教本事、要么发信用、要么组社群,如果三者能够兼具,这就是最好的学校。

所以,“黄埔军校”、“中央党校”都是顶级的学校,教本事、发信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群。

教本事易,发信用难,能够自动自发的组成稳固的、有向心力的社群就更难。

所以,大学是学校,公司是学校,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沸腾的事业,就是一所终身大学。


说一个最直接的思考。

在我从事未来春藤的事业之前,即使我观念非常开放,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但如果问我一个问题:“你能接受你的孩子成绩不好吗?”我从内心深处恐怕也难以接受。

当我对于未来的教育理解的越来越深入之后,当我真的理解了老喻讲的“面向未来的底层能力”的观念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居然真的释怀了。

很多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至少也要高兴一番。我有那么一刻,真的设想到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我并没有兴奋,为什么?因为这个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们拿鱼竿是为了钓鱼,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拿到鱼竿那一刻就无比兴奋和自豪了呢?

你可能会说,拿到鱼竿就有更大的钓到鱼的概率了,但是如果你不用鱼竿,结网呢?

我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那些手段有那么重要吗?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哪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哪有那么多的确定性,一纸学历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

即使你考上了世界最顶级名校,你碌碌无为,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在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迈出第一步,这样的人生也就不是人生了。

如果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喜欢那些应试的事情,就喜欢做菜做饭,那新东方真就是最适合他的舞台,为什么不能在那里去绽放?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全力去支持他,由梦想和信念驱动的未来才能走的足够远。

学历如果只是人生价值的证明,不要也罢,因为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

学历如果是你追逐梦想的印章,那就留下来,放进口袋,然后继续出发。

未来的生活,无需证明,只需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