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微课|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古今异义:

同心而离居

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4)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1)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语气缓和。

(2)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2)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 微课讲解)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黯然痛苦的心情!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顾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飘迫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语言也较浅显,粗看就知道是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细看则不那么简单。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说它微妙,是因为它采用了对写的手法,男女主人公轮番上场。“涉江采芙蓉”应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游子求宦于京师,应是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去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明明是女子思夫的口吻,前四句的主人公当是女子无疑。在“涉江采芙蓉”的欢乐女子中,有一位女子与众多女子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赠送给心上人,因为她的丈夫却远在天涯。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方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干什么。这是古体诗常用的手法,仿佛是心灵感应,她远方的丈夫,也正在此刻无限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隔山阻水的浩浩烟云。有些读者认为,这两句是写游子还望旧乡的实景,从而产生了诗的主人公是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猜度彼意的表现方式,从而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悬想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这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两者之间是重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之中,天地间幽然想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思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后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的结句所传达的撼人心魄的意韵。

  综上所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写的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痛苦忧伤。但倘若据此认定本诗的作者是一位女子,那就错了。本诗仍是游子思乡所作,只是表现手法上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创作。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十九首》里的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学习目标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诗人写诗一般先有情感,后寻意象;而我们读诗,则是先寻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特点,继而理解情感,赏析手法。据此,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 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2. 分析诗句,赏析手法。

(优质课实录)

三、鉴赏诗歌

1.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诵读>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首诗,并从诗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全文感情基调的词。

答:忧伤。

2. 再读诗文,分析内容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文,寻找主人公“忧伤”的原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前几句话,诗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采摘芙蓉花,想要送给心中思念的人。

(2)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温柔、美丽、多情。通过“涉江采芙蓉”这个动作,能想象出女子的温柔美丽,“所思在远道”写出了女子的多情。

(3):“涉”字可以换成别的字么?

明确:不能。“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想象一下:“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读诗人的心。

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女子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温柔动人了。

(4)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明确: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在《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在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

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5)如此美景,女子缘何忧伤?

明确:思念。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以乐景衬哀情。

<诵读>所以从诵读的角度来说,首联要轻松、愉悦,颔联要低沉、忧郁。请女同学带着感情齐读前几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这两句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明确:男子在外思乡,频频回望。

(2)什么样的男子?

明确:离家远行、不时回望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中,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男子的情感呢?

明确:“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愁,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浩浩”:1.叠词,从音韵上讲,很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2.从语义上看,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深情又绵长的忧伤扑面而来。

<诵读>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4)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文中有两个人物,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抒情主人公呢?现在请各小组组长,围绕这个问题组织讨论。

明确:我更倾向于女子是本诗的抒情主人公。

理由1:古时候,离旧乡,走远道的多半是男子,发出闺怨的多半是女子。

理由2:开头写女子“所思”,后面写想象着走在远道的男子频频“还顾”,这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爱情无比信任,更衬托出下文的“同心”。

这种主客移位“诗从对面飞来”的写法就是诗歌中常见的“对写法”。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男子是抒情主人公,男子在外思乡,于是他想象女子在家采芙蓉,思念自己。)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品味最后一联,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试一试:“同心离居,忧伤终老”。情感哪里不一样了?

明确: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2)生离死别,人间极苦。你觉得“生离”和“死别”哪个更悲伤?

明确:我觉得“生离”更悲伤。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陆游说:“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但我想,死别,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3. 三读诗文,体会情感

<诵读>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只剩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四、课堂小结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

《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图文课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