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王文彦:脾阳少,手指就凉!一张暖手方,希望你能读懂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

   下面介绍的是我国杏林名宿,已故老中医王文彦先生的验案心法。

   王老先生生于1913年,河北人,后行医于辽宁鞍山,1958年调入辽宁中医学院教书育人,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

   有一次,王师接待一个患者,男性,年42岁,是一个工人,就诊时间是1996年的 10月28日。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一开始啊,四肢关节冷痛。尤其是双手小关节,疼痛最厉害,有时候伴随麻木,不敢碰凉,不敢遇风寒。疼的时候啊,手指颜色苍白,冰凉冰凉的,关节肿胀。得温,则肿胀和疼痛都有所缓解。

   这是什么病啊?在当时,医院首先给确诊为“雷诺氏病”,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不过,按照这个病治了一段时间,病情没有缓解。没办法,他几经周折,请王老先生诊治。

   刻诊,见患者最近一个月来疼痛加剧,整个人乏力、食欲减退、便溏,舌淡,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脉象细弱。

   王师寻思良久,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黄芪,桂枝,赤芍、白芍,柴胡、枳壳,白术,当归,细辛,甘草。一共是6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口服。

   这方子到底管不管用啊?王师告诉患者说:“你的手指阳气太少了,我给你的手指补阳气。阳气充裕了,你就不疼了。别着急,这个病得慢慢来”。

   结果,用了6剂以后,患者疼痛感确实明显减轻,次数减少。整个人体力增强,食欲也有所恢复。不过,依然是大便溏、脉细弱、舌淡苔白。王师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防己20克,茯苓20克,路路通15克。一共六剂。

   这一次,六剂再用完,患者的疼痛肿胀感基本消失,而且连续3天未曾发作,饮食正常,体能较好。不过,依然便溏、脉沉细。这一次,王师改方子了,变成黄芪25克,桂枝15克,党参20克,白术、苍术各15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陈皮、枳壳各15克,炙甘草15克。6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用。

   等到最后,患者的所有不适完全消失,生活、生产恢复正常。患者以及家人对王师感恩戴德。

   整个过程,看似有些复杂,其实,我给你一讲,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里头的道理很简单。

   你看,我们人啊,如果把四肢伸展开,你发现没有,手脚都处在最远端。

   所以,阳气要想达到手脚,是需要费一番力气的。如果阳气在输布的中途受阻,或者说阳气稍显不足的时候,我们的手脚就会发凉、不温,甚至疼痛。

   那么,手脚阳气的源头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身体正中啊。这就是脾阳和肾阳。脾肾两脏,一个是后天之本,一个是先天之本。它们都是身体的“热源”。哪一个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对全身的“供热”。

   对这个患者而言,很显然,他是脾阳不足了。你看,他全身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舌淡,有齿痕,苔白,脉象细弱。这很显然是脾虚、脾阳不足的表现。因为有脾阳不足的根本原因在,再加上外感寒湿之邪,所以患者的手指头就冷痛、麻木、肿胀。

   中国古人讲,脾主四肢,四肢为阳气之本。在这里,这古训算是得到体现了。

   既然如此,调治的思路就非常清楚了,这就是温脾阳,散寒湿,通经络。于是,在一诊的时候,王师用黄芪健脾益气,配合白术、细辛、桂枝温阳散寒、驱邪通络。这里头有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影子。与此同时,用当归、白芍、赤芍来养血。柴胡和枳壳两味药,善于行气开郁,这就有助于阳气对四肢末端的供应。这里又有了四逆散的影子。

   二诊的时候,冷痛麻木现象好多了,但是便溏,说明依然有湿邪。故而用防己、茯苓利水除湿,路路通通经活络。

   到最后,其他问题都没了,就剩下脾虚这一件事儿没解决利索。于是,用大队健脾益气、燥湿温中之品,把脾气虚弱这最后一块短板补上。如此,大功告成。

   医案给你说完了,你能理解到多少呢?

   其实,太具体的东西,不必反复拘泥。您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我们的手指和脚趾,是人体阳气输送的“死角”。脾阳不足,在所有此类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不信你看看,到了天凉的时候手脚发凉受不了的人,大多食少、不爱吃饭、食欲差,或者素喜凉食,有的还可以减肥节食。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有一些老人,患有雷诺氏病,同时还伴随严重的胃病,而且往往证属虚寒。这就是典型的脾阳不能温煦四肢了。

   怎么办?像一诊所示的方药配伍,是比较科学的方案。我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当然,它不适合所有人,生搬硬套是不科学的。读者朋友即便感兴趣,也要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来借鉴。但是,它的确给了我们一条思路、一份样板。这是足够珍贵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