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原创】养老机构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智库养老
养老研究、服务机构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仍然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伴随深度老龄化而来的是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的与日俱增。为此,上海在“9073”养老服务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强化医疗卫生对养老服务的支撑。那么,对于养老机构来说,该如何实现医养结合,发挥医养结合型养老的优势呢?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服务优势
医养型养老机构以需求为本,提供机构内老年人的医养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在整合医养资源、提供全过程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
1、提供全类型服务
医养结合超越了单一提供养老服务的观念,养老机构不再是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文娱活动,还提供包括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整合医疗与养老方面的资源,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医”与“养”的融合的基础上,提供全类型医养服务,满足养老机构内老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
2、提供全过程服务
医养型养老机构除了提供全类型医养服务,针对服务主体的特殊性,还能够提供可持续性的医养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医养服务。当养老机构具备一定的医护能力,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间形成转介机制,全过程服务得以展开,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资源矛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实现形式
医养结合是在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养老机构的医疗支持,通过整合医养资源,创新老人医疗服务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1、内设医疗机构
根据《2015年度上海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状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共有189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27.04%,其中104家养老机构有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占养老机构总数的14.88%。在调研中也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基本都设有医务室、保健站、护理站等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像西郊协和颐养院不仅内设医疗机构,还有作为分院的文杰护理院提供医护服务。
2、设在社区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其医疗平台,开设或托管养老院,服务对象为护理级别较高老人,为其提供住院治疗和护理康复服务。在我们所调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如华泾和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开设有养老院或护理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3、与医疗机构合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支持平台,为养老机构住养老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且与综合性医疗机构要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转诊机制。调研也发现,没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一般会与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综合性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像九亭镇敬老院会根据老人的护理级别申请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佘山敬老院特殊护理区,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医护服务。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撑
1、在内设医疗机构上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工作指南》,鼓励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通过举办护理院、门诊部、医务室和护理站等类型医疗机构,满足住养老人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到2017年,实现全市有一定规模(一般为15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均设置医疗机构。并且,在“以奖代补”(《关于对本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的通知》)政策的基础上,设置内设医疗机构奖,对于设置护理站、医务室的,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对于设置护理院或者门诊部的,给予50万元的依次性补贴。
2、在与医疗机构合作上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卫生计生系统医养结合工作的通知》,针对养老机构的服务需求,以签约合作形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以及权利与义务等事项,开展为老健康服务,在2015年年内,实现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域内养老机构建立签约服务全覆盖。
3、在设施布局规划上
根据《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为鼓励医养结合,将部分养老机构中的床位逐步转化提升为带医疗功能的老年护理床位(纳入医保统筹),到2020年,实现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户籍老年人口数3.75%的目标,其中1.5%为老年护理床位,本市卫生计生系统负责落实0.75%,并且,在养老机构的床位总量中设置不低于25%的老年护理床位,为医护服务提供保证。
发布于 5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