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得好诗(第三季)023:《年轻诗人的肖像》(瑠歌)
年轻诗人的肖像
@ 瑠歌
二十三年前
父亲与
中岛
在桑拿房里
偶遇了
十二个农民工
比试耐力
炉子里浇开水
铁棍堵住门
所有人像
活佛一样坐在
那里
变得通红
过了许久
年轻的诗人
躺在地上
喘着气
农民们盘坐在
最高层
就那样
成了真正的佛祖
诗人的敏感,加上人之本真,更易引发对世间万物的怜悯之情,比如《悯农》诗。
老是怜悯而现实没有改进,诗人便会悲悯甚至悲鸣,比如屈原,比如杜甫。这种悲悯绝不是嘴上说,而是心里有。
嘴上老说为了人民、人民至上,却不愿走近一个个有名有姓、有痛苦有欢乐的普通百姓中间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擅长用“人民”这个抽象的名词表决心、讲情怀、玩概念,却一心企图得到拥戴,真是侮辱了农民兄弟们的智商。
瑠歌的这首《年轻诗人的肖像》,通过一间桑拿房“高温”的“烤”验,将现实生活中高高在上的诗人朋友挪到地上,让他们平躺;而将普通农民工摆上最高层,奉为“佛祖”,看似在玩笑,实则在寓言。寓意,大家心知肚明。
这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位居“最高层”机会的相互尊重与相互认同,为什么诗人们能够做到?那是因为诗人们既有浪漫主义的高空飞行,又有现实主义的贴地飞行,既有云中鸿鹄一般的高朋挚友,又有下里巴人一般的难兄难弟。同时,诗人们还兼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对底层的怜悯之心以及“渡人自渡”、先人后己的摆渡情怀,他们愿意与农民兄弟成为朋友,他们中间不乏农民工、漂一族。他们更乐于在诗歌中为底层百姓发出悲鸣与呐喊。
当然,诗中讲述的故事是很久前的事了,如果现在再来一次——这次是我们的官员走进桑拿房,看见十二位农民兄弟憋着劲儿在高温区比拼,官老爷们绝不会像诗人们一样甘于躺倒在地上,更不可能将岿然不动的农民兄弟们奉为佛祖,而更大的可能是看到一堆农民也在这里,赶紧扭头就走(为了那副官架子,他们绝不会失态地“跑”)。
在这像素越来越高的高清时代,人们越来越不喜欢模糊的画面,大家都想看清每一个面孔,每一个真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表达,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包括互相怜悯,这才是世界应有的样子,这才是日常生活应有的样子。
其实,每个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可以超越自己,成就不凡,甚至成为英雄,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敬畏。就“人民”而言,伊沙在《饿死诗人》一诗中表达过敬意, 瑠歌这首诗更是将他们奉为佛祖,本人也写过一首《换位》,写到了什么是真实的“人民”,什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换位》现场诵读时,曾让瑠歌他爹——诗人侯马笑得前仰后合,不妨抄录于此,与瑠歌这首诗互为印证——一首是桑拿房里高高在上的“佛祖”,一首是桑拿房外恢复了原形的“人民”。
诗人简介:
南得好诗(第三季)022:《在柏林看到“中国工商银行”几个字想念我的汉语》(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