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位明君多活十年,元朝可能就不会那么快退回漠北了|文史宴

文/班布尔汗

元朝自从忽必烈的继承者元成宗时候,政局一直动荡,元武宗、元仁宗各有各的乖张,元英宗那更是明嘉靖、清乾隆的提前上演,非常恐怖。参与干掉元英宗的新皇帝元泰定帝,却是非常罕见的明君,通过放松恶性集权,恢复封建做法的方式,安定了政局。元朝蒙古贵族强大,往往在皇帝恶性集权之后,还能反弹回封建模式,即所谓“内北国而外中国”,实在是奇迹。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元史通说专题:

元朝究竟是个怎样的朝代?一文澄清所有误解

暗无天日还是文明高地?一文准确评判元朝地位

元朝中期专题:

元朝长期无法落实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难以顺畅集权

元朝也有“金匮之盟”,元朝版宋太宗会不会干掉哥哥?

蒙古式折腾跟大秦式折腾,哪个更劳民伤财?

元朝几任皇帝用尽各种风骚手段集权,为何集不起来

科举是法家手段,饱受宋儒憎恶,元朝因此才不开科举

经过元武宗、元仁宗的试探,元英宗走上了集权快车道

元朝版乾隆花式作妖,有力的蒙古贵族只好诛杀暴君

元泰定帝毁尸灭迹

元英宗遇弑身亡,在血泊中登上帝位的,是晋王也孙铁木儿。

也孙铁木儿是成宗大哥晋王甘麻剌的长子,是英宗的叔叔。他自幼跟随父亲镇守漠北,父亲去世后袭晋王爵位。

甘麻剌在成宗继位时曾试图争位,但得不到皇族和重臣的支持,只能安心做个王爷。也孙铁木儿吸取父亲的教训,从未表现出对皇位的觊觎,及至成宗去世,也没有积极运作谋取皇位,甘心拥戴答剌马八剌一系的武宗、仁宗。

可到了英宗继位,也孙铁木儿敏锐地感受到中央局势的云谲波诡,非常隐晦地做了一些部署,派自己的心腹倒剌沙之子哈散入京跟随丞相拜住,并成为皇宫宿卫,专门负责“常侦伺朝廷事机”。

铁失等人的逆谋,也孙铁木儿事先便得到了消息,待到铁失派人通知弑君之后会拥立自己为帝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回京继位的准备。

作为皇帝的叔叔,真金太子的长房长孙,也孙铁木儿可不愿意将自己和铁失等铤而走险的逆党扯在一起。得到铁失的通知后,他故作姿态地将使者关押,并派人向英宗“告变”——虽然漠北距大都近万里之遥,告变使者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事变发生前警告英宗,但这种形式是必须有的。

至治三年(1323)八月二十七日,英宗被铁失等人所弑。九月四日,逆党中人诸王按梯不花和也先铁木儿便拿着皇帝玺绶到达也孙铁木儿驻地,迎他回京继位。此间相差不到十天,可想而知联系之紧密。

拿到皇帝大印的也孙铁木儿在龙居河(今克鲁伦河)即皇帝位,是为元泰定帝,改元泰定。

元泰定帝堪称“逆取顺守”

泰定帝对铁失等人都给予了封赏,但在登基后一个月零两天,便将铁失等直接参与杀害英宗的凶手全部处死,并“戮其子孙,籍入家产”。

十一月中,泰定帝一行抵达大都。这时逆臣中的首恶差不多都已被诛杀。但朝中的英宗旧臣并不想就此罢休,中书平章政事张珪,监察御史许有壬、赵成庆等人纷纷上疏要求彻底清查逆党。但泰定帝认为“逆党胁从者众,何可尽诛”,除了已杀之人,都进行了赦免或从轻处罚。

泰定帝不想除恶务尽,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英宗被弑中有脱不开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稳定的需要。

此时的大元皇朝,已经没有多少资本来承受剧烈的政治震荡了。

安抚各派的高明布局

从仁宗末年开始,元朝便灾害不断,到英宗朝,灾害的次数和程度都更为加强,不但有水灾、旱灾,霜、雹、蝗灾也四处肆虐,遍及山东、河北、四川、湖北及江南,而因为灾荒引起的抗税、抗粮民变也此起彼伏。

英宗虽在执政的末年大力整顿吏治,并广为赈济,但因为他的突然遇害,灾害的后遗症仍然相当强烈。到泰定帝即位之后,西北各省连年爆发雨雹、地震,甚至影响到荆湖北部地区,东南从浙东到苏北沿岸不断发生海溢,华北则时而雨雹山崩,时而旱蝗。

国家大势如此,泰定帝所面对的朝堂却是相当诡异复杂。

从武宗开始,因为种种改革而造成的元朝上层内部的纷争日趋激烈,到英宗朝达到高潮,历任皇帝都没能在扩张皇权与维系皇族内部稳定之间找到平衡,而英宗一朝更是将这种平衡彻底打破。英宗在“南坡之变”中遇害,是平衡打破后,各种矛盾总爆发的结果。

南坡之变诛杀暴君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虽然凭借自己真金太子长子一系的血统和常驻漠北掌握军权的优势获得皇位,其所面临的问题却需要谨小慎微地予以解决。他的年号先选定为“泰定”,后改元“致和”,可见其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稳定的渴望。

诛杀铁失一党,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白,也是宣示天下自己得位的光明正大。这是泰定帝的第一步,之后便是安抚各派势力,让他们诚心拥戴自己。

铁失一党被杀的同时,泰定帝“召诸王官属流徙远地及还元籍者二十四人还京师”。继位后的第三个月,至治三年(1323)十二月,泰定帝将被铁木迭儿诬杀的杨朵儿只、萧拜住、贺伯颜,以及被英宗所杀的观音保、锁咬儿哈的迷失予以平反昭雪,对于被罢免的王毅、高昉、张志弼,以及被流放的李谦亨、成珪也召还录用。

对于英宗朝儒臣之首,中书平章政事张珪、王居仁,泰定帝予以留任,对于王约、王结等人也以“三老”之名进行尊礼,奉诏商议中书省事。

对于宗王勋戚,泰定帝恢复了被英宗停发的宗王赏赉,将仁宗、英宗时代一降再降的赏赐额度提高,一次性便赏赐金七百余锭、银三万三千锭,钱及币帛若干。比起英宗来说,金的赏赐高出七倍,银的赏赐高出两倍,已经足使皇族满意。

同时,泰定帝大力封赐王爵,连封二十四个王,几乎包含了皇室各支系,以此来获得支持及皇族内部的稳定。尤其在封王之后,泰定帝还先后让十七王出镇各地,其中宣靖王买奴出镇益都,威顺王宽彻不花出镇湖广,靖安王阔阔不花出镇陕西,镇南王帖木儿不花出镇扬州,改变了元代宗王出镇只在边关而不在内陆的惯例。

至于中枢宰辅,泰定帝完全用自己的潜邸旧臣充任,旭迈杰为中书右丞相,倒剌沙为中书左丞相。

泰定帝的布局安排,可明显看出其求得稳定的用心:

以自己潜邸之臣为腹心,蒙古大臣旭迈杰为右丞相,是坚持蒙古“大根脚”为相的传统。以倒剌沙为首的回族人充任宰相班底,是为了集中进行理财。恢复宗王赏赉,封赐王爵,乃至派宗王出镇各地,是营造皇族共治、家国一体的氛围。而平反冤狱,留任儒臣,则是安抚儒化大臣与汉人儒臣,平复仁宗、英宗旧臣尤其是儒臣的不满。

元朝中期最有器局的明君

作为一个通过政变即位的皇帝,又面对连续三朝的激烈政争残局,泰定帝的一番举措立竿见影。

潜邸之臣成为中书宰辅,而且“左右相日值禁中,有事则赴中书”,以保证核心决策不为朝局或派系所影响。

这虽然使宰辅班子被儒臣批判为“专权自用,疏远勋旧,废弃忠良”,却也保持了最高权力的稳定和行政效率,各种决策能够“汛扫积滞,几无留牍”,迅速做出处理。儒臣在批评专权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此贞观、开元间议事也”。

皇室宗王得到安抚,不再如英宗朝一般敌视皇帝,而宗王出镇各地,对应付连年天灾而出现的不断民变也有明显的震慑效果,“泰定之世,灾异数见”,却能够“天下无事,号称治平”。

回族理财之臣的理财手段,虽然受到诟病,却也让从仁宗朝开始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得以缓解,物价得到平抑,跌落到延祐六、七年以前的水平,有些物品甚至还低于腾贵前的价格,如盐引,仁宗朝官定价格是一百五十两钞一引,泰定二年便下跌到钞一百二十五两。

对于英宗朝有关民生的改革,泰定帝也进行了坚持。元英宗的至治新政,有关民生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助役法”。英宗虽是“助役法”的开创者,但其在位短暂,因此真正的推行是在泰定朝:

“泰定之初,又有所谓助役粮者。其法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于所输税外,每顷量出助役之田,具书于册,里正以次掌之,岁收其入,以助充役之费。凡寺观田,除宋旧额,其余亦验其多寡令出田助役焉。”

地方上的官员以此推行,“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民赖以不困”。

当然,泰定帝也认为,最终的稳定还得集中皇权,传承稳固。因此在泰定元年,册立长子阿速吉八为皇太子,并马上遵从大臣的建议“如裕宗故事,择名儒辅太子”。

同时,面对朝廷中“有欲罢科举法者”的议论,仍然继续坚持。泰定元年(1324)三月便开科举士,八剌、张益等八十六人中举;泰定四年(1327)三月,再次开科,又有阿察赤、李黼等八十六人金榜题名。

虽然泰定帝也有宽纵宗亲、滥买宝石、斥巨资修建佛寺等弊政,但纵观其执政的五年,不得不说他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执行了恰当的政策。

在英宗被弑后一触即乱的局面中,他抑制党争、安定地方、清理财政、纾解民困。如果他在位不是五年,而是十五年,或者是十年,元朝的前景也许会光明很多。

但是,泰定帝仍没能摆脱元朝皇帝在位时间短暂的宿命。

泰定五年(1328),泰定帝在围猎时患病——也许是受了伤。是年二月,泰定帝改元致和,以当年为致和元年,这似乎是为了用改元来冲喜,祈祷泰定帝病体早愈。

三月,泰定帝下令巡幸上都,皇后、太子及丞相倒剌沙等人陪侍。

致和元年七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崩于上都,享年三十六岁。

泰定帝留下小儿天顺帝

为野心家开启了毁灭元朝之门


班布尔汗兄的大作《细读元朝一百六十年》近日上架,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元史通俗读物,对于历史事件的实质审视极为透彻,也纠正了大量流行的对元朝的谬见,大司马已读完,强烈推荐,值得入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