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工艺古今有序传承典范之“东阳帮”的前世今生|木雕|东阳木雕|名匠|东阳|古建筑
文/杜晓波
自古以来,浙中东阳就以“百工之乡”而闻名,南宋以来,东阳形成了以建筑工匠为核心、以传统手工业匠人为主体的“东阳帮”,与苏州的香山帮、宁波的宁波帮并称为三大建筑行帮。至明清民国,以泥工、木工为首的“东阳帮”,技艺和从业者达到顶峰,是江南人数最多,技艺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行帮之一。在长期的走南闯北中,心灵手巧的东阳建筑工匠,缔造了独特的东阳民居建筑体系,构成了中华建筑文化中瑰丽的奇葩。
东阳帮指以浙江东阳籍建筑类工匠为主体组成的帮派,涉及工种以雕花、泥水、木作、油漆、堆塑、石匠、瓦匠等,承接业务以房屋桥梁施工为主,有着鲜明的民间群体组织特征。主要活动于江南地区,是我国建筑史上著名工匠帮派。
东阳帮行艺发韧于明朝,工匠施技紫禁城。清代发展壮大,兴盛于晚清民国时期。大批工匠以其精湛工艺,在皖、赣、浙主持建造无数恢宏规整的民居、厅堂、祠宇,承揽需求量庞大的民间常用家具和生活用具制作,开创了独有的组织及营造方式。而新中国成立后顺应现代建筑营造技术发展,接轨现代土木工程,然帮派外出赣皖施工仍规模庞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批建筑企业涉足现代工业及民用建筑,系全国建筑工艺古今有序传承之典范。
一、历史分期
东阳帮外艺经历了从组织零散的萌芽时期,到活动增多、有组织、有规模的发展成熟时期,再到嫁接现代建筑的传续时期,后又进入受仿古建筑驱动的复兴时期。
(一) 萌芽发展时期(16世纪至清朝)
明朝后期东阳工匠渐呈帮派组织形式,始有外艺。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造王府,江浙两地工匠大量征调进京。陆宅陆光大参建紫禁城有功,托塘张安畿领衔建造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朝廷嘉奖。明末控扼水陆要道的严州、杭州一带经济发展,建筑营造领域用工机会增多,建筑营造逐渐受东阳传统建筑影响。
东阳帮外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经济角度看,东阳地区土瘠,灾荒频仍,人地矛盾突出,承载能力差,迫使劳动力外出从事手工艺;从地理位置分析,主要从艺方向为浙西、浙北,地缘与东阳相近,自古以来与东阳有着地域渊源和文化交流。从赋税角度看,明代以后工匠管理体制改变,实行“一条鞭法”,建筑工匠更自由。
(二)成熟时期(民国)
东阳帮在浙赣皖开展建筑营造活动,呈现组织性强、规模大的渐趋成熟状态。咸丰后期洪杨兵燹,致江浙大量精美建筑遭到毁坏。江南战乱结束,建筑市场需求增大,营造行业人才紧缺,更多东阳帮工匠离开家乡谋生,民国达到高峰。
富春江、钱塘江流域水运发达,严州及下三府经济发展水平好,成为东阳帮从艺核心,人数超过宁绍帮。不少工匠开创帮会及建筑营造厂以承接项目。康乾时期严州集聚匠师多来自南马、画水、南市等南部街镇,建筑带有苏州、杭州、徽州及东阳的烙印。富阳老房子多由东阳人造,新登一半以上三合院、四合院由东阳人建造。清末上海系另一重要行艺区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开埠,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需求量大增,大批东阳帮投靠,致东阳帮与宁绍帮、香山帮齐名。徽州也为东阳帮行艺目的地。绩溪大批厅堂为南马镇夏屠村名匠申屠秀仁主造。香港民国时期有400余名东阳木雕艺人陆续涌入。
东阳帮外艺建筑成果
东阳境域有着匠种地域分工,手工业专业村林立。湖溪镇前山何最多时300把斧头出门,1950年尚有240把斧头外出。歌山镇大园村“100把斧头出门”,1910~1970年有木匠104名。六石街道蟠松民国大批木匠落脚香港,称作“香港村”。横店镇山景头为泥水专业村。歌山镇大园村1910~1970年有泥水匠65名,瓦匠19名。横店镇湖口80%男劳力从事石匠业。横店镇牛背弄为“石艺之村”,石匠100多人。虎鹿镇虎峰村龙山为东阳牮屋发源地。南市街道文祥村代出漆匠。虎鹿镇燕山、蒋村桥、吴宁麻车埠、六石街道蟠松多假山匠人。
康熙《新修东阳县志》提到东阳帮落籍他乡“不计其数”。东阳村可印证当年行艺轨迹,以分布山区居多。现存东阳村:建德市乾潭镇后山村、程头村、上梓洲村、蒋家畈村,杨村桥镇徐家村;桐庐县钟山乡陇西村、横村镇濮宅自然村;富阳区新登镇乘庄行政村高涨上自然村、东阳山村、城区北门路富建家属楼;临安区太湖源镇碧淙村观莲自然村、东溪滩自然村,大峡谷镇杨岭村,锦南街道上畔村、流坞坑村、百公岭村,天目山镇西游村、赵家村、平越村、一都村留西门自然村,昌化镇石铺村,潜川镇海龙村周兰坞自然村、塔山村外东山自然村,河桥镇河桥村;余杭区瓶窑镇塘埠自然村;安吉县灵峰街道剑山村蔓塘里自然村;德清县莫干山镇筏头村钱家边自然村;兰溪市香溪镇西仓村;江西金溪县秀谷镇芳源村金胡自然村。
(三)传续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前期战乱使得许多传统建筑惨遭损毁,修缮、重建项目增多,加上现代建筑新建,浙皖赣闽各地纷纷向东阳请求建筑工匠支援。东阳各地成立建筑工程队,四处承接建筑营造项目,参与修筑水坝、打洞驳坎、修建公路、筑基盖厂等工程。20世纪70年代后工程以路桥、水电站及公用建筑为主,工程队成为东阳改革开放后各大建筑公司雏形。
东阳木雕
省内富阳、建德、桐庐、开化建筑从业者东阳籍居多。江西景德镇、弋阳、铜鼓、永修、鹰潭等地修铁路、水电站,安徽省宁国、屯溪、宣城、黟县、祁门等地建公路、水库、景点等,多由东阳工程队承接。施工足迹远及云贵川。1965年春节后,西南工程局在东阳招收建筑工人支援大三线建设。由湖溪等手工业社落实,总计有360余人。香港、马来西亚、也门、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东阳籍工匠从事楼宇和公路桥梁建设。此际木雕技艺外传,20世纪70年代江西弋阳、余江发展木雕业。
1952年东阳境内有建筑工匠24209人,其中木匠13148人,泥水匠8587人,石匠1087人。“文革”期间,经过多次批判整顿,至1971年8月底,建区、公社工程队52支,配备专职干部75名,工人31360名。在外县市建立工地132处,外派工人8206人,占工人总数 28%;占农村人口1.99%。后因“割资本主义尾巴”,县革委会下文除县建委外,解散所有工程队。1974年起国家基建项目减少,生产队限制劳力外出,公社派人到外省工地抓“盲流”。强行外出每年交50~100元公积金。1976年后各乡工程队复又活跃,外出从事建筑增多。
(四)复兴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
东阳帮从业人员大部分分流到现代建筑企业,东阳崛起为“建筑之乡”,建筑成为支柱产业。2018年末,东阳市有建筑企业451家,其中特级资质7家。2018年建筑业总产值超2600亿元,建筑产业实现入库税金21.7亿元。外省产值占总产值70.9%,广东、陕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产值超百亿元。东阳传统建筑营造业也吸收现代化的理念,开设古建筑公司,以更具组织性、具备现代化设施的方式承建古建筑项目。部分专业资质晋升园林古建筑专业承包一级。作为仿古建筑拓展产业,红木家具、木雕竹编及仿古门窗迅猛发展,木雕古建园林公司建立古建筑木制品加工基地。
东阳石雕
二、组织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及建筑功能变化,东阳帮在外地的组织形式从松散帮派、行业工会、营造厂发展到成立古典园林公司等适合现代化管理的样式,其有着亲缘或师缘的群体组织特征。
(一)帮会及作场
帮是传统建筑营造业最初同业团体,呈松散状,具普遍性,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末。组织形式:一是师徒组帮;二是父子兄弟组帮;三是亲友组帮;四是多个小帮组成大帮。有时就近招收技工或普工。如:杭州蟠松籍阴沟帮,以蟠松周品庚、周金伟为代表。湖州蟠松籍细木帮,以蟠松周锦富、周士志为代表。良渚泥水木匠班,民国初年横店石板门堂籍泥水匠张云峰携20多个老师、小工组成。李氏四兄弟作场,三甲院李兴浩、李永成、李永兴、李永财四兄弟携邻村木匠、泥水组成。工地分布义乌稠城、佛堂镇、金华城区。陆宅陆天洪作场,地涉金华苏孟、雅畈、安地、箬阳、长山、琅琊、沙畈、莘畈、塔石、半溪。蔡宅牮屋帮,抗战前夕蔡明德、蔡德林等6人组成,行艺苏、浙、皖、闽、赣。
(二)行业工会
多指东阳帮工匠在上海、杭州等地成立的同乡同业团体,配设会馆,执事城市水木营造业事宜,利用传统地域观念促进东阳人集体抱团。如:上海建有东阳工匠为主体的上海木工木雕工会,南马镇双峰金院自然村人、木雕艺人包焕武(1916~1990)推选为工会组织部部长。莫干山东阳同乡会,民国初年赵松、马逢春集资建成。崇福同乡会,高城里厅吴昌盛组建。实行介绍工作、接济困难等公益善举。余杭东阳会馆,上安恬籍木匠马启堂创办。分水县木业同业工会,湖溪十八坞籍俞林发任会长。俞在梧桐街买下罗家厅,经常性为老乡提供住宿。
(三)建筑营造厂及作坊
营造厂主要设在杭州、上海,是招投标、包工、按图施工等现代化建筑营造模式方式在国内流行后出现的。业主依规注册登记,承包工程,招收泥木工到营造厂工作学艺。另有免登记的店铺型作坊。如:
上海:上海协和木作,民国19年(1930)官桥村陈天星创立,原位于虹口区周家嘴路,后重建于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产销木雕樟木箱。
杭州:蔡人法营造厂,清光绪二十年(1894)蔡宅蔡人法开设,兼营建材货栈。实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转为集体企业。楼发记营造厂,民国17年(1928),夏楼发桂开设。鼎盛时泥木工匠近千人,营造等级甲等,承建蚕学校、杭高科学馆、省民众教学馆等。屠江胜营造厂,设候潮路复兴街,业主(申)屠江顺泥水匠,南马下屠人。1952年并入杭建公司。林头籍工匠在杭营造厂:民国时期何金荣开设徽记营造厂,何金法开设金记营造厂,何夏记在洪春桥7号开设何夏记营造厂。
东阳堆塑
原严州:梅城总府后街俞家作坊,木匠作坊,黄田畈村俞姓人开设。解放初期匠师俞正鸿被称为“梅城头把斧头”。桐庐横村埠王森源木作,民国4年(1915)前后王坎头五村籍王仁吉开设。
湖州:郭利记泥木作行,清末郭仁海创办,工程分布杭嘉湖。抗战胜利后长子郭昭麟到嘉兴开设郭利记泥木作行,郭金海在莫干山设郭利记泥木作行分点。公私合营时转入嘉兴建筑公司。马恒昌木工坊,上安恬籍木匠马启堂与三位木匠联办于湖州袁家汇,100多人。郭森大木作行,清末罗青郭木匠郭鸿林在孝丰报福镇开办。
香港:大华营造公司,蟠松村蒋福贤创办,招录木雕、细木工匠。
(四)手工业社
手工业社是新中国成立后更为集约并归属集体管理的工匠团体,主要承接传统建筑营造项目。通常每月每人社内做10个工时,其余20天自由行艺,上门加工。浙西浙北各县手工业社大量收编东阳旅外手艺工匠,占比颇高。举例:
建德:梅城镇木业社,1953年组建,全区域100多人,东阳籍90多人。梅城工程队,1958年组建。500多人,80%以上为东阳老乡。1980年后更名县建筑公司。杨村桥木器社,30多个木匠、3个箍桶匠系东阳南乡籍。
桐庐:桐庐建筑社,1960年成立,桐庐建筑公司前身。篾业社、木业社、油漆社等并入,人数600多,东阳籍占70%。钟山木业社,木匠、箍桶匠、篾匠大部分系东阳人。方埠木业社,1953年东阳籍木工12人组建。后方埠乡建综合社,以木业社为基础,东阳籍陆润木负责的篾业社,东阳人组成的泥水建筑社纳入。
东阳彩绘
富阳:各地手工业社东阳籍占比60%左右。松溪木业社,有东阳籍木匠、篾匠十几位。万市木业社:1954年建立,联旭村东宅籍锯板匠吴兆华历任理事、副主任、副队长、副厂长。洞桥手工业社,东宅籍吴兆华在大办钢铁时组织。
余杭:瓶窑镇建筑木器生产社,1951年上半年,以东阳吴良、白坦籍为主体,40多人组成瓶窑木工组。1954年改为瓶窑镇建筑木器生产社,后改为余杭县建筑公司瓶窑工程队。
20世纪50年代浙江各地成立国有建筑公司,多为手工业社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有将作坊以合营形式并入。50年代初期浙建、杭建等公司组建,以东阳帮工匠为主体。50年代后期各县建筑公司相继成立,东阳帮阵容可观。
(五)工程队以及现代建筑企业
20世纪60年代,国有建筑企业不敷承造,许多传统工匠受各地雇请承接现代建筑项目。东阳各地出现一批外出工程队,其中许多属乡办性质。1979年,公社工程队59个,村级施工组织11个,12967人从业。1982年,县人民政府推广歌山公社经验,把发展建筑业列为振兴东阳经济战略之一。当年施工企业75个,从业19231人。
20世纪80年代后东阳开设多家古建公司,用现代化理念改造传统建筑营造业,通过招投标方式对外承接业务。因东阳古典建筑营造实力强,多地甲方选择直接委托。
东阳木作
20世纪80年代,许多乡办工程队经过拼搏和积累,发展成为建筑公司。1989年,东阳市建筑企业总数60家,其中二级企业3家,三级企业13家,四级企业29家。1998年,全市58家建筑企业改制完成,推行现代企业模式。当年建筑企业总数130家,其中一级企业11家,二级企业36家,三级企业71家,四级企业12家。21世纪后,东阳建筑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型经营转型。2002年,138家施工企业整合成79家,形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44家、各类专业企业35家。2016年,全市建筑企业总量相较2010年的215家新增83家,达298家。建筑企业规模扩张,企业资质晋升,2018年特级资质企业数跃居全国县级市第一,当年首家全资国有建筑企业成功落地。截至2018年底,已有7家特级建筑企业、67家一级建筑企业、197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
三、工匠代表
东阳建筑匠人以其在江南地区的建筑营造活动及营造技艺或载入文献,纳入口碑或以中式传统建筑作品亮相,在外艺地影响空前。然由于传统社会工匠地位极低,本人多难见诸家谱等文献。外地人眼中的东阳工匠精神是“真诚待人,严谨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精打细算”。
(一)明代征调、府檄人员
张安畿(1515~?):东阳托塘人。统领军中卫右所千户,受镇远侯、总京营御林军殿师顾寰委派,主持建造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三大殿。《托塘张氏宗谱》载:“为成国公镇远侯所知,委督建三殿”。
陆光大(1378~1460):陆宅人。明永乐年间参与北京城建造。《东阳陆氏宗谱》载:“永乐戊戌(1418),府檄处士为董领,至京营造”。
东阳石雕
(二)清代民国带班名师
一些东阳名师根据其技术经验和祖传秘籍带徒及行艺。严州丛书第一辑《风俗漫谈》载:“建德的手工匠主要有木匠、篾匠、石匠、铁匠、泥水匠、油漆匠、裁缝师傅当然也有从东阳、永康、武义等地来的。”富阳城乡族厅宗祠建筑及木制用具都有木雕,匠师主要来自“百工之乡”东阳。上海开埠后东阳名师也大量进入。举例:
木匠:关勇,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建莫干山第一幢西洋形式别墅。申屠秀仁(1852~1928),南马镇夏屠村人,建造绩溪大批厅堂。郭文堂,誉称“桐庐头把斧头”,把作“十三间头”“廿四间头”、厅堂、庙宇。何期火、何期松,前山何人,带四五十个泥木工匠在新昌创业,造公房民房、祠堂庙宇、戏台亭阁。金锦土(1869~1942),清末民国杭州公认“东阳头把斧头”,巍山镇山头金人,承作杭州电力局7层钢混结构办公楼、灵隐寺大雄宝殿大修工程和上下天竺大修工程、中德堂药房土木建筑工程、西泠印社园林建筑工程等。蒋方山,岩下籍木匠,主持余杭多座庙宇祠堂建造。名匠还有:蔡宅人蔡景水(1884~1949),歌山镇大园籍楼茂昌、楼子芳、楼汝宝、楼阿金、楼子良(1897~1983)等。
木雕:蒋恒鹤(1905~1990),六石金鸡墩村人。1930年到香港油麻地伟晴街设“艺华盛”木器行,1933年始做雕花樟木箱,工人200人左右。包中财,横店镇上石头人,在香港设木雕作坊。陈齐洪,横店镇官桥人,1930年携弟陈齐余、陈齐伙在香港九龙广东大道102号创办香港华兴公司,精制木雕家具。蒋元来,画水镇岩下籍木雕匠,在建德更楼参建花厅等多幢建筑。刘明火,南市街道梨坑村木雕匠。民国辗转行艺于昌化、富阳,进入杭州仁艺厂后,誉为“雕花状元”。周光洪(1868~1941),祖籍东阳,住浦江县郑宅镇堂头村。行艺杭州、萧山、诸暨、义乌、兰溪、建德、桐庐等地,善为祠堂、庙宇、戏台、楼阁的梁柱门窗作装饰雕刻。姚金聚(1885~?):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人。师从东阳木雕名师,主持诸葛丞相祠堂、姚村花厅构件雕刻。孙辈姚焕强为金华市级非遗项目兰溪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姚村木雕艺术遍布建德、龙游等大小厅堂。名匠还有旅居富阳渌渚的蒋建林,横店镇夏厉墅马凤棠等。
泥水、石匠、油漆、堆画:何章松,清末杭州城内四把关城门的泥刀之一。金为天(1898~1970),石匠,横店镇后大路人。把作桐庐大坑溪观音潭堰、东王庙堰,承建横村小学。许启元(1902~1984),山景头人,擅青石墙头砌叠,被誉为“莫干山第一马扣”,参与莫干山别墅营建。何文佬,林头籍堆画大师,清同治年间驰名余杭。王贻昌,清末下三府及宁波塑佛,民国年间富阳新登塑佛。叶振海(1902~1979),东阳江镇新屋村人,堆塑名家。杭州、湖州等地从艺。名匠还有石匠楼炳余等。
(三)现代土木匠作
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帮与浙建、杭建等企业有着人员渗透和往来。此外,浙皖赣等地大量城乡公共建筑建设项目实施承包制。因东阳帮独特技术优势,结合工匠技艺配伍,足以完成工程施工,由此产生包工头群体。乡村仍有传统民居营造,大批匠师带徒辗转行艺。
改革开放后仍有大批东阳工匠活跃于传统建筑营造业。工匠均掌握技术要领,集中于古建公司,在外艺地有组织地从事仿古工程及古民居修缮项目建设,以技艺精湛和善于创新树立行业标杆。
得益“建筑之乡”东阳现代建筑业发达和红木木雕产业崛起,在各建筑流派传承中,东阳帮独树一帜地实现从古到今完美赓续。其外艺生涯留下精品杰作至今历历可数,发挥的影响足可与香山帮、宁波帮、徽州帮、浮梁帮同辉。其与徽州帮互为分区,又实现深度融合,也使江南建筑呈现多元化和风格杂糅的局面。东阳建筑与徽州建筑在造型风格、营造技艺及影响力方面有哪些差异?东阳帮在江南传统建筑营造业中地位如何?这些极具争议的难题,有待建筑研究方家拿出令人信服的学术定论。
(审稿、编辑: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