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王旭高:最全治肝方法,都在这儿了!
清代名医王旭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他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作为肝病证治的专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肝病的论治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
本文总结了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并加以评注,临证医家若细读,或能受益匪浅!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肝主谋虑,藏血舍魂,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肝与人的精神特别是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肝血不足,魂不守舍,症见惊骇多梦、梦呓、梦游、梦魇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特点。首先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条畅,气郁则胁肋胀痛,木来克土则肝气犯胃,症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亦可见痛泻;怒则气上,肝气升发太过,病则易郁易怒,故临床上肝气郁滞者众;气郁日久化火,肝火上冲,伤津动血,进而阳亢化风,风火相扇而变症蜂起。火性炎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若夹痰夹风冲逆于上,窍道闭阻,人可见猝然昏仆倒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血液是功能活动(包括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藏血,体阴用阳。
肝血是肝主疏泄功能的物质来源,包括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临床最多见的妇人月经不调,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肝调节血量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肝血不足可见月经错后、量少,甚至闭经,两目干涩昏花,或筋失血养见肢体拘急、麻木、屈伸不利等。故肝主藏血与主疏泄,是肝的两大功能特点,一个血,一个气;一是体阴,一是用阳。所以肝病的论治,就是围绕肝的这个特性,抓住气血阴阳四字来穷尽其变。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概括肝病大致分类有三:肝气、肝风、肝火。可谓至当之论。
一、肝气证治八法
1、疏肝理气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寒加吴茱萸,热加丹、栀,痰加半夏、茯苓。
【临证点评】对于慢性腹胀、胸胁胀满、食后即胀、傍晚尤甚者,本人喜用《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效果颇好。每每于单纯疏肝理气如上药而效果不显者,可用此方。
2、疏肝通络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滞,络脉瘀阻,宜通血络,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
【临证点评】对于肝脉瘀阻者,王氏明显借鉴了《金匮要略》论治肝着的旋覆花汤用药。同时,叶天士医案常以此方随证加当归须、桃仁、泽兰、郁金之类,全部被王氏采纳。个人体会,对肝硬化早期,旋覆花汤多有使用的机会,当配合丹参、黄芪、炒白术,效果理想。
3、柔肝
如肝气疏之不应而反剧,乃肝失柔顺之常,当柔肝,当归、枸杞子、柏子仁、怀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黄,兼寒加肉桂、苁蓉。
【临证点评】肝体阴用阳,以柔和条达为用。本人临证柔肝之法每以《柳州医话》的一贯煎为主,滋水涵木,柔中有疏。
4、缓肝
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临证点评】以调和脾胃为主,即所以缓肝也。方如小建中合甘麦大枣汤。
5、培土泄木
如肝气乘脾,脘腹胀痛者,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
【临证点评】临床中对肝硬化腹水血象低者此为必用之法,于上方药加丹参、黄芪。
6、泄肝和胃
即肝气犯胃或叫肝木乘土,见脘痛呕酸,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蔻仁、金铃子,以疏肝和胃降逆。
【临证点评】左金丸于临证中可师其法(辛开苦降)而不宜直用其方。尤其大便偏干者黄连不宜选用。本人喜用温胆汤加砂仁5g,效果颇佳。
7、泄肝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金铃子、元胡、吴茱萸、川连,兼寒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加白芍;此苦辛酸三者乃泄肝主法也。此证颇类厥阴病,乌梅丸可用之。
【临证点评】后世所谓泻肝,喜用清肝降火之法,药用龙胆草芩连栀柏重剂苦寒为主。观王氏泄(泻)肝,乃苦辛酸三者并进,辛开苦降酸收,较之一派苦寒思路巧妙,更接近临床实际。苦中有开,降中有升,酸乃肝之本味,养肝之体是也。
8、抑肝
如肝气上冲于肺,见猝然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即抑制肝气上冲以保肺金),如吴茱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临证点评】可直接用吴茱萸6g暖肝下气,加灵磁石镇逆抑肝平喘,五味子强敛肺平喘之功。或小柴胡汤加北沙参20g,天冬、麦冬各15g。总之,肝气为病,或上逆,或郁结,或疏泄太过,故治疗除疏肝一法外,尚有柔、缓、敛三步:柔肝必用血分药,缓肝必以甘药培中,敛肝亦不可太过,而是敛中有散,如乌梅丸中的椒、桂,痛泻要方中的白芍配防风。
二、肝风证治五法
1、息风和阳
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者,以羚羊(角)、牡丹皮、甘菊、钩藤、决明子、白蒺藜凉肝。
【临证点评】“和阳”即调和平息义,肝热上扰清空,可以引动肝阳,但不一定阴虚,故用药以凉散为主。息风和阳法适用于肝风内动之轻者。本人喜用僵蚕、蝉衣、薄荷之类。
2、息风潜阳
如息风和阳不应,当用此法,以牡蛎、生地黄、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等。
【临证点评】“潜阳”者,潜纳、潜敛阳气归于肝肾之阴,用介类重镇加滋阴之品。潜阳分平肝潜阳和滋阴潜阳两种,阳亢肝经实证主用平肝潜阳,如张锡纯镇肝熄风汤;虚中夹实证主用滋阴潜阳,用杞菊地黄汤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或据证选用大定风珠滋液息风。
3、培土宁风
王旭高说:“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
【临证点评】滋养阳明气阴,缓泄厥阴风木。这里王旭高吸纳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治法,肝为刚脏,胃为盛阳(多气多血),肝气上冲,阳明胃失和降,故滋养胃阴补益胃气,兼顾平降肝热。
4、养肝
如肝风旁窜四肢,经络牵掣或麻木者,宜养血息风,以生地黄、当归身、枸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等。
【临证点评】此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注意:养肝阴于滋阴药中必加养血药,养肾阴于滋阴药中必加养精药(子类药),不可不知。
5、暖土以御寒风
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临证点评】此指中焦虚馁,阳气不升,髓海不足,虚风内动,如风虚头重,眩晕苦极,饮食不知谷味。《金匮要略》载《近效》白术附子汤:白术、炮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温中暖土振奋阳气,以抵御风寒。此法与“肝风”似无直接联系,但头重眩晕似风,从中焦虚寒论治者,临床并不少见,王旭高补此风证一法,实为经验之谈。
总之,肝风一证多上冒颠顶,阳亢居多;亦能旁走四肢,筋脉掣引,肢体麻木,血虚为多。其中培土宁风与暖土御风是其特色,丰富了临床对风证的治法。
三、肝火证治十七法
肝火为病繁多,《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写道:“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肝内寓相火,病则相火妄动,游行于三焦腠理,充斥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至。
1、清肝
药用羚羊(角)、牡丹皮、炒栀子、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2、泻肝
方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3、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约肝木,取清金以制约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4、泻子
木生火,心火乃肝木之子,肝火亢逆,泻肝不效,当泻心火,于泻肝药中加生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5、补母
水生木,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乃“虚则补其母”也,亦取“乙癸同源”之义。
6、化肝
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方如化肝煎,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浙贝母、泽泻,清化肝经之郁火。
【临证点评】以上六法乃清泻肝火之常,王旭高主治肝火的思路非常清晰:清肝泻肝是首选,在此基础上,用五行生克制化,即肝与五脏的生克关系入手:先考虑肺金,金克木,清金制木,先声夺人,夺其亢逆之势,继而取我生之子——心,实证以泻心火,再继而取生我之母——肾,这几条思路治肝火可谓至精且备。然王旭高又从源头上加一条思路:化肝。前已述及,肝病以肝气郁滞为起始病因,郁久可以化火,化火进而生风,故火郁为病临床多见,清化肝经郁火又是一法。宣发郁火大可借鉴《伤寒论》栀子豉汤思路,临床屡验不爽。
7、温肝
如肝有寒,见呕酸上气,胃中寒冷,宜温肝,肉桂、吴茱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法也。
【临证点评】肝热的反面就是寒,如寒滞肝脉、肝经虚寒者,《伤寒论》吴茱萸汤统治三阴寒证,“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温肝一法同样适用;临床厥阴头痛多见于年轻女性,或顽固性经期头痛,吴茱萸汤使用的机会很多。
8、补肝
此法是针对肝血不足而立,如制首乌、菟丝子、枸杞子、枣仁、山茱萸、沙苑蒺藜。
9、镇肝
此法即重镇潜阳以息风,多介类金石之品,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10、敛肝
此法即以酸收生津养阴之品潜敛肝阳,如乌梅、白芍、木瓜。王旭高说:“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临证点评】观此三法,实乃息风潜阳之细化也。息风必补肝血,柔养筋脉,如肝肾精血不足见视物昏蒙、两目干涩、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神疲等;而阴虚易生阳亢,阳亢又进一步耗散阴津,故以酸味敛肝是为必用之法;镇肝法适用于阳亢重症,眩晕如坐车船、头目胀痛、面赤如醉、口咽干苦、急躁易怒、肢麻震颤等,必须镇之以威武,用金石介类重镇潜阳,以防脑中风之变。
11、平肝
平肝药如金铃子、白蒺藜、钩藤、橘叶。
【临证点评】平者,平复、平降上冲也。观镇肝、平肝、凉肝,镇肝平肝多见于肝风内动,凉肝即凉散肝经风热,以外风为主;故镇肝为重,平肝次之,凉肝又次之。
12、散肝
“木郁达之”,如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临证点评】为肝郁血虚调肝理脾之方,这里说的“散肝”,主要指肝气郁结,使其舒展条畅调达也。
13、搜肝
王旭高说:“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荆芥、防风、僵蚕、蝉蜕、白附子。”
【临证点评】搜者,搜风也,亦是针对肝风而设。搜风通络之品,适用于络脉空虚,风邪入络,见口眼歪斜者。然药多风燥,仅为治标而设,临证必须明标与本,酌情加减运用。尝言:肝病大风宜息,小风宜搜。不可不知。
14、补肝阴
如地黄、白芍、乌梅。
15、补肝阳
如肉桂、川椒、肉苁蓉。
16、补肝血
如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17、补肝气
如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临证点评】此补肝四法,离不开气血阴阳。在临床应用上,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补血离不开补气药,典型的是当归补血汤,名字叫“当归补血”,方法却是主打一两黄芪带着六克当归补血,道理很简单:气能生血。联系到肝,于大队滋养肝阴药中加点阳药(如肉桂、菟丝子),启动肝之阳气来达到养肝阴补肝血之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认真消化此段经文,则于阴阳气血互化之理了然,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也。
延伸阅读
《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与原文
总纲:
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气有多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病。
各论
1.一法曰: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
两胁气胀或疼痛,
疏肝理气香附郁,
苏梗青皮橘叶属,
兼寒吴萸热丹栀,
兼痰半夏与茯苓。
2.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
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归须桃,
旋覆泽兰新绛增。
3.一法曰: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气胀而疏更甚,
归杞膝柏柔肝任,
兼寒肉桂与苁蓉,
兼热天冬生地从。
4.一法曰:缓肝。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缓肝之急经方好,
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
此方变化无穷奥。
5.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
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
温中疏木法意深。
6.一法曰:泄肝和胃。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
泄肝和胃法亦贵,
二陈汤和左金丸,
金铃白蔻随机兑。
7.一法曰: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泄肝肝气上冲心,
热厥心痛用左金,
金铃子散寒椒桂,
寒热俱有连芍寻。
泄肝主法苦辛酸,
三者错综随证斟。
8.一法曰:抑肝。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肝气冲肺抑肝立,
猝得胁痛暴上气,
喘主吴萸炒桑皮,
苏梗杏仁橘红宜。
9.一法曰: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肝风初起头目眩,
熄风和阳即凉肝,
羚羊钩藤白蒺藜,
决明甘菊丹皮赞。
10.一法曰: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熄风和阳而不效,
潜阳便将滋肝招,
牡蛎生地女贞子,
菊花玄参胶白芍。
11.一法曰:培土宁风。肝风上拟,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培土宁风缓肝遵,
宜滋阳明泄厥阴,
中虚纳少肝风逆,
玉竹芍草麦菊参。
12.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养血熄风养肝法,
肝风旁走四肢夸,
经络牵掣或麻者,
地归杞膝首蔚麻。
13.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暖土以御寒风方,
近效白术附子汤,
风虚头重眩苦极,
不知食味服之康。
14.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肝火游行于三焦,
上下内外无不到,
清肝羚羊丹栀芩,
竹叶连翘夏枯草。
15.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泻肝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泻青丸。
16.一法曰:清金制木。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清之不已肝火炎,
清金制木即制肝,
沙参石斛天麦冬,
玉竹杷叶石决全。
17.一法曰: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肝火实者兼泻心,
泻子甘草黄连存。
18.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肾水亏而肝火盛,
清之不应补母用,
乙癸同源益肾水,
大补阴与六味呈。
19.一法曰: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郁怒伤肝用化肝,
气逆动火生热烦,
青陈丹栀芍泽贝,
胁痛胀满动血尝。
20.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呕酸上气肝有寒,
肉桂萸椒谓温肝,
中虚胃寒加参姜,
大建中法尤为善。
21.一法曰: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补肝沙苑菟丝杞,
脂麻枣仁萸首乌。
22.一法曰:镇肝。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镇肝金箔赭磁牡,
青铅石决龙齿骨。
23.一法曰: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敛肝乌梅木瓜芍,
肝气风火相机入。
24.一法曰:平肝。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平肝蒺铃橘叶钩。
25.一法曰:散肝。“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散肝达郁逍遥优。
26.一法曰:搜肝。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外风引动内风病,
搜肝便有搜风用,
二活蔓荆薄天麻,
蝉蜕白附防荆蚕。
27.一法曰: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
肝阴地黄芍乌梅
28.一法曰: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
肝阳肉桂椒苁蓉。
29.一法曰: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肝血归芎膝断汇。
30.一法曰: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肝气天麻术辛菊,
生姜杜仲羊肝随。
本文节选自《西溪书屋夜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