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连接大世界
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到底诞生于哪一个具体窑口,尚不得而知。目前发现最早的白地黑花瓷器,是1959年,河南省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的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墓出土的白地黑花武士瓷俑。
“绿釉黑花”其实是白地黑花的一种衍生,就是绿色地黑色彩。这是宋元磁州窑系某些窑场生产的一种绿釉黑花器,也称“绿地黑花”、“绿釉黑花”,也有绿釉剔花。它主要的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在白地黑花瓷器上罩一层绿釉,再经低温烧成。另一种是不上透明釉,在烧结的绘花涩胎上直接施以绿釉。因为是低温烧制,所以非常釉面非常容易剥落。当然,也有一部分高品质的产品,这类器物绿釉釉层较厚润,色调翠绿,黑彩如漆。
金元时期,异族统治者对汉族实行残酷的压迫和歧视,并一度取消科举制度,使文人失去了晋身的机会,心情充满压抑、失望和仇恨。不少文人持守民族气节,终身隐逸,如倪瓒;一些人始而希望得朝廷赏识,继而失望归隐,如黄公望等。这些隐逸的文人高士多数退隐山林,研习书画、琴艺,赋诗、品茗,对酒当歌,以此修身养性,标立自身品操的清洁高逸。一些人到磁州窑场绘画、题诗,一展才艺。
20世纪初,北宋时因黄河决口而淹没的巨鹿古城被发现,出土一批磁州窑日用古瓷,并逐步流入京津古董市场,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所代表的艺术价值,被人们认识并有所收藏。其中大部分精品磁州窑被英、法、日等外国人购走,流失海外。之后,包括故宫在内的国内博物馆也开始对磁州窑有所认识和关注。
北宋晚期,特别是在金代成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由于装饰材料和技法的改变,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引用到瓷器装饰上,并影响了中国陶瓷装饰的审美趋向,增强了装饰技法的表现力,由此也极大拓宽了装饰题材的领域,便装饰纹样涉及更加广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装饰内容不仅继续保持原有的花草类图案,一些新的纹样内容如吉祥图案、山水、书法、福寿以及人物故事均成为很受人们欢迎并十分流行的题材。
中国的现代陶艺在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资讯的获取、借鉴到实践与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充满创造力的陶艺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上世纪80年代 开始的铁红色泥土成为陶艺创作的主要材料,到青瓷、白瓷、青花、紫砂等一系列媒材在中国的陶瓷产区获得兴盛并丰富着中国陶艺创作的原料、工艺与色彩体系。在如此多样的陶艺家队伍中使用磁州窑及磁州窑系的创作技法和材料创作作品却较为少见。
磁州窑在北宋中期兴起,以烧制黑白瓷而闻名,并很快达到鼎盛。然而磁州窑所在的宋朝过于柔弱,很快亡了国。原以为磁州窑会迎来末日,幸运的是,继续统治北方地区的元朝鼓励制瓷行业的发展,磁州窑并没有消失,反而融入了新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