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师母(作者:齐子林)

陆师母

齐子林

我们家的前门斜对面,住着一户人家,姓陆。男主人我们称之为陆先生。女主人我们称之为陆师母。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与我同龄,女儿与我弟弟同龄。他们一家四口,就租住在灶披间不足六个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搭了阁楼。吃饭的桌子只相当于半个桌子。平时做饭就在外面的过道里。非常窄小。仅容一人站立操作。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非常妥帖。真的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陆先生很能吃苦。听说,他最初是在电车公司里打扫卫生的,早出晚归,工作很积极。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干,提拔到办公室里从事文职工作了。具体干什么,我们也没问过。那时候我还小,怎么能随便打听大人的事?不过听我的外甥女讲,陆先生对上海的交通很熟,到什么地方,坐哪路车,到哪个站转几路车,他都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热心。我印象中,他们家住得很挤,又是朝西的,每到夏天,西晒太阳晒得很厉害。而一到黄昏,陆先生就会端着一盆盆水,把后门前的一整块地包括我们家的门前都洒上水,降点温。然后再拿出一张小椅子和一张报纸,坐在小椅子上认真地读报。他们家的儿子ZT,夏天是穿着内裤在自来水前冲澡的,洗完澡再回屋里去换衣服。十分艰难。

印象最深的还是女主人陆师母。她梳一头短发,总是穿得清清爽爽的,很干练。说一口地地道道的宁波腔的上海话。她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在家里操持家务。她做的菜很好吃。色香味俱佳。她做的宁波汤团特别好吃。每年过年她都要送一大碗给我们家品尝。后来我的外甥女在她的指导下也学会了做宁波汤团。过年家里来客人都是宁波汤团招待,得到了众人的好评。现在吃到宁波汤团就想到陆师母。他们家经济应该是比较紧的。但从来没有听她说起困难。再大的困难也是自己省吃俭用克服。为了贴补家用,陆师母很早就参加了里弄里组织的生产组,拆毛线,加工羊毛衫,缝手套等等。从早到晚做个不歇。

陆师母非常能干。每年到过年时我们家都要请她帮忙做中式罩衫的领子和盘香纽之类的,她再忙也不推辞,很乐意帮忙。

有时候家里的蜂窝煤炉子没有生火,陆师母总会叫母亲拿块蜂窝煤饼到她家的炉子上去点燃。她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很周到。

他们家两个孩子读书都非常努力,儿子ZT与我同届,考进了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在东北某地,后来设法调到南通市环保部门工作。因为不在一地,见面机会就很少。女儿ZW与我弟弟同届,也考进了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在上海某中学当老师,教高中数学。我在休学期间以及在文革期间与ZW 倒是有很多接触。她是个很聪明很爽快的人。

我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叫ZT和ZW他们到我们家来做功课?我们家那么宽敞。足够坐两三个人做功课。我估计即使我请他们来,也不一定能请得动。他们自尊心很强的。学习非常刻苦努力。

我们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因为父亲遭受冲击,经济上一下子跌落,变得十分困难。我和弟弟妹妹还正在读书、长身体阶段。母亲不得不在家里寻找一些加工组的活,贴补家用。

陆师母了解到此情况后,伸出了援助之手。她积极地帮我母亲寻找生(san)活(沪语,活计的意思)。我母亲因为小脚,走路不方便,很多时候都是请她代劳。从不推诿。减轻了我母亲的负担。有时候刮风下雨,提着沉重的包袱,要走很远的一段路,都是陆师母帮忙或陪伴。不仅在体力上帮了忙,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有了依靠和帮助。使得我们的母亲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有了希望和寄托。平时在生活上对我们家也十分关心,我们家第三代几个孩子都得到过她的帮助。我们家有什么事拜托她准放心。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陆师母就是我们家最贴心的好邻居。也是我母亲最贴心贴肺的知心好友。母亲什么话都能对她讲,对她诉说,和她商量。那时候父亲精神上压力很大,还经常犯病,需要母亲照顾。妹妹又远去了。鞭长莫及。母亲有什么事都找陆师母商量。陆师母不仅对我们家很照顾,对其他人家也是同样热心帮忙。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我母亲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生活在师善里,我弟弟在松江上班,我住在岳母家,不能在身边照料她老人家。全靠陆师母等老邻居照顾。我们只能在休息日去探望一下。结果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我母亲在大弄堂里晒太阳,晒着晒着就不行了,头晕了。是陆师母等老邻居把我母亲搀扶到家里,又连忙打电话通知我(我有张名片在茶几玻璃板底下),才慌里慌张地赶回家,见到了母亲的最后一面。

我母亲去世后我还去过师善里多次。陆师母还住在老地方。陆先生已经去世了。陆先生好像是得了胃癌,手术后据说要吃黑鱼,补充营养。那时候上海买不到黑鱼,母亲叫我在安徽帮他买,我买了好几条送到上海。很快就办妥了这件事。也只办了这一件小事情。聊表心意。

陆师母的儿子女儿都成家了。儿孙满堂。陆师母去儿子女儿家住过一段时间,又回到老房子里来了。她还是习惯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那一间灶披间里,她已经习惯了。住了几十年了。舍不得离开。

再后来师善里整体拆迁。陆师母搬到哪里去住了?再也没有消息。但陆师母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一个非常好非常善良的好人。但愿她还活在这个世上。长命健康。

鸣谢:齐子林先生赐稿分享!

(0)

相关推荐

  • 梁祝(中)

    历史故事新编-25 梁 祝(中) 文/墨吟 夏天 四 万松书院坐落于钱塘江畔的一座小山上,为苍松翠柏怀抱,环境清静幽雅,还能隐隐听到江涛之声,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书院系一对老夫妇所开,先生邹佟是一个 ...

  • 古代才女(15)贺双卿

    康熙五十四年秋天,江苏金坛四屏山下的一户姓贺的农家又添了一个女儿.这是贺家的第二个女儿,所以取名双卿.小双卿十分乖巧,很少哭闹,常常瞪着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四面观望外面的世界.她似乎知道家境贫困,父母整 ...

  • 杨祖陶:金岳霖先生参加了我的婚礼

    杨祖陶(1927-2017.1.22),1927年生于四川达川市,1945年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昕.洪谦诸教授,195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文学士)后留校任教.195 ...

  • 去看即将拆迁的老房子老马路(作者:齐子林)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去看即将拆迁 的 老房子老马路 齐子林 唐山路安国路口.我从这里开始往西走.这里原来是 ...

  • 我是怎么会喜欢上看书的?(作者:齐子林)

    原创 齐子林 上海老底子 今天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我是怎么会 喜欢上看书的? 齐子林 最早大概是从看小人 ...

  • 看变戏法(作者:齐子林)

    原创 齐子林 上海老底子 昨天 看 变 戏 法 齐子林 小时候比较偏僻的马路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玩杂耍的,卖跌打损伤狗皮膏药大力丸的,卖灭老鼠药的,变戏法的等等,很吸引人,尤其是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好奇 ...

  • 棚户区(作者:齐子林)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棚户区 齐子林 我相信许多上海人都听说过棚户区,知道这是最积贫积弱的群体居住的区域,又 ...

  • 上海人特别会过日子(作者:齐子林)

    上海人 特别会过日子 齐子林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没有几个.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大部分来自江浙一带,尤其以苏.锡.常,苏北地区和宁波.绍兴为多,还有广东.福建.山东也不 ...

  • 文学原创•《樱花时节又思君》(散文)作者 齐义和

    本期导读:青春年华,我们为事业,为婚姻奋斗.壮年时代,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等到这一切好不容易忙出点头绪,想停下匆匆的脚步,坐下来慢慢品尝生活时,病魔不期而遇,常常是猝不及防,置之死地而后快.以前劳累奔波 ...

  • 原创|离开微薄之城 ||作者:齐新光

    网络文学 | 文学交流 | 专注原创 原创作品授权天美五星全网首发 文章阅读也可在微信读书/讯飞有声上检索此文 离开微薄之城 作者/齐新光 编审/天美五星 离开微薄之城 作者/齐新光 (2021.03 ...

  • 文学原创•《请你吃花糕》(散文)作者 齐义和、朗诵 雪如玉

    请你吃花糕 作者 齐义和   到湖北荆州农村做客,热情的主人会说:"多玩几天,我还没请你吃花糕呢!"你可别以为是吃糕点哦,花糕是一道名菜,本名叫荆州鱼糕.是当地婚丧嫁娶.逢年过节. ...

  • 爱情宝典•《​恋爱一二三》作者 齐义和

    恋爱一二三 作者 齐义和 恋爱的方式和过程千变万化,最终结果却只有好差两种.如何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降低负面效应,有必要走走最基本的几步程序,即恋爱的一二三. 一见钟情.听起来有点像影视剧中的台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