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失的神秘古国,史书几乎没有记载,出土的文物极其血腥残忍
中国历史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如果问你, 最早的中国人在哪里?
相信大家都能记得—— 元谋人。
之所以叫元谋人,是因为发现这个古人类遗迹的地方是 云南元谋县,看来,云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说到云南,我们印象中,就一个字——美!苍山洱海、大美丽江,还有奔腾的澜沧江。
在最近热播的《龙岭迷窟》中,引发了云南除风光秀丽之外的其他讨论。
在电视剧中,主角三人找到龙骨天书后,确认雮尘珠应该在献王墓中,便准备前去“倒斗”。
按照剧中情节,这个献王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度—— 古滇国人。
古籍中对于古滇国的记载非常少,古滇国的轮廓就像雾中星火,若隐若现,总是看不分明,它也因此被专家称之为 “迷失的国度”。
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神秘国度吗?假如存在,又是否如小说中记载的那样——“ 盛行邪术”?献王真有其人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一下这一神秘国度的本来面目。
古滇国是否存在?
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虽然最后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但秦国在平定南方的时候,由于有超级大国楚国的存在,打得并不轻松。
楚国在经历了那个被张仪忽悠得团团转的楚怀王之后,已经开始逐渐衰落,然而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仍然还有实力去开疆拓边。
继位的楚顷襄王命令楚国的东地兵首领 庄蹻,讨伐巴、黔中等地,庄蹻顺利完成任务后,却发现,回国之路被秦国割断了。
万般无奈,庄蹻只能带领军队进入云南,占领了滇池,在那里称王,这就是后世所谓的 “入滇称王”事件,古滇国建立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 276 年。
司马迁的《史记》原封不动地记载了这一事件,并且说明了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末代滇王尝羌 “举国降”,内附于汉,汉武帝时期赐予滇王一颗印信,对滇王统治古滇国的合法性给予了支持。
1956 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M6墓发现了一枚蛇钮金质篆体汉字 “滇王之印”,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记载的真实性,也证明了古滇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可是,因为《史记》中对滇国的记载极其简略,导致它的历史仍然扑朔迷离,在《史记》中为数不多的对古滇国的介绍如下: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最强大。夜郎以西的靡莫之夷也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滇的势力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很熟悉的成语 “夜郎自大”,其实本应作 “滇王自大”,因为《史记》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可见,是滇王先问的“汉孰与我大”,奇怪的是,后人不说“滇王自大”,却说“夜郎自大”,很是蹊跷,这可能与古滇国过于神秘,不为常人所知有关。
而且不知为何,约在公元前 86 年前后,古滇国在史书中突然消失无载,这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性。
古滇国的文化习俗
古人称滇地为蛮荒之地,自古就笼罩一层神秘面纱,魑魅魍魉四处游走,瘴气雾绕山林。
据说, 云南虫蛊之术的发源之地便是古滇国,滇国是一个崇尚巫术的国家,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中所描述的献王,就是古滇国的分支,属于崇尚邪术的一支族人。
前面提到,滇是“夜郎以西的靡莫之夷”,所谓“靡莫”,在壮语、花腰傣语当中,就是女巫的意思。从大量的出土文物看,滇国居民的崇拜对象有农神、动物、祖先和生育神;祭祀仪式主要有剽牛、人祭、舞乐。
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在巫师的主持下进行的,而巫师则几乎都是女性。
如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的 贮贝器(古滇国人存钱罐)上的图像,表现的就是有关的祭祀活动。
器盖上共雕有35人,中央立柱,柱侧有4人抬扛的肩舆,舆内坐一贵妇,通身鎏金,身后有持伞的侍者,舆前有骑马者开道,两侧有侍从跟随。另外有扛铲、提篮、背种籽袋、持点种棒者等,很明显坐肩舆的贵妇人是此次祭祀仪式的主祭人。
这大概是母系社会的遗存。
1956年,云南曾出土了最声名远扬的一件贮贝器——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这件青铜器描述的是滇王杀人祭祀的场景。
在古滇国的社会当中,重大的祭奠活动,都要用人头来进行祭祀,所讲的血祭也就是进行一种最高规格的祭奠,这种习俗也延续到了西双版纳的佤族。
阿佤人因“砍头祭谷”这个独特的宗教活动而使内陆游客商贾“谈虎色变”,不敢往来,所以近些年,牛头逐渐代替了原始习俗的人头,这种奇特的祭祀风俗是古滇国特有的,被称为“猎头”习俗。
据《魏书·僚传》记载:“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多美鬓髯者,乃剥其面皮,笼之以竹。及燥,号之日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
僚是东汉时期对西南越人的一种称呼,在滇国出土的青铜器上有不少猎头图像,猎头是当时杀人祭祀的一种风俗,所杀之人以鬓须稠密者为佳,意味着今年稻谷长势必然茂盛。
如从江川李家山采集的一件 猎首纹铜剑,在剑柄及刃近格处饰浮雕人物,均头梳高髻,髻上有五角星装饰,头上顶一倒立的鼓,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耳佩大耳环,身着对襟长衫,腰束带且饰圆形扣,双手佩戴宽边镯及钏,跣足。
一人左手持刀,右手提人头;另一人双手上举,双足蹲立。这幅图像表现的正是猎头习俗。
《龙岭迷窟》中提到滇国的葬制:当时的滇国仿汉制,王葬于墓中,必有铜车马仪仗,护军百戏陶俑,玄宫中两椁三棺盛殓,上设天门,下置神道,六四为目,悬有百单八珠,四周又列六玉三鼎。
这段描述出于天下霸唱的杜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根据考古可知,滇人的葬制很特别,不起坟包,而是只立一大石为记,所以,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根本不知道滇王葬于何处,他们的墓也就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了。
另外,献王也史无其人,是作者的“再创作”。
古滇国为何突然消失?几万后裔去哪了?
古滇国在战国至西汉时期盛极一时,但东汉时期却又突然衰亡,是什么原因呢?天灾还是人祸?
有人猜测,最后一代滇王尝羌接受“滇王之印”之后亡故,滇王家属与旧臣基本上按照滇传统习俗料理后事,把已故滇王生前佩戴、穿戴、使用过的东西都充当随葬品,丝毫没有意识到 随葬汉赐金印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金印的失落与入葬显然是 严重违反汉帝国关于官印的管理制度,汉武帝以此为借口,剥夺滇王世袭特权,从此益州郡也与全国其他郡守一样,太守代替皇帝统治民众。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大胆的猜测了罢了,至于真实的历史,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古滇国没落后,一般认为,古滇国的后裔分为了四部分:
西双版纳水傣,他们是庄蹻东地兵的后裔;一部分布依族;壮族一部分;花腰傣,主要是庄蹻东地兵来到古滇国其地的土著民族,所谓“靡莫之族”的主体部分。
至今,花腰傣盛行“靡莫”或“娅莫”习俗。
也有人认为,越南的“东山文化”等跟古滇文化很相似;在柬埔寨挖掘的铜鼓中,专家也发现,每一个铜鼓里都放置着一枚下葬者头骨,这是古滇国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 套头葬,在东南亚的很多地方,很可能也存在着大量南迁的滇人后裔。
虽然古滇国消亡了,但我们可以从出土的铜铁合金器物及大量汉式器物推测,自西汉始,古滇国与拥有更高生产力的中原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最终,它融入中华文明的统一大潮之中,成为了中华大家族中的一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