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笔记:在吕家吃面

梁东方

到了干热风吹起来的六月,甘陶河里依旧没有一滴水。太行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也都在一片干涸的燥热之中,不能自拔。据说只有夜里,太阳暂时退去的几个个小时里,才可能略有缓解。

虽然是崇山峻岭,但是海拔还不够高,气候变暖的干热与一年四季挥之不去的雾霾,还都和平原上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到了更深处的吕家,靠近山西的吕家以后,情况似乎有所改变:一抬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山峰对峙之间的蓝色天空上已经有一朵朵纯净的白云在漂浮,虽然干热依旧,但是雾霾已经消失,天地一片爽利。

也许是这个原因,也许还有不要票的原因,反正在疫情之后恢复开放天路沿线的所有村庄里,吕家的人气似乎最旺。村口桥外的停车场的剧烈的阳光下,停满了汽车;每一辆车几乎都采取先在桥头把车里的乘客放下,然后只由司机一个人开车去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大多数人不必从那毫无遮拦的停车场走回来。在阳光下,那是不折不扣的痛苦。

不过吕家这样的山村,阳光好像还没有到下面的城镇中那种避之唯恐不及的程度,树下卖花椒苹果蔬菜的村民们还有很大力气继续吆喝着自己面前摊开的一片口袋中的山货,游人的脸上也还洋溢着到旅游点逛风景的标准的期待与果然如此的愉快。

吕家在光影分明的中午时分人还是比平常要少很多,还没有到村口门洞的时候的一条胡同口,立着一块牌子,写着:面条、饸烙、馒头、烩菜。胡同里一溜排开五六张桌子,桌子上面在胡同的人家门口与前面院落的后墙之间,拉起了黑色渔网式的遮阳网,坐在遮阳网下面的食客吹着胡同里的穿堂风,都很享受。

饭很简单,真的就像胡同口标出来的那样,只有面条和饸烙两种,菜卤是一盆粉条豆腐白菜做成的大烩菜;区别仅仅是面条是外面买回来的现成的压制品,饸烙则是一个伸长了脖子在煮沸的锅上的饸烙机现场压制出来的。穿着围裙的大嫂会问每一个走到胡同深处她家门口的锅灶前来一边盯着看一边订餐的食客问,面条还是饸烙,饸烙要山药面的还是莜麦面的,问完了不待回答马上自己就说山药面的吧,山药面的快。

和她一起站在锅边上问的,是她的女儿,一个穿短裙的纤细少女。她手里拿着用夹子夹住的一摞白纸,不断地记录着要的什么面,还要一一对照来客的特征、最后选择的座位,以便等一会儿端面过去的时候准确无误。她的认真和敬业之中,既有山里人的朴实也有初登社会化舞台的兴奋,跃跃欲试果然如此的愉快弥漫在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娘儿俩的态度和行动之间既有了几分熟练,又远远没有到成年累月做生意的人的那种漠然状态,一切还都新鲜,一切还都带着一种类似过家家式的装模作样、自己忍不住就会笑场的意趣。她们自己大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家门口这么支起来的一个饭摊儿,会在这样么热的天气里人气不断,来了一拨又来一拨,桌子几乎都是满的。院子里葡萄架下面的小矮桌上虽然人不多,但是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刚才也许都坐过人了呢。

人家院墙上翻身过来的一丛枸杞已经开始结果,青青的枸杞果实以一种与人们印象里那种红色的果实不一样的生命盎然,将这貌似寸草不生的石头墙壁点缀出了温润婆娑的姿态。

所有的食客都经过这丛枸杞,也都看见了这丛枸杞,并且因为这丛枸杞而生了某种心绪的改变。区别仅仅是一走一过无知无觉,还是在等着上面或者吃过面以后的略坐中,凝视之余的心有戚戚焉。

食客当然都是外来的参观游览的人。在汽车时代,沿着井陉天路来到不要门票的吕家,就已经是想象中最为方便抵达的远方。他们大多是一男一女的情侣,也有一家老小一起出动的;互相之间虽然基本上还保持着在城里养成的互不干扰的状态,但是又明显跟市里不一样的多了搭话以及对搭话的积极回应。

饸烙好吃吗?

面条怎么样?

多少钱一碗?

这孩子真好玩!

你们转过了还是刚来?

……

山村中才有的那种只要坐定了就会有庞大的阴凉慢慢侵袭上来的舒适,已经逐渐将人们在烈日下的汗水风干。在这种貌似平常寻常但是仔细看看又觉着有点匪夷所思的山村胡同里,坐定了观天看地,说话交流,还真是有那么一点点神奇!

人们坐到这里来吃饭,既是要在花费不多的情况下吃饱肚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深入体会一下刚才游览这个石头小村庄的观感,或者即将从此开始游览的预期:果然,这里的人和这里的植被建筑一样,是普遍淳朴与自然的;这里的饮食也和这里顺着山坡层层向上展开的房舍一样,一切取材都源于这片看上去贫瘠却又有平原上所没有的那种高远起来的纯正。

山里人的饮食,就是这样一碗可以随时端起来走到街口上去吃的饸烙或者面条,主食、蔬菜、蛋白质全在里面了;干活的话就会再加上一个馒头,不干活就把那也免了。这样吃饭的传统使山村的历史上没有胖子,这样吃饭的传统之下,一代代人完全凭着自己的力气垒起了层层梯田、盖起了覆盖整个山坡的石头房子。

村子中间原来的磨坊现在改成的咖啡馆,可以说是这种胼手砥足的艰辛与坚忍不拔的劳动的巅峰之作。高大厚重,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古希腊建筑式的不遗余力,将人工的全部可能性全部做到了所能达到的顶点。如今的改造只是在其古老的人力基础上加了一点点现代建筑材料的钢筋铁骨和透明玻璃,主体没有动,而且采取了一种完全开放的经营策略,喝不喝咖啡都可以进来走一走,坐一坐。它楼上的院子里则是一家在本村不说是最大但是也肯定是最大之列的餐厅。

没有门票的山村景区的盈利之道,全在商品销售和饮食供应上。让人们愿意在这样的山山岭岭的气氛里吃一顿饭,或者住一晚民宿,具体体会一下在山村中坐下来生活的场景感受,便算是一种皆大欢喜的双赢了。

(0)

相关推荐

  • 实拍太行山上的朝阳村:景色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户于谈历史 2021-01-06 10:22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的朝阳村,这个小山村只有一百多个人,但是却是太行山最美的一个村落. 这里山清水秀,集我国山水的美景于一身,从高处望去,这个村 ...

  • 故城时光丨​那小面(下)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00个故事 那小面(下) 作者:李秀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重庆解放碑五四路江家巷口. 清晨,白茫茫的浓雾笼罩着山城,十米之外一片模糊.空气中荡漾着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难 ...

  • 太行山笔记:吕家的民宿

    梁东方 过去的家庭旅馆因为那个"岛屿"上的叫法而普遍改为民宿,其内涵也跟着发生了微妙的迁延:不再局限于在自己家里开旅馆,也包含了公司.个人投资于普通民居开设的商业旅馆.当然,把普通 ...

  • 吕家辉诗词选(17):2021年4月诗词选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忆昔戍边关,时逢冰雪残. 清明初种麦,谷雨即耘田. 今日居南粤,百花映碧天. 城乡铺锦绣,沃野稻禾鲜.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二首) 一 南北山头起墓田,清明祭祖各纷然. 锹锹黄土培荒冢 ...

  • 三菜一汤的食谱,今天晚上三口之家吃很不错的选择

    蘑菇胡萝卜汤 材料:红萝卜150g.蘑菇50g.黄豆30g.西兰花30g.色拉油5g.精盐5g.味精2g.绵白糖5g.水200g. 做法 1.红萝卜去皮切成小块,蘑菇切件,黄豆泡透蒸熟,西兰花改成小颗 ...

  • 吕家辉诗词选(18): 回忆录之六:再度从戎 从事内卫

    回忆录之六:再度从戎 从事内卫 1959年7月底,青山农场二分场党委书记孙显卿告诉我,黑龙江武警部队要干部,上级通知,调你再回部队,于是,我又重着戎装,分配到牡丹江武警六支队所属二中队任政治指导员. ...

  • 吕家辉诗词选(16):回忆录之五:垦殖荒原 初战告捷 吕家辉

    回忆录之五:垦殖荒原 初战告捷 踏察荒地(新韵) 顶日迎风踏大荒,河边踏遍又山岗. 汗流浃背衣湿透,冷水冲凉夜梦香. 开荒抪种 翻地铧犁开日色,人工点播入春光. 雁飞鸟唱朝花艳,拂煦微风野草香. 垦荒 ...

  • 太行山笔记:洪河漕的春末时间

    梁东方 一开车门,第一口呼吸就让所有人都惊喜地感慨:这才是好空气啊!这么甜.如果不是这样骤然而至的对比,大家还都不觉着自己一向置身其间的平原上的雾霾里的生活有多么污浊,觉着习惯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只有随 ...

  • 【“祖国颂”征文比赛:78号作品】祖国颂||吕家豪

    祖国颂 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一(5)班  吕家豪 在广袤无垠的东方国度中存在着一条龙.它庞大的令人恐惧,它神秘的令人向往,而在东方国度上还有着一个部落-华夏部落,他们自称是龙的传人,他们生生不息一直发展便 ...

  • 吕家辉诗词选(15):回忆录之四:转战边疆 奔赴农场

    回忆录之四:转战边疆 奔赴农场 拜星月慢· 参建十三陵水库归来 (效周邦彦<拜星月慢>词韵) 叠嶂云峰,连营绿帐,古树浓荫月暗. 夜宿篷中,远村民居院. 筑堤垻,党政.军民各界人士, 迎日 ...

  • 为何吕后去世吕家被族灭,而武则天去世武家没事呢,有两个原因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心最狠的皇后,吕雉在刘邦还活着的时候,杀死了韩信,逼死了彭越,刘邦去世之后,吕雉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所有的功臣,只为了让她儿子的江山更稳定,幸亏被人劝住,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