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里发现的镇江“恒顺”故事,令人惊叹不已

1925年,担任镇江美孚洋行经理李高裕在镇江商界朋友的撮合下,接盘了恒顺。

李高裕原本是买办生意,对工商实体并不精通,但他还是投入了原始资本4万元,另吸收亲友存款约5万元,将这座酱醋糟坊交给了三弟李纯宇打理。

李家知道“恒顺”这个老字号的含金量很重,舍得掏出38000银元收购过来,一番必要的打理后,改了字号的镇江恒顺源记酱醋糟坊在民国十五年九月十一日(1926年9月11日)的《申报》上打出开业广告。

镇江恒顺源记酱醋糟坊开张广告。

有了李家的接盘恒顺,这块镇江名牌和名产才得以保持和发展,延续至今。

(本文《申报》老报纸插图由金存启先生辗转寻觅得到,非常不容易啊,致敬、学习。)

01

然而最初几年,由于对这个行业生产经营生疏,加上前一代朱恒顺遗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生产业务困难重重,两年时间4万元资本几乎亏尽,李纯宇也积劳成疾。

不得不说,隔行如隔山。

但李高裕是一位很有远见的企业家,他认为既然接了“恒顺”,就一定要长远投资。于是1928年,李高裕再垫本4万元,并先后延聘董仲芳、唐盛标、周受天为经理。这里面,周受天是熟谙酱醋生产的大行家,对产品质量把关甚严。

据说每当工人抬醋醅经过经理室时,周坐在经理室内就能嗅出醋醅的优劣,而后查询究竟,因此生产工人不仅个个佩服,而且操作更不敢马虎。李皋宇知人善任,授予周受天生产经营和人事大权。

李高裕还利用自己买办的优势,在贻成、泰来两面粉厂购新麦时,为恒顺收进低价面粉;还利用运洋油至蚌埠出售之便,收购黄豆运回镇江给恒顺作原料。

为了与同业竞争业务,他从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镇江大埂街设第一分店,在日新街设第二分店,在小码头设第三分店。

他还在上海北京西路成立总发行所。然后又在上海八仙桥、槟榔路及虹口设三个分店。

李高裕在商业上不保守,他知道上海是商家必争之地,要想在全国酱醋市场上让“恒顺”占领高地,必须广为宣传。

而当时在上海发行量最好的报纸就是申报了。

虹口分店开业之日,镇江恒顺酱醋厂在《申报》做了一把大宣传,推出了“大减价、大赠品”的办法,用“油票每张一元另有赠品”的促销手法,一下子将顾客的目光吸引过来。

恒顺还使用了电话下单的办法,“随接随送,不取送力”的新颖方式,争取目标客户群。这比美团外卖早了80多年。

为了开拓业务,李高裕还在包装上进行了改革。

1930年,他向上海康元制罐厂订制马口铁罐头,改进了酱菜的包装;同时以质量较好的醋,改用玻璃瓶装,这不仅便于顾客携带,而且不易变质。特别是在此期间,李高裕又采用镇江名胜——金山风景,制成彩色图案,以金山牌定为注册商标。

恒顺特聘了当时著名大律师王伯宪做常年法律顾问,保护品牌声誉,不得不说,这在当时也很难得。

从此恒顺一下子就在上海这个魔都出了大名。

02

抗日战争爆发,日寇侵入镇江,李高裕全家避往重庆,后绕道回上海。

抗战期间,由于镇江恒顺产品不能运往上海销售,而上海当时租界成为孤岛,市场出现畸形繁荣,李高裕从四川回到上海,乃筹集资金22000元在沪西槟榔路购地3亩多建筑厂房作为生产基地,并调用镇江厂技术工人,生产镇江风味的香醋、酱油、酱菜。厂名为镇江恒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厂(1956年公私合营该分厂改名上海镇江醋厂)。

民国二十八年的夏天,1939年8月14日,在上海的恒顺推出物廉价美的精品“金山牌”酱菜,一下子热销上海滩。

这种酱菜色泽鲜艳,味甜且鲜,脆嫩可口,咸度适中及风味独特,恒顺抓住了夏季的上海人喜爱清淡素食的爱好,做了强势推广,一下子就成了爆款产品。

正是李高裕等前辈的努力,让恒顺在烽火岁月度过最后的难关。

抗战胜利后,李高裕已年迈七旬,仍常住上海,每年去镇江一次,探亲访友,了解恒顺情况。

1962年,他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李高裕

新中国成立后,恒顺的这些优质产品如鱼得水,大放异彩。

相信这个已有180年传奇的老字号,继续乘风破浪……

点击分享: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访仙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高资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延陵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