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与坐骨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可分为经典的臀后(Labat)入路、转子间入路、大腿外侧入路、腘窝入路,但是针对慢性疼痛治疗,经典的臀后入路是最常采用的方法。除椎管内因素外,梨状肌、闭孔内肌、孖肌总腱和臀中肌等臀部肌肉劳损,也是引起坐骨神经痛重要因素。
概念
梨状肌综合征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疾病。一般认为,腓总神经高位分支,自梨状肌肌束间穿出或坐骨神经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神经、血管,因此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称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坐骨神经局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与损害,称为继发坐骨神经痛;少数系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
解剖
80%的坐骨神经起源于L4-S3,是全身最大的混合性神经,起始部宽约2cm,分支包括管截止、肌支、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起源于L4-5和S1-2的后股,胫神经起源于L4-5和S1-3的前股。出坐骨大孔后两者合二为一,但也存在变异。
变异型梨状肌与坐骨神经位置
梨状肌与坐骨神经位置关系:坐骨神经绝大部分从梨状肌下缘出骨盆(60~89%),但存在变异:
从梨状肌上缘出骨盆;
从梨状肌中间出骨盆;
腓总神经从梨状肌中间穿出而胫神经由梨状肌下缘穿出;
腓总神经从梨状肌上缘穿出而胫神经由梨状肌下缘穿出;
腓总神经从梨状肌上缘穿出而胫神经由梨状肌中间穿出;
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均从梨状肌下缘穿出;
腓总神经由梨状肌上缘和下缘穿出的两部分构成;
骶丛穿梨状肌出骨盆再分出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3D解剖
梨状肌综合征
1、梨状肌解剖与体表投影
位置与结构
位于小骨盆的后壁,呈三角形
起自骶骨两侧部的盆面(S2~5骶椎体),骶前孔外侧的部分。
肌纤维向外集中,经坐骨大孔出小骨盆至臀深部,绕过髋关节囊的后面,止于大转子尖端。
在其止点处,肌腱与髋关节囊之间,有一不恒定的滑液囊,称为梨状肌囊。
功能
此肌收缩时,使大腿外旋并外展
外旋相关肌肉总结:臀大肌、髂腰肌和缝匠肌也有使大腿外旋的功能,但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是主要的髋关节外旋肌,虽然起点各不相同,但均止于股骨大转子,其中又以梨状肌是最重要的髋关节外旋肌。
2、梨状肌上下孔
梨状肌,是人体臀后深处的一块肌筋性组织,起于骶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转子顶部。其行程跨越坐骨大孔时,留有上下两空隙,形成梨状肌上下孔。
上孔有臀上动脉及臀上神经通过;
下孔有臀下动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从其经过。
3、梨状肌综合征
什么是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疾病。一般认为,腓总神经高位分支,自梨状肌肌束间穿出或坐骨神经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神经、血管,因此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称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穿刺定位
体位:侧卧屈髋屈膝
侧卧位屈髋屈膝:健侧卧,健侧下肢微屈,患侧下肢自然屈髋屈膝,肌肉放松。
穿刺点:先触及坐骨结节并做标记,在触及大转子上缘并做标记。将两点相连,以此线做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顶点大致为穿刺点。
穿刺路径:
技法1 坐骨神经阻滞:垂直皮肤进针,进入皮下后,将针稍向外,刺向髂骨,触及髂骨后,将标记物移向距皮肤1.5cm处,一般人深度为5-7cm。用提插的方式,逐渐将针灸向内侧移至髂骨的坐骨大孔边缘处,至无髂骨骨质感,再继续进针寻找异感。
技法1 坐骨神经阻滞
技法2 梨状肌型坐骨神经阻滞:穿刺方法同上,阻滞时向骶骨外侧(即梨状肌附着点)进针,沿着梨状肌至股骨大转子的方向注射药物。
技法2 梨状肌型坐骨神经阻滞
常用体位有三种
前侧入路
后侧入路
截石位入路
超声引导下阻滞
改良Sims体位,辨认髂后上棘和坐骨结节,并在两者画一虚线
超声引导下髋部坐骨神经药物注射时,高频探头横向放置位置。
坐骨神经横截面
臀下动脉横截面彩色多普勒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