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必背的8首古代史诗,诉说华夏光辉时刻,首首令人热血沸腾
华夏拥有五千年文明,而诗歌正是这尊文明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流派,那就是边塞诗。
华夏文明,是一个在战火中多次浴火重生的文明。而战争,激发了诗人无穷的灵感,并将金戈铁马的豪情、视死如归的精神与关注民生的反战情怀融入于其中,激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勇赴国难、克敌制胜,拯救民族于危亡,抚民族于动荡的傲然勇气。边塞诗,不仅是军队之诗。同时,也是爱国者所奏响的雄浑之歌。陶陶瑾在本文中,为大家介绍爱国者必背的8首边塞诗,以史寓诗,以诗寓史,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正所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公元前8世纪左右,戎狄等野蛮民族在中亚游牧民的压迫下,向东方发动了毁灭性的民族大迁徙。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首都,周幽王死于戎狄之手。
当时,华夏诸国本来就在苦苦抵御戎狄的疯狂入侵,而天下共主西周的灭亡,犹如黑虎掏心,华夏诸国顿时失去了主心骨。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人挺身而出,他们秉承周天子的旨意,向西抵御戎狄,进而成为华夏文明的屏障。可以说,秦国是一个在战火中诞生的伟大方国,他们无岁不征,无岁不战。为了收复关中失地,甚至好几位国君都在战火中牺牲。为了随时奔赴战场,秦人枕戈待旦、节衣缩食,培养出团结、勇猛的民族秉性。因此,他们作出了《无衣》这首旷世史诗,反映了秦人慷慨从军、积极参战的豪情壮志,还表现了与战友同心协力、同仇敌忾的男子情怀。正是这种精神,才让秦国完成了消灭戎狄,收复关中的大业。也正是这种精神,让秦人得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就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提到了《诗经》,自然要提与之齐名的《楚辞》;提到了秦国,又怎能不提八百年之楚国。而大诗人屈原,将《楚辞》这一问题发展到了巅峰。
楚国,本是一个不受重视的边陲小国。但是他们勇而善战,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傲然气魄,横扫南方诸蛮,成为地方五千里的大国。但在战国中期,楚国国势衰落,威风不再。楚怀王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致使楚国遭到秦国和齐国的两面夹击,楚军先是在丹阳、蓝田败给秦国,其后又在垂沙惨败于齐国,楚国将士损失惨重,死尸枕藉,令人惨不忍睹。在悲痛之中,屈原做出一曲《国殇》,让楚国将士的英灵得以留存于人间。诗歌中,屈原生动描写了战役的经过和战场的波澜壮阔。同时,屈原还高度颂扬了英雄们刚强意志和身虽死,志却不可夺的英雄气慨。正所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正是这样的精神,才使得楚人成为毁灭暴秦的主力;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让刘邦率领一众楚人,建立了伟大的大汉王朝。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诗,是曹操之子曹植的代表作。当时,东汉分崩,天下大乱。南匈奴、鲜卑、乌桓、羌、高句丽等胡人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入主中原。然而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魏国的英雄儿女们,却以傲然的勇气,抵挡住了敌人潮水般的进攻。正所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而这首诗,也是曹植为他英雄的弟弟——任城王曹彰所写。曹彰,绰号“黄须儿”,臂力过人、不善文章。对此,曹操曾批评过他。但曹彰却说:“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而曹彰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纵马于大漠,横扫乌桓、鲜卑与南匈奴,为国建立了不世之功。真所谓“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而曹彰,实际也是所有华夏保家卫国男儿的缩影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唐朝,是中国武功最为昌盛的时代,而这一时代,也成就了中国边塞诗的巅峰时期。王昌龄,乃是边塞诗的佼佼者,而《出塞》也是王昌龄的巅峰之作。
王昌龄的这首诗,以李靖、侯君集击灭吐谷浑,打通前往西域之路作为灵感。在这场战斗中,十万唐军越大漠、渡风沙,穿越千里无人区,最终在青海击灭西部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吐谷浑。王昌龄,首先描写了将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而后面又写到,大唐军队克敌制胜,擒获吐谷浑的欣喜心情,表现出唐朝军队强盛的战斗力。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一生著述无数,每首诗均动人心魄,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乃是岑参的代表作。
封大夫,实际就是安西节度使见北庭都护封常清,当时岑参正在其幕府中任职。当时,安西和北庭是唐朝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阿拉伯帝国以及吐蕃的觊觎。为了歼灭敌寇,封常清带领唐军翻越高山,在帕米尔高原击灭了吐蕃重要的盟友——大勃律,从而威震整个亚洲。在这首诗歌中,岑参以西域苦寒入手,暗示封常清冒雪征战之伟大功绩,宣示了大唐将士不畏艰险、忠诚于王事的豪迈情怀。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中唐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而他这首《塞下曲》更是一首令人震撼的名作。这首诗,重现了贞观四年,李靖以及苏定方雪夜奇袭的东突厥的历史。
当时天降鹅毛大雪,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士在夜里突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杀得敌人十万大军四散奔逃。在混乱中,颉利可汗带领亲信狼狈逃窜,而唐军则在后面穷追不舍,正所谓“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表现出唐军反应敏捷的军事能力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诗句简洁而凝练,格调高亢,乃是卢纶笔下第一名篇。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这首诗歌最绝妙的地方,是巧妙地化用了四个爱国的典故。首先,伏波指得是伏波将军马援,他为国征战一生,最终因为老病死于平叛的战场,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而定远,指的是定远侯班超,他壮年投笔从戎,以一己之力平定西域五十五国,为国建立了不世之功。但到了老年,班超希望回到故乡,并对皇帝上书:“臣不敢望到酒泉,但愿生入玉门关”。在诗歌中,做这个更进一步,甚至说根本不需要生入关,而是应该死于战场。
“莫遣只轮归海窟”指得是,秦僖公讨伐姜戎,让敌军“匹马只轮不返”。表达了作者痛歼敌人,保家卫国的决心。而“一箭”,指得是薛仁贵在平定九姓铁勒叛变时,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杀三位敌将,不战俘虏10万叛军。而将士们因此而作歌:“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不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抗金英雄。在他年轻之时,曾参加了耿京起义,与女真贵族浴血奋战。当他听到领袖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辛弃疾竟只带五十多人突袭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送予南宋建康斩首。
但在南宋,本想北复中原的辛弃疾却遭到了雪藏,难申报国之志。因此他在一场醉梦后,写了这首《破阵子》。通过这首诗歌,他回忆了当年他在抗金队伍中的峥嵘岁月,提出了词人精忠报国的伟大抱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