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篇(之一)信 步 游 江
丽江篇(之一):信 步 游江
也许我这人是喜新厌旧,又挑剔,讲求完美。第二次来丽江,就有些厌了——似乎感到她还不够厚重、丰富,经不起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探寻她。
而来的人也忒多,忒杂了。就像美国女摄影师kim Roseberry在《我的香格里拉》中写的那样:对许多人来说,他们仅仅需要来到某地的证明,而理解是次要的。对很多人而言,去丽江成为了一种“时髦”。游客正“伪”,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种文化的内涵。我呢,也不排除有这种“伪”。而如今,我正努力地抗拒着这种“伪”。
我以为,丽江是一个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有如人的理想,应是有些空灵、有些“虚”的,是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故而不可与它走得太近。
而这次,我第三次来了,进了古城,便清新地觉得,她是那样的活力,那样有新意!
她让我感受到她是渐行渐活、渐行渐新的!说明丽江是智慧的,是厚重的。她虽说是高原的水乡——乍看与周庄相似。但是,周庄,一次次去,是一次次的加深的厌倦——而丽江,真的是努力的,聪明的!
记得第一次,第二次都是被旅行社安排在古城外的现代化宾馆里。这次,我是下决心要住在古城中,住在纳西居民客栈!
如愿以偿——牛家大院是一座具有300年历史的文物保护民居。改造后的客房,标间,虽简陋了些,但还干净(女主人让我闻一闻雪白的被子的味道),50元。它在热闹的新义街谧静的密士巷内,在石桥旁,花团锦簇,硕果累累。
移步便到大石桥。小桥流水边,在树绿荫下,支着一张张桌椅,全是小吃。我点了一碗有名的榨酱黄豆面,好吃。不时有纳西老妇过来向你推销小点、草莓、李等,还有小香包,手绘地图。我意志薄弱,买了不少(价格不低,且这里纳西族都是女人做事,我心怜惜)。特别的一种酥,一层层的圆圈,散上糖粉,做的很细,入口很好吃,还便宜,3元5只。
大石桥边,你可以边吃边看风景,看行人——当然,在别人眼里,你也是风景。
气候很好,凉爽宜人,前几天下雨,今天停了,也没有太阳。
你吃完了,没有人急着撵你走,也没人主动催你结账。你可以再要一杯茶水,坐着、喝着、看着。纳西人就是这样不急不忙,从容不迫。
鳞次栉比的小店家家有特色,太诱人了——那些手工的织品、首饰、装饰品,那些服装——是我喜爱的风格:棉麻、中式、色彩纯粹。它们给你视觉的冲击力太大了。你会觉得时间不多,来不及逛。
我以为我会来发呆的,看来时间不够用——我得先行动,先满足一下物欲——精神与物质(当然是特色物质)结合才是完美(整)的文化!这才是丽江的魅力所在。
午后,下雨了。毕竟是高原,感觉冷了。打着伞在小巷里徜徉,一家家的小店拜访,也别有情趣。因为雨,生意自然清淡了些,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小巷(我喜欢人少的地方)。店主总在召唤你“进来看看嘛!”,就进去看看,合意的,讨价还价一番,成交;不合意的,就和店主聊聊。他们天天习惯了这样的日子,淡定、从容,有的拨弄着手机,有的看看电视,有的发呆。
丽江的小巷真多啊,密密匝匝的;丽江的小巷真长啊,幽深幽深。巷子两边家家是店,密得像繁星。那些手工艺品、衣服、银器总在你的视线里,诱惑着你!你不知不觉地,荷包渐渐瘪下去了!但你开心——那些东西好好玩哦!
走得饿了,你随时可买点丽江特产小吃、点心,像2元钱一大袋的现炸薯片;累了,找个茶馆歇歇脚,看看雨中的风景。
逛,就是信步由缰。别按旅游书上的,按图索骥——没用,太大,找都找不到!
我太对了——这次坚持住在古城中。一夜的雨后,清晨的古巷伴着重垂柳、小桥、流水、干净的青石板,晨起背着前篓的纳西婆婆,你的感觉就是——清新、纯净,像你早起呼吸的第一口新鲜空气。
且行,且看,且吃,且购,且拍照。2天,我终于丈量了古城的街街巷巷、边边角角。我吃了丽江粑粑、黄豆面、米线、燕窝酥、米粉糕等特色小吃。我知道同样的服装、银器、工艺品在不同地段的差价近乎2-3倍。如东大街和五一路。
我顺路还留心了一下客栈,太多了。下次来或介绍朋友来更有数了。哈哈!
丽江古城太大了,2天实际并没有全部触及到它所有。
丽江的店铺真得像繁星一样多,后来我明白了,实际家家都是店。你每家拜访一下,是怎样的感觉?
这次,我感到丽江整体规划中它的建设的变化,它在创新。它经营的商品有了结构的调整。以往是遍地的玉器店,这次我惊奇地发现政府为了维护丽江形象,下决心整治了。极难得看到一两家。后来知道丽江的玉有过假,被曝过光。商品的内容丰富了。头几次来,是满眼的蓝印花布。现在服饰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的元素,档次品位提高了。
在这里,不用像你平时的生活,那么有目标,有目的,有时间的约束。在这里,你不用急,就这么溜哒着,漫无目的,随心所欲,不需要确定下一步干什么,下一站到哪里。
这里能让你的心闲下来。
马原说:一个具体的梦之地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但我依然爱着丽江,爱着香格里拉。
无法控制。
(写于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