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永待追忆》--宋朝皇后与女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二)

赵佶作亡国之君,与为皇称后的人大有干系。

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使其贪得无厌,按捺不住的欲望,使赵佶心向金銮殿,手伸朝臣中。天资甚高的赵佶不只是嗜好打球、驯兽的玩耍娱乐。向后宫中最有权势的奶奶向太后献殷勤邀宠成功,对大臣礼貌有加,毫不傲慢,给人印象极好。盛名佳誉不胫而走,传遍民间。

哲宗驾崩,垂帘听政的向太后糊涂而又自然地抛出立端王赵佶为新君的重议。宰相章节夫说按礼律应立大行皇帝母弟简王,向太后心下不悦,说应择贤而立。章宰相疾言而奏:“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众臣就向太后之意而顺,章宰相见于事无补,也只好请太后定夺。试想,如果不是赵佶君临天下,宋朝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中华的历史也定将改写。

宋徽宗大观初年,一意荒耽享乐,终日诗画词章的道君皇帝,因刁钻的内监的谗言,忽然在内宫设廷审问结发妻子王皇后。性情柔和、品格贤淑、恭谦礼让的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在位七年,生活节俭,风度雍容,修养至深,生下了皇长子赵桓和女儿崇国公主,从未做过一件非份之事。日益追求奢华的徽宗后宫美女如云,郑贵妃和王贵妃更是得宠。不改朴素本色的王皇后好心劝诫,终使徽宗厌烦怒生。郁郁寡欢的王皇后病入膏肓,离世时年仅25岁。

中宫位缺,徽宗中意郑贵妃。她少时侍奉向太后,因聪明伶俐成为宫女中的领班。徽宗在端王府向后宫请安、邀宠,早与郑氏眉目传情,即位后身太后将郑氏和另一个宫女领班王氏一起送给徽宗,两人同时被封为贵妃。郑妃生性颖悟,着意浏览经史子籍,渐入政事,又深研书画诗词鉴赏,极尽吹捧之能势。为人乖巧、能识大体的郑贵妃深谙虚心自抑之道,从不恃宠而娇。她从不让娘家人多沾朝廷的恩泽,堂兄郑居中屡被升迁,供职枢密院,她奏请徽宗说,外戚不应干预国政,一定要用,也只能委以闲职。

徽宗立郑贵妃为继后,郑氏拒绝了豪华的冠服,坚持不用仪仗,以示节俭。郑居中私下以为姐姐受皇帝眷宠,自己可以爬上相位,郑后请帝旨罢任他为有名无实的观文殿大学士。郑后性情柔和,对皇上曲间顺承,投其所好。徽宗宠爱的刘贵妃病死,伤心不已,痛哭流涕,想效法仁宗追封张贵人为温成皇后,又恐皇后反对。郑皇后心知肚明,主动提出,徽宗心满意足。在徽宗后宫宠妃无数的情况下,郑皇后由此而时得爱重,稳居后位。

郑皇后对家亲晓以大义,郑氏一门与朝政无缘,这也为她的娘家带来好处。汴京沦陷后,郑后向金邦元帅粘罕求情:“妾得罪大金皇帝,当被遣送北上,然妾身家属从不干预朝政,请元帅留下他们。”粘罕应允,郑皇后的父亲才幸免于难。

郑皇后随徽宗避祸逃难,终于尘埃落定。徽宗与郑皇后、钦宗与朱皇后以及妃嫔、皇子、亲王、公主等男女三千余人全被胁迫押解出京北上。徽宗后宫有封号的二十多名妃子发送燕京,由金邦皇帝处置,宫女由粘罕分派给金邦将士享用,亲王皇子被分配给金邦贵族为奴。屡遭折腾、疲于旅途的郑皇后五十岁时头发全白,两眼深陷,五十三岁时死在偏僻荒凉、天寒地冻的五国城。

李师师原是东京贫家染匠的女儿,母亲生她时难产而死,父亲把她拉扯到五六岁时也因病而去。邻居一个姓李的妓女见她眉清目秀,天资聪慧,领回收养,爱如掌上明珠,视为奇货可居,为她取名李师师,教歌舞,习诗文,传行规,导媚术。十年岁月,李师师出落成一个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轻歌曼舞无一不绝的旷世佳人。堕入秦楼楚馆的李师师没有自轻自贱,多陪客人吟诗作画,极少留客共渡良宵。身为烟花女子,却视金钱如粪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被誉为“青楼奇女”、“勾栏侠妓”,受人称道。被宋徽宗纳进宫封为明妃以后,不着凤冠霞披不施脂粉,紫衫素裙,对徽宗苦口婆心地劝导。张择端失魂落魄,流落京城,贫困潦倒。李师师解囊相助,倾力相帮,绘成了举世闻名的《上河图》。宋徽宗携明妃观赏,并召见张择端,任命他为皇家画院待诏,当场用御笔在画名前添上了“清明”二字,以示其政治清明,国家兴旺。

靖康元年,金兵铁骑直逼京城,徽宗要带明妃出京避难,明妃苦劝无效,断然不肯随行。张择端拦驾不成,昏君似丧家之犬,慌不择路,惶惶欲逃。明妃带着十几个宫女,个个拎着沉沉的包袱。徽宗以为爱妃记着多年的深怜厚爱而回心转意。在寒冬时节身着白色披风、双眼满含凉泪的明妃惨然跪道:“正是念在多年夫妻情份,臣妾再次恳求皇上留驾!山河破碎,焉有净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请皇上三思!”

烟尘飞扬,车队远去。多年心血付之东流,痴心柔情惨遭重创。明妃将皇上历年赏赐的金银珠宝散发给守城将士,激励抗金。柔弱无助的明妃含泪长啸:“苍天,你睁开眼睛,保佑我大宋子民吧!”她解开一头乌黑闪亮的长发,从怀中掏出一把明晃晃的剪刀,用力剪断缘愁的青丝:“我耻为皇妃,削发明志,遁入佛门,长伴青灯!”一女哭惊起全场悲,此等场面,亘古未见。

金兵元帅宗望早就对李师师垂涎三尺,两眼发直。冰清玉洁的李师师岂肯屈辱事敌,她装作不动声色,暗中取出金簪,乘其不备,猛然向宗望的咽喉刺去。久经沙场的宗望只受了点皮肉伤,仍痴心妄想好梦成真。李师师怒斥宗望,悲声痛哭,不待敌将动手,反手刺喉,顿时气绝身亡。一缕芳魂,飘渺升空。

她无法选择自由的生活,无力保全自己的清白,但她选择了无为的抗争,奔赴了无归的冥途。

钦宗即位后,二十四岁的朱氏被册为皇后,荣华未享,沦身为奴。满脸横肉、行止粗暴的押送官泽利,肆意调笑,让朱皇后唱曲作乐,不胜羞愤的朱皇后也只得忍辱吞声,含泪作歌。大醉的泽利强拉朱皇后陪酒,朱后至死不从,泽利大打出手,忍无可忍的钦宗破口大骂,朱皇后为钦宗挡住了利刀。一路饥寒交迫、悲伤过度的朱皇后到燕京后就重病缠身,钦宗哀求请医生治疗和一个适应的葬礼均遭无情拒绝。转瞬之间由荣及衰、受尽屈辱的朱皇后亡命天涯,被草草地埋在异国他乡的荒郊野外。

太祖在开国之初,特别是在讨伐后蜀获胜并享用战果尽收蜀妃的时候,断然不会预料到他的后代赵氏皇帝的家小会有如此凄惨、不可挽回的结局。

太祖派兵攻打据险一方的后蜀,蜀主孟昶派兵抵挡。十几万蜀军将领开往剑门屯驻,昼夜宴乐,不理军务,自溃而逃。蜀主向近臣征询对策,最后只能长叹一声说,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及遇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后蜀只得修表降宋,自北宋兴师至此才两个多月。

孟昶承帝位后将容貌倾城、才华出众,自幼能诗会文的费氏女子纳入后宫,赐号花蕊夫人。长于附庸风雅的孟昶为宠妃写了一首《玉楼东》,其中有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苏东坡还据此改成了著名的《洞仙歌》。

花蕊夫人擅长吟诗填词,仿效唐人王建创作了大量的宫词,号称“百首宫词”,名重一时。描写贵族生活的如:“离宫别院绕宫城,金版轻敲合凤笙。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描写宫人生活的:“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却被内监遥觑见,故将红豆打黄莺。”这也足以反映出后蜀的政事日废。

一国之主,沦为降臣;主之爱妃,屈当贱奴。在从成都到汴京的途中,她心如刀割,感慨万千,随吟《采桑子》一词,信手题在葭萌驿壁上:“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因军骑催行,来不及题写下半阕,只好投笔登程,将这凝结着无穷无尽的亡国之恨的半阕词章,印在了古老的驿壁上,留给了后人,写进了历史。

孟昶与他的母亲、嫔妃及亲近官属,经几十日的艰难行程,到达汴京,住进了宋太祖为他们新造的临汴大第。太祖在谋划出兵后蜀之时,早就听说过后蜀主孟昶的后宫有位貌美工诗的花蕊夫人,等见到她之后,果然名不虚传,因而倍加宠爱。太祖问花蕊夫人曾作过哪些诗,又探求蜀国灭亡的原因。花蕊夫人立即吟诗一首作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难而进!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忧郁成疾的孟昶不到半年就溘然长逝,他的母亲也绝食而死,才色兼具的花蕊夫人当然被宋太祖纳入了汴京后宫。花蕊夫人面对得胜之君的“优待”、“抚慰”,态度不卑不亢,毫不掩饰不甘亡国的忧愤之情,怀念、留恋故国之情与日俱增。最终因不能曲意逢迎新君,触怒皇上,惨被赐死。

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被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贾似道兵败鲁港,丧师辱国,其奸臣面目再次暴露无遗。朝野詈骂,群情鼎沸。枢密使陈宜中率先上书请诛贾似道。谢太后以贾氏效力三朝、一朝获罪为由,只罢了他的宰相与都督之职,并下令处死贾氏的幕客与走狗。朝廷大臣依然不服,必请诛贾似道以谢天下。贾似道请求谢太后保全其狗命,太后降其官三级,命其回绍兴守丧。贾氏赖在扬州不走,左相责其不忠不孝。太后之心至慈至善,有识之士力拒贾氏,有节之人力诛贾氏。贾似道临死之时,还在惊恐地喊:“太皇太后许我不死!”

光宗“政治日昏,孝养日殆。”即位时已经四十多岁的他,长期深居内宫,不理政事,疏于朝政。在位仅五年,皇后李凤娘乘机干政。太皇孝宗极不满意,宦官从中挑拨,孝宗、光宗与李后之间矛盾加深。李后请求太上皇早立自己与光宗的儿子赵扩为太子,太上皇没有答应,便大光其火,极力离间其父子关系。孝宗病危,也未能见上光宗一面。死在重华宫后,光宗也未服丧。在太皇太后吴氏的默许下,一场逼当朝皇帝就范让位的阴谋得以实施,光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逼宫夺权。

李后在宋朝的太后嫔妃中可谓登峰造极。光宗稍悦一个宫女的双手,多看了一眼,第二天早上李后派内侍送食盒,那位宫女的带血断手触目惊心。李凤娘凤冠摇摇,翠华飘飘,带着皇家的骄傲回娘家祭拜家庙。仅这一天,其家三代封王,近亲受禄为官者二十六人,充当使臣、内侍的一百七十二人,家庙的卫兵数超过了太庙。可谓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元军攻破临安城的第二天,元世祖诏令宋朝皇帝速往大都朝见。全太后哭着对恭帝说:“承蒙天子仁慈,留你一条性命,还不赶快拜谢!”当时年仅七岁的恭帝赵显懵懂无知,在搀扶下行了跪拜礼。这一跪拜,苍山呜咽而无泪,江河涛涌却难歌。到大都后,寡妇太后与亡国皇帝被囚禁在深院之中。随行的四位宫女不堪凌辱,十天后自缢身亡。朱氏宫女留诗一首:“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元世祖对全太后屈辱偷生十分鄙视,将四位宫女的头颅悬在她的寓所肆意羞辱。从天国庙堂跌落到世之尘埃的全太后,到正智寺削发为尼,终了余生。

少皇女后、孤儿寡母“楼船载国”的凄惨结局,已经让人不忍回首。

下篇

皇后、嫔妃多命运不济,贵为公主也多灾多难。

宋徽宗有女三十四名,小名多富、又名瑗瑗的柔福帝姬排行第二十位,初封柔福公主,政和年间改称帝姬。锦衣玉食、饫甘餍肥的她,在宫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靖康之变后,十七岁的她被掳北上,这位少不更事的公主承受了巨大的苦难。

一路凄风苦雨、晓行夜宿到达上京后,她与高宗的母亲韦氏一起被遣到洗衣院。八年后,柔福帝姬被迁往五国城居住。往事不堪回首,当初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的她,如今已是风鬟雾鬓,逢首垢面。和她同来的那些宫室男女,有的被金人强占为妾,有的不堪凌辱死在荒裔异域,但她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五国城在上京东北,两地相距数百里之遥,早遣此地的宋朝官员,在金人看守之下,耕耘农田,自种自吃,生活虽然艰苦,但比起作奴婢毕竟好了许多。宋徽宗也被关押在这里,父女虽然不能朝夕见面,共享天伦之乐,但从此不再天涯地角,颠沛流离。

柔福帝姬在五国城结识了北迁的宋朝官员徐还,两人同落天涯,同病相怜,结为夫妻。后来,连遭不幸的柔福帝姬突然得病,虽经廷医调治,最终香消玉殒,撒手而去,终年31岁。第二年,金人将柔福帝姬的尸骨连同徽宗皇帝、郑太后的灵柩一并归还。徽宗的尸骨早已不存,柔福帝姬因丧事不久而得全尸南归。

柔福帝姬身陷金国,汴京乾明寺尼姑法静却冒名顶替,骗过高宗,尽享十几年荣华富贵。法静被金兵掠入军中后,认识了同样被掠的宫娥张喜儿。张喜儿说法静相貌酷似柔福帝姬,胆大如天的法静萌生了冒名顶替的念头。她想,柔福帝姬虽然与高宗是兄妹,但高宗的母亲是韦夫人,柔福的母亲是小王婕妤,徽宗有子三十一人,女儿三十四人,平常并不生活在一起,更不会熟悉。识文断字、巧舌如簧的法静四处宣扬自己是柔福帝姬,刚从金国逃回,许多人深信不疑。

法静先是被宫廷事务大臣迎入府中,后被乱军掠入军中,宋将破敌后又辗转落入宋军手中。法静口若悬河,自叙自己如何沦入金手,又如何从金国逃回,娓娓道来,无懈可击,只得送到高宗处发落。

在高宗面前,法静又是一番惟妙惟肖的表演,说到伤心处,涕泪交流。高宗对她脚大如船示免生疑,法静呜咽着说:“金人驱赶俘虏,如同驱赶牛羊,我从汴京北上,跣行万里,双脚哪能保持旧日模样?”高宗深信不疑,召入宫中,封为福国长公主,并将她下嫁给永州防御使高世荣,资助妆奁一万八千缗,是南渡以来第一次将王姬嫁与普通官员。

接着又有李勃冒充徐王,露出破绽,搭上一条性命。又有人冒充荣德帝姬来撞运气,被杖死于大理寺。高宗虽然多次受骗,仍不死心,他说:“我宁受百次欺骗,也希望有一个真帝姬。”事与愿违,真帝姬却一个也没有回来。

高宗之母韦太后被遣送回国,法静才原形毕露。法静平日骄蹇自恣,杀戮婢妾极多,都埋在府第之中,其余的婢妾也大多遭受过笞挞,众人纷请将其处死。高宗下令将法静重杖处死,所得俸赐四十八万缗及府第均被查抄。

生于南宋理宗时期的韩希孟出身于世代显宦之家,相传为北宋魏国公韩琦的后裔。她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能,性格耿直。开庆元年,元军南侵过江,兵临岳阳。希孟被俘,元军主将爱其人才。知书达礼、血气方刚的韩希孟目睹元军侵扰、山河破碎、家国惨遭蹂躏的残酷现实,有心救国,无力回天,她深知不能幸免其祸,决意以死相抗、舍身到义。感叹时事,悲愤境遇的韩希孟铺帛挥毫,奋笔疾书,记下了痛切的兴亡之感、家国之痛。身陷囹圄的她仰天长号,愤然投水而死,时年仅十八岁。

三天后,人们打捞到希孟的遗体,从她的衣帛和白裙带中发现了两首催人泪下、激人警醒的五言诗,这就是四十行的《书衣帛诗》和十行的《练裙带诗。》写在白裙带上的诗慨然怒号:“我质本瑚琏,宗庙共频蘩。一朝婴祸难,失身戎马间。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不作爝火燃,愿为死灰冷”、“愿魂化精卫,填海使成岭”的弱龄女子韩希孟以死明志,青史留名。

外美形似花,有节才是竹。生于南宋孝宗时期的严蕊聪明貌美,才华横溢,性格刚烈。少时无奈沦落风尘,不满二十岁就名播台州。开明官吏、兴利除弊、颇有政声的台州太守唐仲友十分赏识严蕊的技艺才能,在赏花宴上,以《红白桃花》为题请严蕊填词,严蕊信口即吟《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年七夕,州府宴请宾客。久慕严蕊才名的豪爽之士谢元卿以《七夕》为题,以“谢”字为韵,指名严蕊即席赋诗。美酒才基过一巡,严蕊的《鹊桥仙》新词已成:

碧梧初坠,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想天上,方才隔夜。

颇能文墨的谢元卿不觉为之陶醉,顿生仰慕之情。两人诗文酬答,交往甚密。与唐仲友素有嫌隙的朱熹,借到台州巡视之机,指控唐与严蕊的来往是伤风败俗,将严蕊投入监狱。严蕊备受折磨,不为淫威所动,宁受酷刑,不肯屈招。她坦然对狱吏说,我身为贱妓,即使曲意招供与太守有私情,也不至于判死罪。不过,重要的是必须明辨是非,切不可颠倒黑白。我怎么能以妄言使清白的士大夫蒙受冤屈呢!

无辜身陷囹圄的严蕊度过了数十天的铁窗岁月。岳飞的儿子岳霖新任台州太守后,对严蕊的遭遇深表同情,授意她申诉。严蕊吟成《卜算子》一词,倾诉自己的身世: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读罢这阕其情婉转、其志可明、向往自由的新词,深深震动,当即无罪释放严蕊,准其从良。性情刚烈、倔强好胜、倾情为辞的严蕊相传被赵宋宗室纳入后宫,余年安终,没有实现安居乡间、山花满头的夙愿。

抗元名将谢枋得起兵失败后与妻子李若洁逃往闽中建阳贵溪山的丛林中,以野菜野果为生。元王朝慕谢枋得的名气,强行将其掠至大都。谢坚决不降,元人便想逼他的结发妻子劝降。元兵追至山中,声言抓不到李若洁就杀尽百姓,放火烧山。李氏不愿连累众百姓,情愿被俘,被元军押到建康。在未送往京师之前,李若洁惊闻谢枋得已绝食而死的噩耗,不胜悲愤。在建康狱中,李若洁才知道了丈夫的同科进士、宋代名臣文天祥已于五六年前慷慨死节,文天祥的妻子为其收尸安葬。狱友为她诵读文宰相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给了她无穷的力量,丈夫也像文宰相那样谱写了一曲光照人间的正气歌,她心中十分欣慰。

李若洁开始在狱中绝食。一位好心的女友开导她说,你丈夫死节殉国,那是因他是男子汉大丈夫,至于你,元兵不会拿你怎么样。他们就是不能放你出狱,至多不过将你搬到官府,这样,虽没入将,还可以做官人妻。李若洁顿时醒悟,元人不会给她死节殉国的机会,因为死节殉国的人太多了,元朝皇帝不想因此损害自己的名声。她对这位好友说,我的丈夫为国而死,我与元人不共戴天,我决不会背叛我殉国的丈夫,再去嫁人苟活下去。夜深人静,新月高悬,李若洁解下裙带在狱中自缢而去。

谢枋得和李若洁双双殉国的消息传到江西饶州,他们的老母还健在。当初,儿子与媳妇带着孙子离家共赴国难,她是多么难以割舍和牵念啊!老人怅然将愁深埋,泰然无一怨语。子死母在,老人悲痛欲绝,深明大义。她安祥地对安慰她的人说“义之所当然也。”

李之仪脍炙人口的名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他被贬之后弃武就文的首篇之作。

宋神宗的枢密院编修官李之仪坚决主张对契丹的军事打击。契丹深知自己打不过宋军,一俟宋朝火起,便用金钱美女收买北宋奸臣,使宋朝的军事行动不能实施。李之仪考察边境回朝,上书皇帝,力主出兵。契丹使节来到汴京,进献美女十人,珠宝一车。皇帝惊喜万分,表示两国友好,不再出兵。李之仪仰面长叹:“不重社稷重美女,从此国无宁日矣!”

皇上免其死罪,贬其到太平州当府丞。美丽的太平州城北的嫂塔和姑塔荡气回肠的故事稍稍宽慰了李之仪的心。有个读书人,与妻子和妹妹相依为命。在进京赶考之前,妻子的贞操,妹妹嫌哥哥对贤惠嫂子的莫名猜疑,便说自己就是哥哥的眼睛,请哥哥放心离家。哥哥要姑嫂两人对庭院中的一株芍药发誓:节约人力物力旺人贞。妻子毫不犹豫,起誓说:“花作人证,若有差错,死无葬地。”妹妹也跟着同样起誓。姑嫂俩在家守着芍药,天不黑就关门,天大亮才开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嫂嫂盼着郎君金榜题名,妹妹盼着哥哥捷报快到。读书人果然中了进士,而芍药花却突然萎蔫。原来邻居家有一个泼皮,对年轻貌美的妹妹早起歹心,诱惑不成,调戏不从,一怒之下,用开水浇在了芍药花上。嫂嫂忧心忡忡,妹妹莫衷一是,新进士脸用霜茄,对妻子说,我不要你死,你快走吧。路不敢多走半步、话不敢多说半句的嫂嫂不甘心白受冤枉,与嫂嫂寸步不离的妹妹也觉得天大的冤枉。铁石心肠的进士不为所动,嫂嫂一命归西,妹妹同赴黄泉,人们将她们叠坟安葬。

第二年夏天,泼皮又犯新罪,姑嫂冤情大白于天下。州官知照已经赴任他处的进士,恰巧进士也听说家中的芍药花已经发出新枝,后悔莫及,就在妻子与妹妹死去的地方建塔悼念,昭示清白,连塔的名字也是那么直白与亲切。

李之仪听了这个故事,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的遭遇,激动地大声叹道:“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多蠢人,不知道好伯心啊!”凭窗远眺,长江浩渺。始有所思、终有所悟的李之仪提笔写下了寓情含冤忍屈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何时休,

此恨何时有?

只愿君心似我心,

不负相思意!

这是武将的情诗,这是文人的呐喊!寄语长江水,愤然问青天。君心何在,我心似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