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我的作品新却让我感到紧迫

点击关注,了解东方水墨的无限可能

写在前面

你总觉得聊艺术特别高深或者看着很累吗?

各种各样的艺术文章塞满了看不懂又拗口的专业词汇来彰显专业性让你直接没耐心吗?

是的,我也很不喜欢那样的风格,聊艺术不一定都要用大家听不懂的大词。每次花几分钟时间,我们像聊天一样,聊一些关于艺术的内容,如果能让你提高一些艺术方面的认知,那就最好了!对了,回头有机会和你的朋友或孩子聊天时,没准儿还能吓他们一跳!

如果你想不定期的持续获得一些新想法,新启发,就加入我们吧。

为什么别人评价我的作品"新"的时候,我心里会有一阵紧迫?

答案:当人们认为作品"新"的时候,它就已经"落后"了。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绕?我将会简单的向大家说明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

“新?新!”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看,同样是“新”内容,却有两种不同的层级。

第一种是开疆拓土,尽力将人类的想象力和空间向前推进的“新”,但是可能伴随着不断失败和不被时代理解。

第二种是能看到新趋势和新领域。在它们经过不断被验证,评价稳定且适合自己后,选择的一种更有安全感和保障的“新”。是一种追随式的"新"。

虽然字面或形式都是“新”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体现在作品观感中的差别是,探索者式的“新”是包含着一种在未知与无确定性的世界里反复探索,砥砺向前的悲壮。当它疲惫不堪,快被绝望淹没时忽然寻得一个抓手并牢牢握住的那种渴求呼吸感。也许只在艺术世界里往前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像是耗尽了永恒的一生。

然而这种饱富情绪和灵魂价值的内质,是追随式的“新”永远不能够具备的也是无法在保障与安全地中获赐的一种馈赠。

艺术应该是在不断生长和更新的,它不能也不会长期滞留在一个固定形式状态中。最重要的是,它不具体服务和照顾某一具体时代人们的接受欣赏程度,具有跨越时间尺度的价值。所以必须不断探索前行、试错、修正…进入这样的正向循环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思考和坚持的事情。

现代绘画作品则是融汇了一些新概念,在面对这个特定时代群体时,能被大众所欣赏的作品。它符合时代特征又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是一种带有安全感和确定性的新风格。

我不想过分强调两者区别,甚至让他们有高低之分。就我个人来说,两种类型都涉猎到。

如果从艺术文化发展的全局来看,不同节点都需要不同的坚守。艺术需要有坚守传统的人,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断坚持和传承,才能将过去的优秀文化与精神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现代绘画作品则可以让艺术为更多人群所服务,逐渐提升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它们相比于古老的表现形式或者过于超前的创新而言,更容易被人们所欣赏和接纳,亲民且兼备平衡之妙。同时也离不开有胆量不断试错并向前推动艺术发展的人。他们各司其职,各有意义。

回到开篇,如果恰好在一个我想展示自己作品艺术性的展览中,有人和我说“我觉得你的作品挺新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喜欢。”我反而会有一股紧迫感,这恰恰意味着它不“新”,未来我得加把劲了。

人类这个物种是很有意思的,从人类心理学上讲,大脑对于见过的,熟悉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好感和亲近感。而对于没见过的,尤其是未知的内容是天生产生排斥和紧张感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他乡遇故知时特别亲切的原因。 所以如果有人评价一幅画是"新“ "喜欢的"、 那一定是他在某种情境下已经见过类似的,也恰巧说明这幅作品内涵不再是“新”的。

真正“新”的内容大概率会让人无法对它评价,无法欣赏,它的形式也极有可能让人不适,更别说短时间内接受了,可正因为如此它才有价值。

真正的艺术会包含时代的元素,再打破时代的规则和潮流,最终引领起下一次的潮流(需要时间,也许在几十年后)是不是有点像做科研?领域的发展始终需要有人在不断尝试和创造。而真正具有挑战困难的是,诸如此类的高投入事项是人们不爱做的,它是反摩尔定律。我们知道摩尔定律是持续的投入换来更高更好的品质,更优的效率,同时极大降低成本。而反摩尔定律则是投入越来越多(时间、金钱),反而获得的回报是50%甚至25%,效果和收益是极低的,所以人们特别不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拿几幅我的作品和故事来简单举例吧。

胡寿荣 , 光明行-抽象系列作品,纸本水墨 Hushourong , March toward Brightness , Ink on paper , 190×600cm ,1992

光明行,是我在1999年画的作品,"在那个年代就敢就能画成那样!"至今还被很多朋友所津津乐道。这幅作品我们在2020年的展览活动中又选出来再展。受到广泛好评,很多没见过的朋友说它太现代了,甚至有点超前。纷纷上前合影。当他们知道这是99年的作品时颇感惊讶。这让不少人觉得很有趣,甚至称它为具有“承载并跨越时间价值的艺术品”。受到认可固然很高兴,回想起99年刚画出来的时候,周围充斥着不被理解的声音。“这是什么妖魔鬼怪?这也能叫画?”诸如此类。当然也特别感谢依然有很多支持我的朋友让我坚定的走到今天。时过二十年依然被大家认为很当代很超前,这也可称某种意义上的认可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的东西会被否定,因为它确实会让人不理解,感觉不愉快。因为它足够“陌生”。 

最后再附几幅早期抽象作品。

胡寿荣, 抽象系列, (翔), 1999,宣纸纸本,(95.5 x 89.5cm) hushourong, Abstract painting, 1999 Xuan paper painting

上面几幅是我三十岁左右的作品,前面提到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这样类型的作品受到了不少批评和不看好,虽然不断面对不理解和质疑,我却不怎么在意,坚持做自己的一些尝试。直到后来一群德国艺术家团体游历中国时,看到我的作品后显得特别激动,他们的评价是“很中国,很酷!”。随之邀请我赴德国柏林进行交流和展览。这样的褒奖和肯定对于年轻的我是意义重大的,并由此开启了我的国际之旅,未来有机会我们再聊。

墨彩抽象创作过程局部,2021

墨彩抽象创作过程局部,2021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