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展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1届雕塑硕士毕业作品展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由该院师生供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1届雕塑硕士毕业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2日-2021年6月2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4层

开放时间:9:00 -- 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本届雕塑系共有10名硕士生毕业,展出作品40余件(组)。作品类型以具象、抽象与意向等多种雕塑形态展现。雕塑系学子运用传统雕塑造型手段与当代综合媒介材料的结合,呈现自身创作观念,践行美院艺术与科学深层次互动互融的教学理念。同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当代性转化,作品在此基础上体现出对现实的思考,反映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雕塑系此次毕业展还包含“历史文明重大题材雕塑创作”与“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两项目组同学的作品,其成果以具象写实的手段,还原了对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通过展现中国历史文明重大题材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中华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歌颂了爱国奉献的主旋律。

毕业寄语

清华美院的毕业展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防疫抗疫的大环境下,雕塑系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今年雕塑系10名硕士生的毕业作品无论是思想观念的深度还是形式语言的创新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学们努力将自己的创作才思与艺术理想呈现给大家,体现出了新一代艺术人才的激情与活力。感谢同学们把美好的青春时光和成长印记留在了清华美院,希望你们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秉承“艺术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去努力践行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预祝展览圆满成功!祝同学们生机勃勃、前程似锦!

——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

作品欣赏
李海斌-共·生》
树枝、螺丝-200×110×175cm
指导教师:李鹤
作品说明:作品以现代工业的产物“螺丝”、植物繁殖技术“嫁接”,同传统工艺技术“榫卯”并置使用,以“连接”作为我们认识和观看世界的视角,再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李海斌-《故乡的云

竹丝、不锈钢-280×180×240cm

指导教师:李鹤
作品说明:竹艺凝结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创作力,承载了人类对宇宙天地、自然物质的体察与想象。作品借以传统民艺与当下工业产品的碰撞、杂糅和结合,来探索人与自然以及工业物之间彼此贴切适宜的关系。
张玉明-《自然的运行1》
蜡,有机玻璃-200×110×90cm
导师:陈辉

作品阐释:《自然的运行1》、《自然的运行2》主要表现的是大自然无意义无目的性的运转与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生命和文明之间的对比。自然的运行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义地运行于河流之上、湖泊之上,亦运行于有意义的生命和文明之上。好比全球变暖和新冠疫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看,这也不过是自然的一种无目的性的运转。进一步解读的话,或许是是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类文明的思想性之间的对比下意义存在与否的问题。

所以在作品中采用了人像和自然环境的视觉元素,蜡烛的蜡和电灯的光在某方面也寓意着人类的文明和意识,作品当中人像的来源是经过AI算法自动生成的人像,来自于人类个体但又不是真正存在的人类个体,以此来呈现两种自然重叠的状态——人类努力想要模仿与创造的自然和在宇宙间无目的性运转的自然。

张玉明-作品:《自然的运行2》
蜡,有机玻璃-115×145×100cm
导师:陈辉
韦炜-《韶华——现代中国核物理学家群像》
树脂综合材料-200×120×70cm
导师:王洪亮
作品阐释:作品以历史旧照的粗砺质感,试图复原20世纪30年代历史真实中清华大学物理系科学巨擘们的群体形象。重点塑造并表现作为民族脊梁的核物理学者们,在他们最美好的年华里为中国科技发展掘火探路、无悔奉献的精神风貌(人物从左至右:钱三强、王大垳、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王淦昌、施士元)。
郭众-《镜·剧》系列
树脂、不锈钢-110×65×70cm
78×78×80cm、110×55×80cm
指导教师:李鹤
作品说明:本人在创作之初,通过与从事京剧工作者的不断沟通,发现无论是京剧的发展现状还是每一位京剧从事者对于京剧的直接感触,其对于京剧最大的感受是不平衡感。而对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椅子则是一种极为平衡的物件。平衡与不平衡感就构成了我对于京剧题材的表达冲动。而在研究如何将共性合理的表达时,(也就是为什么使用表达,如何表达的问题。)我发现椅子作为京剧中“角儿”的意象化表达与英文中对于椅子的使用恰好有共通之处。(put in the chair[选举某人为主席]。)另一方面,椅子作为我想选择借用的道具,所蕴含的语境非常之多。(如京剧观众与椅子,京剧练功与椅子,亦或是京剧本身所属的舞台道具。)所以我在进行创作表达时,选择使用椅子作为道具,将京剧人物形象与椅子同时解构重组,希望尝试找到对于京剧题材雕塑的新的表达之路,从而进一步重申对传统文化弘扬和重视的意义。

范晓辰-《忆往昔》
玻璃钢-110×45×55cm-120×45×80cm
85×45×40cm-65×45×45cm
指导教师:王轶男
作品阐释:作品以场景化的叙事方式和写实性的雕塑语言,展现抗战时期红军战士与延安老区人民的鱼水之情,讴歌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精神风貌。
范晓辰-怀沙·怀石
指导教师:王轶男
范晓辰-《浸月》
指导教师:王轶男
柴鑫萌-《田园速写》系列
植物根茎、藤蔓、枝丫、朽木、丝绸、纤维织物等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许正龙
作品阐释:通过对场域、身份的置换,营造意象之田园。田园承载乡土记忆,基于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与自然审美观,田园语义在中国人的眼中贯穿于感知、想象、理解与物我相惜或两忘的全过程,漫长的农耕文明沉淀着田园文化的底色,中国雕塑之田园风物其创作理念与传统文化思想进程并行不悖,于历史渐变中丰富,甚至在当代出现重合抑或再度回归。田园文化意识与生活状态是一种精神想象和文化记忆,亦是人类发自心底最原始、朴素的情感诉求。创作思路和表达路径的形成体现着我对自然田园的想象和对形式美感的选择,蕴含追寻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体悟过程。
刘烽-《虞美人》
宣纸、射灯-300×300×220cm
导师:许正龙
作品阐释:宣纸造物,以光绘影。虚实相依,锦鲤附身。
刘烽-《乌夜啼
宣纸、墨水、电机、不锈钢等-160×160×230cm
导师:许正龙

作品阐释:黑如悬镜,水印白痕。风起而落,对影余音。

吴丽云-《巾帼芳华》
木雕尺寸可变
从左至右:秋瑾60×40×85cm、向警予50×40×70cm
成本华40×35×110cm、赵一曼80×45×65cm
导师:陈辉
作品说明“注重发挥木雕材料的语言表现力,以大刀阔斧的生动手法突出作品中“形”的表现,着力刻画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与崇高的精神面貌。

原学山-《原初系列》
原初-感激、原初-赞叹、原初-拥抱、原初-奔跑)
青铜-高60cm
指导教师:罗幻
作品阐释:人在婴幼儿时期对于眼前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内在的幸福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单纯而直接的向外表达,这种美好的生命状态让人感动。在创作中,我试图运用简洁而单纯的艺术语言,触碰源自婴儿生命内在的美好,找回生命的初心。
纪红-《浮行·意象系列》
指导教师:李象群
浮行·意象系列 作品说明:“浮行·意象系列”的意象表达,是自我心灵与世界万物的沟通的方式,是无意识的高度概括和流露,是心灵投影在现实世界中的象,是创作者用心去构建的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纪红-《01浮行·意象系列——行·象》
3D打印、着色-90×60×80cm
指导教师:李象群
作品说明:把“浮行”的形态和“意象”的表达慢慢地合成一体,完成了“天人合一”的呈现。
由“翔”到“观”再到“万物生”,逐次展开,以此来印证“生生不息”的价值观。
纪红-《02 浮行·意象系列——禅·语
3D打印、着色-50×50×20cm
指导教师:李象群
作品说明:“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通过创作把精神,这种不可见的自然呈现给世人。
纪红-《03 浮行·意象系列——山间·如影浮行
金属丝、着色-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李象群
作品说明:人物形象简化成了剪影,“浮行”于山水间。

展览现场
END

推介毕业生

(按发布先后排序 点击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