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头号学霸
大宋最耀眼的一颗新星毫无疑问是苏轼。
从出道就获得了世人的赞扬和喜爱。
他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美食世人都为之疯狂,喜欢得越多,说得也多,总觉得天底下最全能的人就是这个身材胖胖,心胸豁达、又能风流的大才子。
其实这只是一种误区,如果你细心地研读北宋的历史,你将会发现,在才华上,有一个人不亚于苏轼,甚至在全能这个字眼上,他是超越苏轼的。
他的人生,除了当官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之外,其他的只要他想学,基本上想学啥就能学会啥,而且还能学精通。《宋史》上说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直接将他定位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轴。
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叫沈括----大宋的头号学霸。
公元(1031年) ,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这是一个靠学问和做官闻名钱塘的大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没点天赋根本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这家人。
所幸,沈括具备了这个天赋。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如果还有什么不完美的。
只有一点,缺少体育锻炼,身体总是带着几分病态,所以吃药成了一种病态。和我们纯粹的吃药不同,沈括是一边吃药调理身体,一边学习医学知识,活生生把自己学成了一个医学大家,并留下两本医药学著作《良方》和《灵苑方》(早佚),本着为病人负责的精神,沈括收方必"目睹其验",并将实物与文献对证,对药物名称和功效进行考证,纠正其中的错误。
什么叫学霸,这应该就是了。
19岁那年,老爹被调到外地上班,沈括被送到了舅舅许洞家里寄宿,得知舅舅是一位军事发烧友,家里收藏了许多的军事书籍,本着打发时间的意思,沈括开始学习兵法,一来二去将一干兵法背得溜溜熟,顺带发表了两篇军事论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岁他以父荫做了官,去了海州沭阳县做了县长秘书,这段时间,人家搞业绩,他搞学习,短短几个月,将海州沭阳县水利、农耕,以及基础的经济学常识学了一个遍。
不等人家给他留下“不务正业”的评语,他直接打了辞职报告,理由很充分:“对不起,我要高考。”
公元1063年,32岁的他高考成功,两年之后被分配到首都,开启了属于他的人生坐标。
根据后人的统计,沈括在自己的学问生涯里至少给后人在这几个方面留下了突出的贡献。
天文方面:通过研究,提出了"十二气历",这比类似的英国萧伯纳历早了800多年,顺道还改良浑仪、圭表等天文观测仪器,动手能力强得吓人。
水利方面:公元1072年,44岁的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为了治理汴河,他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他采用“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千多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 让世界为之惊叹。
物理方面:通过研究,发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总结出,用凹面镜照物,中间有一被称作“碍”的点(即现在所说的焦点),物在此点之内,成正像;在此点上,不成像;在此点之外,成倒像。
数学方面: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第一个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长的近似值。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质地理方面:他首创地形高程测量法,还采用木刻立体地形图,这种立体地图比西方早700多年。
化学方面:他发明了石油,并且根据石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的特征将其命名,并描述了陕北富县、延安一带石油的性质和产状后提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的科学论断,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医学方面就不说了。
军事方面:与副使种谔守边抵御西夏,大力充实边防力量,打败蕃兵,击退西夏,还拿下浮图等地,取得"灵武之役"的大胜。
经济方面:提出“钱利于流”理论,主张加速货币流通,通过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来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还主张根据贸易顺差和逆差,调节贸易额来达到稳定货币的目的。
音乐方面:留下了《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等著作,并且对古代音乐的音阶理论、调式结构、演奏形式、乐器制作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发明方面:他详细记述了布衣毕昇发明活泥字印刷术的全过程及字印的下落,比德国人戈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400多年。
兵器方面:提出"弓有六善"的观点,让北宋的兵器可以批量生产。
建筑方面:第一时间记录了能工巧匠喻皓的高超建筑技术,尤其是摘抄了其著作《木经》的部分内容,为中国建筑科技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地图学方面:沈括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他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呈现给神宗,这是中国地图史上木质地形图的第一次明确记载,比瑞士十八世纪出现的地理模型图早七百年。
按说有这些惊人的成就,沈括应该可以自豪地躺在沙发椅上喝着奶茶,吹着海风,打着饱嗝笑看身后的同事追赶的步伐,谁让我这么牛呢?
这么说有些骄傲,但沈括有这个骄傲的资本,因为加在他头上的各种家,大概有一万多平方米
但沈括没有这么做,著作等身的他将目标看向了官场。
与自己的著作相比,这个似乎更有吸引力。
只可惜,官场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一个理论活,除了要理论结合实际之外,还需要天赋。
很明显,我们的学霸沈括没这个天赋。
熙宁四年(1071年),沈括守丧期满,进京述职,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因为王安石赏识,沈括得以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出任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地位、声望与日俱增,大boss宋神宗和王安石也很满意这位后辈的表现,无论谁看,他的未来不是梦。
就连沈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再好的蜜月期,也有到头的时候,打破这一切甜蜜的是沈括自己。因为他的靠山王安石失势了。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失败,一时墙倒众人推,沈括也没放过这个机会,他在第一时间以三司使得身份向宰相吴充上书,历数新法的种种弊端,说到动情之处,还将王安石破口大骂了一番,最后痛哭流泪的赞成朝廷罢免王安石。
突如其来的一记闷棍,打得王安石措手不及。
原来这个是一个学术上的霸王,政务上的小人。
这样的人我怎么会用你?
这样的事,沈括并不是第一次做。
只不过没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许多人选择了遗忘罢了。
早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沈括到了杭州,与苏轼谈论旧情,尽管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对事不对人,所以并没有因为沈括参与了王安石变法就不来往。
得知沈括前来,苏轼很爽快地接待了沈括,二人都是文化人,把酒言欢,好不痛快。然而,苏轼没想到的是,这场酒局给自己带来了一场几乎灭顶的无妄之灾。喝酒的时候,沈括得知苏轼新写了一首诗,便把其新作抄录了一份,回到京师后,沈括就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详细的"注释",交给了皇帝,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李定上表弹劾苏轼,“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就此凉凉。
后来两人再次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东)碰面,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知州,沈括居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经常找苏轼喝茶吃饭,还送了一块好墨给苏轼,弄得苏轼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只好一边接了墨,一边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怕到时候人家背后捅刀子好找点证据。
看似胜利的局面,其实已经败了。
可惜的是学啥会啥的沈括并没有看明白这一点。
这种毫无情谊,毫无底线的见风使舵的站队行径,并没有赢得多少人的赞扬,同僚看不起,皇帝更是看不上,说了句 “始恶括之为人”。做官做到了这份上,结果可想而知,春风不再是春风而是换成了秋风。
没有了王安石,沈括立马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不是。
早就看不上沈括的御史的蔡确第一时间给宋神宗上了个折子,说沈括看到王安石罢相,担心政治风向有变,所以“前后反覆不同”,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力保自己处于不倒之地。
后来,大老板宋神宗想起沈括的好,想要重用一下,蔡确再一次指责沈括“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诏命又被撤回,对于这种背后捅刀子的人物,蔡老师一直是往死里整。
另一位变法主要人物吕惠卿也看不上沈括,但凡是公开场合就大肆打击沈括,弄得沈括的小人之名,天下人人皆知。
在各种舆论的压力下,还没来得及品尝个中滋味的沈括最终从三司使任上,被贬为宣州知州。
这一次,彻底改变了沈括的人生,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官场比起科学更难攻克,浑身才华的自己,并不适合这个圈子。
公平的来说,除了背后捅刀子这个人生污点之外,沈括在官场上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的。
公元1074年,辽国派使臣萧禧出使宋朝,目的想趁着宋朝军事力量不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要求重新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得出的结果是按照当初划定的界限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而宋朝这边则说没那么多。
双方你来我往争地很厉害,一个想多占土地,一个则不肯给。
眼看就要打起来了,这个时候,沈括站出来了。
早就知道辽国意思的沈括没有参与这场争论,而是第一时间扎进了大宋档案库,从厚厚的历史档案之中找到了当年签订合同时留下的白纸黑字,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不是属于辽国,而是属于大宋。
得知这个消息,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鉴于这次沈括良好的表现,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临走之时,宋神宗召见沈括,问他,万一辽国不信守承诺,对使者动粗,你怎么办?沈括斩钉截铁地答道:“臣以死任之。”
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对方不依不饶,提出了许多高难度的问题,沈括都一一作答,最后直接亮出了自己亲自底线——寸土必守,寸土不让,坚决守住自己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数里之地不忍,终绝于好,孰利?”(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和我们断绝眼下良好的关系么?)沈括不卑不亢,盯着对方的眼睛说道:“今北朝利尺寸之土,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此遗直于我朝,非我朝之不利也。”(今天你们因为这点土地,就丢掉先皇的信义,撕毁条约,对我朝用兵,你们这么做,对我朝未必不利,因为我们大宋也不是吃素的。)
辽朝官员见沈括不卑不亢,怕闹得太过分,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根据沿途地理形势、风俗民情画撰为《使契丹图抄》,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除了这次惊人的表现之外,最让沈括得意的是自己抵御了西夏。
公元1080年,沈括被朝廷派遣道了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主要任务是抵御西夏。
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所赐之钱买酒,召集边民子弟开展骑马射箭活动,并亲自给优胜者敬酒祝贺,边境百姓群情踊跃。活动持续了一年,沈括从中选拔出精锐之士,充实到边防部队,延州军队的声威远超其他州府。
一年后,敌人数十万大军来攻,沈括与少将景思谊、屈理通力合作,玩了一把空城计,趁着敌人不知虚实,宋军乘势进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万人,牛羊三万。
年底,得知朝廷有兵马增援,沈括抓住时机,命部将在绥德城炫耀武力,声称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领河东十二将的兵力,不日即兴兵西讨,吓得西夏主帅连夜弃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浮图、吴堡、义合。
看了这些亮瞎眼的表现,怎么看沈括都是官场的宠儿,但这一手好牌,被他在打得稀乱。
性格上的缺陷,让他在官场沉浮多年,非但没得到自己想要的,反而遗下骂名。
皇帝不喜欢,同僚防备、职位难以提升,弄到最后,除了一身才华,竟谁也不待见他这个人。
数次的贬低,似乎也彻底消耗了他对官场的热情,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从政萌生出一丝"悔意"。
公元(1089年),沈括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购置的梦溪园 ,在这里他发现,院子里的一切,宛如自己早年的梦境,一座小山,山上花木如锦,绿荫成林,山下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清沏见底,宛如人间仙境。
他将这一切当做是天意,慨叹道:"这才是我真正的归宿呀"。于是出钱买下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归隐田园,写下他平生所见所闻所疑所虑。这本书就是我们熟知的——《梦溪笔谈》。
本书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记录与研究。
本着科学的态度,前后耗时7年才完成,因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看到这儿,我们可以说,宋代的人才的确是超一流的,他们很多人在一个领域里超越沈括,但要玩综合实力,沈括可以大声地说,在哪个时代,他是独孤求败的存在。
说他是大宋的头号学霸,一点意见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