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精致的估焦相机:VITO B 和 APPARATE怎么选?

菲林有毒
对比评测
VITO B VS APPARATE 
这篇文章对两台很相似的相机做了一个对比评测,一台是Apparate & Kamerabau Akarette II,一台我感觉用起来很舒心的相机。另一台就是Voigtländer Vito B。
我写这篇测评的时候已经用了Vito B 6个月了,主要是在呆在Stockholm‍的那几天用得最多,后面的很多样片就是那时候拍的。
Akarette我也已经用了几个月了。用的很多,我曾经在Scandinavian尝试着用它去拍夏末秋初的阳光。夏至之后,瑞典的太阳一过中午便开始朝着地平线“急速坠落”,白昼越来越短。早在九月初,夜晚就早早降临,黄昏的光线也变的不再温暖,但有时还是会有一股浓重的黄色。
-相机介绍-
Akarette机身很圆润,而且很有分量,手感很棒。相比之下Vito就没那么“圆润”,机身边缘更锐一些,而且更重。Vito比Akarette要重100g左右,但体积却比Akarett小。
Akarette比我的富士X-Pro还重,似乎有点不应该。但实际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相机用的都是金属材料,自然会更重一些。
-VITO B-
-AKARETTE II-
-快门声音-
两台相机都很安静。镜头中快门页片和光圈页片很近,拍摄的时候一起动作。
-装片-
Akarette II的装片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唯一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机身后半部分都有铰链连接。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漏光。
而Vito的装卷很不一样。它底部有一个小的折叠扳手,拧动扳手,就能打开底部三分之一大小的底盖,然后就可以打开后盖装卷。上完卷后合上后盖,盖上底盖,把扳手拧回去,就能开拍了。
-取景器-
我的这两台相机的镜头焦段都是50mm。我没看到过关于它们视差矫正的任何说明,也没有提到过取景器是不是全视野的。起码我在后期处理照片的时候倒也没发现和取景器里观察到的有太大差异。
-对焦和拍摄-
Previsualization,也就是把整个过程在你脑海里提前过一遍。这是胶片摄影的基础。提前想好要怎样曝光,对整个拍摄流程了然于胸。这是你没有其他辅助设备情况下拍好胶片的诀窍。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那再好的相机也没用。
这两台都是旁轴相机。我对焦的时候全靠猜。我随身带着一个工人干活时用的激光测距仪,但我拍照的时候没怎么用过。对焦的话我就靠估计,或者是区域对焦(虽然我技术很差)。所以就算是光线很差,我也尽可能不把光圈开太大,因为要保证对焦,哪怕是曝光时间长一点。
当我看到我在Stockholm拍的前两卷底片的时候我惊到了,底片上有好多黑色的斑点。叠片很严重,有的区域甚至曝光了三四次。其实我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过片扳手会往回转,而且即使是过片不到位也能正常曝光。但直到我看到底片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还好,拍出的照片还能看。
试了好多次后,我觉得应该是上卷的时候胶卷没绷紧,才会导致这样的问题。至少我自己的Vito是这样的。
Vito上是一个和Fed 2类似的过片拨轮,比较符合我的操作习惯。上卷很容易,但退卷就有点麻烦了。但毕竟是老相机,操作繁琐再正常不过了。
Akarette的对焦环在镜头前部。这也是我喜欢这台机子的一大原因。Akarette的对焦行程可达360度,有点长,但还算常见。从2米到无限远的对焦行程大概是90度,这很方便,但从1.1米到2米要转140度,这就有点太长了。
至于Vito的对焦行程大约为300度。焦距在对焦环上有详细标注,尤其是2米以下的焦距。所以近距离在更精细的对焦也就不成问题了。最近对焦距离大约为0.8米。Akarette 最近对焦距离应该也差不多是0.8米,但由于它的镜头上没有标,也就不好确定了。但对焦环是可以拧到稍微超过1m标记的,所以它实际上的最近距离应该也会小于1米。
拍摄步骤:
1. 设置快门速度
2. 设置光圈
3. 对焦
4. 构图拍照
一般来说,这一系列的操作应该在镜头附近,从后到前有序排列,起码我是这么觉得。在Akarette上也确实是这样,在后期的Vito BR也是这样(R代表Rangefinder)。但Vito上不是,它的光圈调节环在最前面,对焦的时候不小心就会误碰。这就有点难受了,但这样的排列在其他相机上也很常见,我只是说这样总觉得稍微有点别扭。
两台相机的快门速度都不高,最高只有1/300秒。八月份在阳光很好的Stockholm拍照,胶卷感光度400度,快门速度1/300或1/100,光圈范围11-5.6,我一般都会过曝1-2档。
我在Stockholm用Vito比较多。Akarette更是各种环境都用:从晴空万里的午后到深夜医院的窗外,再到暮色下的渡船。即使是用400度的卷,有的时候快门也得要1/25,要不是我的相机坏了,我甚至可能会用更慢的速度,Vito也是一样。现在想想,之前的我是对自己的“铁手”多有自信,现在可没那么猛了。
-关于镜头-
很多人都说50mm是人像镜头。但在影棚外使用,我觉得它更是一个“综合”镜头。广角镜头,比如35mm,我称之为“场景”镜头,有利于捕捉更大的场景。而能否用好这么一个“综合”镜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影师能否做好镜头里景物的取舍,能否将线条、图形等元素完美结合起来。当然,用广角镜头也可以做到,但这要难得多,因为你必须离你的拍摄对象更近。
说的够详细了。关于这个问题也已经写了够多了。我想说的是,这两台相机都是很优秀的相机,都有一颗很不错的50mm镜头。我曾尝试着在Stockholm用Vito扫街。作为瑞典最大的城市,Stockholm并不像世界上其它大都市那样拥挤,所以很难捕捉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倒是有很多拥挤狭窄小巷。更倒霉的是,我用Vito拍的那些人群的照片都过曝了。
SAMPLE PHOTOS: VOIGTLANDER VITO B

SAMPLE PHOTOS: APPARATE & KAMERABAU AKARETTE II
-总结-
如果让我选一台我带着出去拍照,我会选择Akarette。原因如下:
·更轻一点(虽然并没有轻多少);
·操作更方便;
·可选择镜头更多(除50mm外还有一个75mm和一个35mm);
·它“更丑”,但更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反映出制造商在相机设计历程上的探索。
说到这些相机的使用体验,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要是使用的得当,比如用来扫街,那它们使用起来的确是一种乐趣。
从外观上来看,Vito像是一件珠宝一样,而Akarette就更显朴实无华。
原文:《DOUBLE REVIEW: VOIGTLANDER VITO B & APPARATE & KAMERABAU AKARETTE II》– Tobias Eriksson
翻译:是洋芋不是芋头
编辑:是洋芋不是芋头

微信号|TOXICHROME

从胶片重新结识摄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