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清华大学董晨院士团队首次发现IL-17D受体,并揭示其功能 2024-06-18 04:08:29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细胞因子家族由六个成员组成(IL-17A到IL-17F)。其中,IL-17A 和IL-17F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以IL-17RA/IL-17RC 或IL-17RA/IL-17RD异源二聚体为受体,参与抗细菌和真菌感染免疫以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IL-17C和IL-17E由上皮细胞分泌并以一种自分泌的方式调控组织炎症,同时也能介导某些辅助性T细胞亚群(如Th2, Th17)的分化和功能。IL-17D是该家族中研究得最少的一个成员,其基因于2002年被发现,但受体至今仍然未知。此外,对于IL-17D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作用机制也缺乏深入的研究。2021年4月13日,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董晨院士团队在免疫学顶级期刊 Immunity 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rleukin-17D regulates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 function through its receptor CD93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鉴定了IL-17D的功能性受体为CD93,并揭示IL-17D通过结合CD93调节ILC3细胞的功能并参与维持肠道稳态。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中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IL-17D基因缺陷型小鼠结肠炎显著加重,表现为体重减轻、结肠缩短、上皮细胞损伤加剧、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增加。除了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研究人员发现IL-17D缺失也导致小鼠对AOM-DSS诱导的结肠癌以及C. rodentium感染疾病的易感。这些表型说明IL-17D在肠道疾病中起着保护作用。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该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上皮细胞分泌的IL-17D参与实现的。机制上,研究人员发现IL-17D主要通过天然淋巴细胞ILC3发挥作用。不管是稳态下还是炎症环境下,在IL-17D缺陷的小鼠中,ILC3分泌IL-22的能力以及IL-22依赖的下游抗菌蛋白(RegIIIβ、RegIIIγ)的表达均受到抑制,进而引起了IL-17D缺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的研究发现:IL-17D缺陷小鼠中,补充IL-22蛋白减缓了结肠炎疾病的进展;补充IL-17D蛋白一方面能够减轻结肠炎的发病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恢复Il22、 Reg3b、Reg3g的表达水平。这些发现表明IL-17D通过调控ILC3细胞的功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研究团队接着首次鉴定了IL-17D的受体。为此,研究人员首先利用293T过表达系统从IL-17受体家族中(IL-17RA到IL-17RE)筛选IL-17D的潜在受体,结果发现:IL-17D并不与该家族中的任何成员结合,包括同二聚体或者异二聚体的形式。通过与多种细胞系的结合实验发现IL-17D能够结合于RAW264.7细胞,提示该细胞上可能有IL-17D的受体存在。排除了与经典的IL-17受体相结合的可能性后,研究人员通过免疫沉淀-质谱鉴定(IP-MS)技术以RAW264.7为工具细胞开展对IL-17D受体的鉴定工作。从质谱结果的两百多个蛋白中,研究者就其中21个膜蛋白进行了293T过表达以及IL-17D蛋白的结合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过表达CD93的293T细胞能与IL-17D结合;此外,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证实CD93是IL-17D的受体,其亲和力接近于同家族的IL-17F与受体IL-17RA的结合。此外,通过染色以及对数据库中单细胞RNA-seq分析,研究人员发现CD93主要表达于ILC3细胞,尤其是效应ILC3细胞。转录组学的数据显示与CD93阴性ILC3细胞相比,CD93阳性ILC3细胞高表达ILC3效应分子,如Il23r、Il1r、Rorc、Rora、Id2、Il22、Il17a、Csf2等参与细胞-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以及防御反应的基因。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d93基因敲除小鼠,研究者发现IL-17D与肠道ILC3细胞的结合依赖于CD93的表达,CD93缺失也导致小鼠对结肠炎以及结肠癌的诱导产生敏感。为了进一步探究IL-17D-CD93 信号对ILC3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者还构建了ILC3细胞特异性CD93基因敲除小鼠(RorccreCD93fl/fl)。与IL-17D缺陷的表型一致, RorccreCD93fl/fl小鼠中ILC3细胞分泌IL-22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且ILC3细胞上CD93的缺失加剧了小鼠结肠炎的疾病症状。这项研究从生化层面、细胞水平和生理功能三个方面揭示了CD93是IL-17D的受体;同时,对于理解IL-17D在免疫系统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是董晨院士团队长期、系统研究IL-17及其受体家族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对于理解这个细胞因子家族和粘膜免疫有重要意义,也提示了治疗炎症疾病的新靶点。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黄金伶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免疫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董晨院士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由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等多个项目提供支持。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21)00130-8 赞 (0) 相关推荐 Nature|溃疡性结肠炎中结肠CD8 T细胞单细胞图谱 good morning !小伙伴们,我们又见面啦!今天我们又要介绍一篇单细胞图谱文章,于2020年8月3日发表于nature medicine,题目为Single-cell atlas of col ... 调菌群治类风湿?16.6分自然综述详解“肠-关节”轴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758期日报. Nature Reviews:靶向"肠-关节"轴或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综述)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IF:16.625 ... 致敬加西亚【上】:Neoleukin-2/15 首先插个广告,KN-024更新了OS结果 对chemo arm的crossover因素校正后,K药组和Chemo组OS:30 vs 8.7 mo 下面正题,上周被一篇文章刷屏,而我除了感叹计算大牛DB ... Cancer Discovery综述|详解肿瘤浸润性NK细胞 大家好呀!今天我们介绍的是一篇重磅综述,该文章于 2020年12月4日发表于Cancer Discovery,题目为" Tumor-Infiltrating Natural Killer C ... 自然杀伤细胞:从基础研究到治疗策略 人生小哲理 干细胞者说 不贬不褒 如实陈述 方为科普之道 NK细胞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不显示肿瘤杀伤的特异性和MHC限制性.目前,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逐渐被挖掘出来. 撰文:小明月 来源:干细 ... PD-1抗体“超强搭档”:联合长效IL-2融合蛋白,小鼠肿瘤完全缓解 3月25日,Medicenna Therapeutics在基于细胞因子的癌症免疫疗法峰会(Cytokine-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ies Summit)上对正在开发的长效I ... 【2021-4期】This Week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第1篇文章研究了M2性巨噬细胞外泌体来源的miR-690对于改善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外泌体miRNA研究发表在cell metab上不容易,大家可以拿来学习借鉴一下:第2篇文章介绍了一种单细胞外 ... 所不知的CD分子:CD24、CD86、CD155、CD274 继上期给大家介绍了白介素IL-1/IL-4/IL-6/IL-33之后,本期接着带大家了解一下CD24.CD86.CD155.CD274的别名.细胞表达及主要功能,希望能为大家的课题实验提供一定的帮助. ... 董晨院士:生物计算与医学问题的广泛结合,是药物研发和科学进步的下一个重要生长点 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正在改变人类以往对于肿瘤的传统治疗手段,甚至为更多的晚期癌症病人带来生命的新希望.但生命现象过于复杂,单凭目前人类的认知仍然对众多的生命体内部运行机理存在疑惑.凭借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 ... 突破,中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 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首次实现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展现了多模式复用的量子通信加速效果,并实现了两个固态存储器的量子纠缠. 这为高速率.大尺度量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团队首次发现:胰岛素不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的降糖治疗 楚天都市报12月4日讯(记者李曼英 通讯员蔡敏 田娟)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汪道文教授团队通过回顾性研究首次发现了胰岛素治疗与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 ... UC头条:重磅研究!施一公团队首次发现:来自WIFI和手机的辐射确实会影响睡眠 点击加载图片 人类肉眼看不见的电磁辐射(EMR)在世界上无处不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环境中的EMR急剧增加.主要工作在2.4GHz和5GHz左右的双频Wi-Fi几乎在所有室内场所都有使用.4G手机.蓝 ... 董晨院士研究成果入围20年中免疫学20项标志性进展 为了庆贺杂志创办二十周年,<自然免疫学综述>(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杂志筛选了过去20年中免疫学20项标志性进展,包括肿瘤免疫.免疫代谢.神经免疫以及宿主-菌 ... 清华朱静院士团队《PNAS》:原子尺度揭示量子阶参数! 铋和稀土元素,已被确定为铁石榴石结构中的有效取代元素,允许在可见和近红外区域的磁光响应提高几个数量级.人们提出了各种机制来解释这种增强,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实验数据,这些想法的测试受到了阻碍,需要的信息不 ... 清华大学蔡峥教授团队破解宇宙重元素之谜 首次发现宇宙中存在较重的元素 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蔡峥及其团队通过观测首次发现宇宙中存在较重的元素,这些重元素来源于大质量星系的反馈作用.这一重要发现挑战了宇宙早期的重元素起源于小质量星系活动的假设,在观测宇宙学领域,对理解早期宇宙 ... Nat commun. |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贺福初院士团队发现ER相关的泛素连接酶HRD1通过靶向多种代谢酶来编程肝脏代谢 一.成果短讯: 2018年9月10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贺福初院士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 ER-associated ubiquitin li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团队首次开展城市亚硝胺类新型污染物的定量研究 北京讯 亚硝胺是一类强致癌性有机物,普遍存在于多种食品.药品.烟草.工业废水中.1989年,亚硝胺首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饮用水中被检出,被认为是水源水中的亚硝胺前体物与氯胺等消毒剂反应生成的,因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