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的珍异饰物

《姑苏晚报》2021年04月19日 B08版

  洛雪

  园林中除了山水、建筑和植物外,还有不少诸如对联、匾额、家具这一类的装饰物和摆设,为园林增色不少。除此以外,也许细心的游客还会注意到,有的园林里还有一些奇特、抑或罕见的饰物,虽然它们有的看起来很不起眼,容易被忽略,其实不然,它们中有的甚至很珍贵。

  在狮子林的揖峰指柏轩内,中间放置着一尊很大的铜鼓,据说这是西南壮、苗、傣等少数民族之物,在此作为装饰物件。此鼓呈坐式,落地而置,鼓面为铜质,为束腰式,两侧凸出部位有提配,恰似双耳。束腰间有工字形图案,并配以轻柔的飘带,精巧无比。铜鼓文化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用于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和宗教典礼,金鼓长鸣往往给少数民族带来无比的欢乐。也有人称之为诸葛鼓,据传是诸葛亮所创制,有的铜鼓巨大无比,行军途中,遇到不测情况,临时应急,将铜鼓翻转身,战鼓就成了烧饭的大铜锅。

  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内,有件稀珍之物——置于几案上的两段黑乎乎的高约两尺的圆柱形硅化木。看上去十分不起眼,甚至你游玩时,从其侧旁经过,会全然视若无睹。其稀珍之处在于它是由1.5亿年前的古代树木经长期石化而形成的,因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似石非石,似树非树,凝眸细看,可见一圈圈年轮及纵横的纤维,但质地却又坚硬如石。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完好的细胞结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收藏价值。

  同样一件不起眼的珍物在留园内,它被挂在冠云楼的北面墙壁上——装在镜框内的鱼化石。鱼化石呈长方形,薄片状,暗黄色,挂在墙上,甚至略显有碍观瞻。凝目近看,可见十七条小鱼镶嵌在石面浅层,鱼的轮廓很清晰,长约10厘米,宽近4厘米,鱼的头、鳍、脊柱和尾巴均清晰可辨。据专家论证,这些鱼属古鳕鱼类,十七条小鱼被永久珍藏在一层一层如书页般的页岩中。它的稀珍在于它令人难以置信的“年龄”,科学家推断,大约1.5至2亿年以前,也就是所谓的侏罗纪晚期,突然而至的火山爆发,翻天覆地,火山的焰灰落在湖泊中,将鱼、虾等一下子全部包裹掩埋其下,凝结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化石,其珍贵程度可以想知。

  在拙政园内,你可以看到八座圆明园的遗物——汉白玉石雕柱础。这是经过多年调查考证,北京圆明园管理处在其官方网站上首度公布的“圆明园流散文物清单”中所涉内容。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圆明园内残存的建筑、文物、古木、石材等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当时一位苏州籍陶姓京官得到9尊圆明园内置放花盆等用的汉白玉石雕柱础,后成为传家之宝。1951年11月拙政园整修,1952年向外界开放时展示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这批圆明园汉白玉石雕柱础。“文革”期间,石雕柱础遭到破坏,“文革”后,工人拉盆花时发现其中一件石雕柱础已经粉碎,于是将其余8尊妥善保管,才使得珍宝留存至今。这些保存在拙政园中的石雕柱础均雕刻精美、造型别致,上面刻有西洋蕃花图案,是乾隆时期融合西洋风格的典型之作。造型上有四方直上直下形、四方束腰形两种,其中四方束腰形的石雕柱础顶部呈不规则扇形层面,甚为罕见。现在,四座石雕柱础在拙政园内的园林博物馆里面,两座在玉兰堂内,还有两座在盆景园内,据说,为妥善保护,也将移至室内,免受风雨侵蚀。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中有副对联: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可以称为最为特殊的对联,特殊并非在于对联本身,而是它的成饰材质,它是用搪瓷浇铸而成的,这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可谓绝无仅有。古代并无搪瓷工艺,我想定是近代的东西了,不过,在古典园林中适当缀以现代的元素,这也不失为一种“意识进步”。

  七巧桌是一款奇特而珍贵的装饰性家具,我们可以在留园揖峰轩内看到。此桌的桌面长140厘米,宽70厘米,高82.5厘米,桌面用大理石装饰。七巧桌由两张小方桌组成,一张小方桌由两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另一小方桌则是五个不同形状(包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桌面组成。两张小方桌合在一起就是七巧桌。一边可以下围棋,另一边可下象棋,还可以像七巧板一样,随意拆开、组合放置,旧时中秋,可将桌子搬至院中,用来放置果饼拜月,很是有趣。

  吴江退思园的菰雨生凉轩紧贴水面而筑,外观优美。菰雨生凉是取自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被称为大清三杰,退思园园主任兰生与彭玉麟曾是同僚。菰雨生凉轩是夏日乘凉的好地方,室内各有一西式镜子和落地大钟,是任兰生次子任传薪从国外带回来的,当时西风东渐,拥有洋镜和洋钟是一种时尚。庶几,有人更是发挥想象力,镜之谐音即尽,钟之谐音为忠,连起来就是“尽忠”。这样的联想美好之至,虽然信者不多,但还是有其思想基础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