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做的这个心理实验表明,教给孩子这个技能,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本章是《用反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第12章。
如果你是关注我的老读者,应该看过我去年的时候写过的一篇文章,就是教孩子表扬老师的。当时我给孩子提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孩子每周都要表扬两个老师的,成功一次就奖励10元钱。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很简单,我就是想让孩子学会控制老师,而不是只能被动的受老师控制。
那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目的呢?归根结底还是跟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有关,因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为什么这样做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呢?看完下面美国心理学家做的这个心理实验,你就明白了。
心理实验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是美国学者一直关心的问题。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学习差的学生普遍对学习、对老师存在一定的消极状态,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那假如改变孩子的这种消极状态,孩子是不是就会对学习产生更高的积极性呢?
于是心理学家们就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差生组织到一起,然后教了一些应对老师的技巧,教他们如何去对付那些给自己制造“问题”的老师。
训练包括如何通过表扬影响老师,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说“老师您讲得太好了”、“老师,这里我有些听不懂”。总之,训练差生,让差生学会如何影响老师。
训练一个月后,让这些差生回到了学校,然后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这些差生与老师之间的积极积极接触的次数明显增加。在训练之前,一周中平均每个学生与老师有8次积极接触和18次消极接触。而在进行了一月的训练之后,积极接触上升到了32次,消极接触则为0。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对学习变得更加自信了。
那为什么教会孩子一些“对付”老师的技能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就增加了呢?
背后的心理机制
上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就人的动机提出一个著名的“自我决定”理论,就是指当人具备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时,人们就会产生内驱力。
对于那些差生来说,在学习中他们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承受,显然是不会有自主感的(真有自主感时,他们早就不学了)。当然也没有胜任感,考倒数还谈什么胜任?同样的,差生对学习也不会有归属感,因为老师批评、同学看不起,哪有什么胜任感可言。
但是当我们教给孩子一些应对老师的技巧后,他们对于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拥有了一定自主感。当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确实可以影响老师后,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胜任感。而且随着孩子成功经验的增多,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老师的认可、父母的表扬也就随之而来,于是归属感也就有了。于是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随之产生了。
其实你如果看过上一章的内容,你就会发现本章的内容其实跟上一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主动的去投入时间精力,只不过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有所不同。
这就跟你谈恋爱一样,当你主动投入时,说明你喜欢对方。你可以说是因为你喜欢,所以才投入,但事实是,只有当你投入得越多,你才会越喜欢,它们是互为因果的。
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因为行为会影响我们的认知的。这里我就不多介绍了,你可以结合上一章的知行合一来看。
那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哪些技能,又具体应该如何做,才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呢?
那父母具体应该如何做?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肯定式教养”,我特别开了一个学习专栏,专门教父母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按照我的方法,只要父母可以坚持3个月,大概率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