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对称,惊艳千年!

古语有云: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
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对称,一直都是中国人崇尚的美学,
从建筑到服饰,从形式到思想,
无一不展现着对称的美。
何为对称?
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
物体被分成两部分,
以中心为基准,
或左右、或上下、或对角,
在颜色、图形、形状等元素上,
呈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对称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几何概念,
在一规一矩中,
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性格。
01
对称,是庄重严谨
从紫禁城到四合院,
从亭台楼阁到轩榭廊坊,
中式建筑中从来不乏对称,
建筑师梁思成曾说过:
“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
乃主要中线之成立。
无论东方、西方,
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
对称,是庄重,是平衡,
而对称轴,
则是庄重的准则,是平衡的中线。
对称的建筑总需要一条中轴线,
最经典的当然是紫禁城。
故宫的建筑严格的按照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
摊开故宫的地图,
能够发现一个极其规准的方形,
三宫六院,皆对称分布,
雕梁画栋,华丽而精致。
关于故宫的对称,
除了一目了然的宫殿建筑,
还有细节处的镜像与遥相辉映。
综艺《上新了,故宫》中,
有一期“镜像传奇”的专题。
三位嘉宾拿着同一张故宫细节照,
却分别站在了两个花园。
这便是乾隆帝的巧思,
让宁寿宫和建福宫互相对应,
正如天上的星辰,或同源,或相似,
如此一来,故宫的对称性就更为巧妙。
乾隆皇帝设置“镜像”的初衷,
是为了让自己的“发祥之地”即建福宫,
与“归政之地”前后呼应。
古人对于对称的执着于严谨,
是令人惊叹的,
很难想象,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加持下,
是如何做到沿一条对称线,
达到左右相似,东西对应,前后同源的。
无论是宫殿还是楼阁,
古塔亦或祭坛,
总是标准的对称建筑,
展示着属于中国人的严谨礼制,
也蕴含着中国人的庄严与周正。
02
对称,是清晰明镜
正如故宫的“镜像传奇”,
关于对称,最简单的方式,
便是拿起一面镜子,
以镜框为中线,
以镜面为对称。
《旧唐书》中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人是不能完全看清自己的,
更多时候,需要参照其他事物,
或旁人提醒,才能理性对待人生。
而明镜,则是最好参照。
它把真实的你映照出来,
一举一动皆示于镜中,
不能欺骗,亦无法伪装。
唯有面对如此真实的自我,
才能找回理性,
认识真实的自己,
将自身缺点了然于胸,
或修正,或改变。
也发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
或发扬,或完善。
若没有这样一面镜子映出自己,
那么在茫茫人海中,
总有人是你的镜子。
从他的所做所为中,
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然后从这样的对称中,
清醒的明晰得失,
理性的分辨是非。
03
对称,是中庸之道
关于中庸,
如今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人们常常认为中庸是指没有原则,
是墙头草,是见风倒,是和稀泥。
而实际上,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
是无过不及,是恰到好处。
对称便是如此,可以说,
中庸是对称的最高形容。
在建筑中,
对称需要完全一致,
从房檐到门窗,从台阶到门兽。
如此这般,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
不因一角的缺失而略显尴尬,
也不因多一处而感觉突兀。
在器物的制造中,
对称需要左右相合,
无论何时出土的文物,
总是左右平衡的,
细致到花色和纹样,
几乎达到完全复制的效果,
才能称之为上品。
在诗词的创作中,
依旧讲求对称,
平仄相合,前后相应,
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
均以双数为尾,
上下诗句相互承接,
前后词语彼此映照。
做人亦是如此,
在汉字中,“人”字便是一个对称图形,
一撇一捺之间,有中国人的脊梁。
不激进,也不退缩,
不过分,更不缺失。
围棋大师吴清源曾对他的围棋理念进行总结,
成书名为《中的精神》,
其中有他对“六合之棋”的看法:
“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
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
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
――这就是六合之棋。”
中庸,是顾全大局,
是纵观全盘,
细节固然可以深入探究。
而对称想要展示出的,
则是一种整体之美。
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
器物亦或诗句,
均是如此。
对称二字虽然简单,
却是属于中国人的规矩,
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美学,
人们无需深入研究,
更不需细致教学,
无论是才子佳人,亦或乡野村夫,
皆知对称为美。
在宫殿建筑上,
对称是华丽精致的严谨庄重;
对于人的性格来说,
对称是映照真实的明镜,
也是客观公正的理性清醒;
而若放眼中华五千年,
对称则是中庸之道的最好体现,
是顾全大局的胸怀,
亦是不偏不倚的平衡与稳重。
对称之美,
美在外形,美在规整,
更美在中庸与平衡。
是中式美学传承的典雅与精致,
也是中华千年流传的品德与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