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荣: 怀念李贤甫校长 2024-07-29 17:49:45 怀念李贤甫校长安徽怀宁 刘道荣 正值清明祭扫之际,奉上拙文,当作一束小花,插在已故“黄中人”坟头,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哀思!一一题记 影照经年已发黄, 心潮翻卷旧时浪。 无常何必忤人意, 摆弄世间生死场。 照片中端坐正中、衣着简朴、神情严肃的是李贤甫校长。他身材高大,面容凝重,少露笑容,两道浓眉,看人一眼,不怒自威。别看他那种“恶”像,其实,按上至耄耋、下至幼童的黄龙人的话说:老李是个大好人。 他长我17岁,是我的领导,又是长兄,更多的是故友。 一、知遇 由于文革的影响,师范院校多年没有招生,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口渐进高峰,中、小学师资奇缺,因此,我们这一批师范毕业生在分配时,成了各校争夺的物以稀为贵的"饽饽"。我本来被分在高河中学,但李校长几次到教育局找领导,指名要我到黄中。(谁知这一“要”,让我在黄中一待就是31年) 我和李校长是同村(当时叫大队),相隔不足5华里。七十年代初,我当民师时,他的长女和长子都是我的学生。他对我应该是知根知底,应该知道我的能力一般、水平不高,然而他为什么争取我到黄中呢?后来听他说,这除了争一个师资名额外,主要是看我为人朴实,工作勤奋负责这一点。 我们家离黄龙约七十华里,那时交通极为不便,周六日往返学校常常搭不上车,只得步行。这长途步行,慢慢地我们也就成为无话不谈、无话不说,渐至忘年密友。他曾多次对我说:“你是解放牌,政治上苗红根正,工作态度上据我观察和家乡人对你的口碑反映都不错,但作为上山下乡的一代人,知识上根底不深,要想胜任一名教师,还需要好好学习;好在你年轻,要趁现在年轻时好好虚心学习,边教边学。”他还说:“我校教语文的老师中各有所长,吴一平、汪永明老师有功底,潘洪源老师聪明能干、点子多,甘老师吃苦好学,你要学习他们的长处……” 他的话语充满着期待,没有半点训诫的口气,至诚至恳,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时隔四十余年,今天回忆起来,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二、清贫 到黄中不久的一个傍晚,我和何希玉老师出校门散歩,何老师忽然神秘兮兮地对我说:“今天李校长到我房间坐了一会儿,好像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又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我琢磨了半天,估计是想找我借钱……哎!他怎么不说出来呢?” 经他一说,我也突然想起前些天李校长和我的一次言谈中,透露出生产队不给他家称口粮的事。我说:“你猜对了,大概是想借钱交队上的欠款,终难启齿。”...... 李校长有5个孩子,加上妻子和老父,全家共7口人,然而只有妻子一人上工。他那时工资39.5元,尽管省吃俭用,每年都很难交清队上的欠款。一到称口粮时,队上人七嘴八舌,有几次他妻子只好提着空箩筐,心有不甘,一路眼泪汪汪地哭回家…… 李校长在校生活,同样过得十分俭省、清苦。那时全校的教职工都在食堂吃饭,口粮定量,每人每月27斤(还要节约1斤支援灾区)由国家供应。食堂有一窗口通向小餐厅,职工在窗口打饭后都围坐在方桌上边吃边聊,虽菜不可口、饭不充饥,但也其乐融融。食堂的菜一般有两三种供你选择,价格最低的一种是5分钱一份的没有油水、焖得又烂又黄的“青菜”。经济困难的一般只吃这一种。李校长是儿女荒,而我也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家境贫寒的寒酸者,都当属这5分钱一份的行列。 一段时间,我忽然发现李校长很少在一起吃饭,每次打饭后端着碗去自己的房间。为什么? 一次,我们在一起闲聊,我提及此事。李校长笑了笑说:“在一起吃饭固然热闹,但各人把自己的一份菜摆在桌上.......” 我顿时明白了:老是这样下去,有点自惭形秽,知人者能理解,不知者背后还不知怎么说你。不过我当时没有这种难为情,因为我年龄最轻,刚参加工作不久,吃差一点理所当然!他毕竟是校长,位置不同,心态不一样! 三、囧途 1976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然而震级更大的还是一场政治大地震。这场大“地震”颠覆了整个社会,尤其对教育界的影响是天翻地覆。 第二年,“恢复中、高考”的消息一公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沿袭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科举”,农村学生要想跳农门,只有通过这“科举”才能实现,因此都不要命地学习;家长们也不要命的期盼着自己的孩子通过这一“科举”出人头地;教师们为了升学率都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拼命地教。教师们个个都像发了疯、人人都像着了魔,为了夺取中、高考的丰收,什么“废寝忘食”、什么“殚精竭虑”、什么“夜以继日”都不足以形容。每天夜晚批试卷、改作业、备课、刻钢板印资料,不到“子时”不得上床。冬天深夜,两脚冻得发麻,上床一时半会不得转暖。夜深了,肚子饿得呱呱叫,我曾不止一次地昧着良心,把几个学生存放在我房间的咸菜偷吃几口,再喝几口水才得已安睡。 学生自习课,教师们抢着上堂辅导,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分文补助。什么“砸碎知识分子身上的枷锁”,什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口号喊得振奋人心,却只听雷声,不见下雨。直到八十年代末,我们的工资还在百元以内徘徊,而此时的李校长已工作三十余年! 俗话说: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可那时我们学校的毕业班放假的时间是腊月二十五,正月初四开学上课。 大概是师资不足的原因,那几年我老是被“幸运”的安排为初三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还得提前一天到校。 79年春节,下了一场大雪,大年初三那天,天公作美,天气放晴,但气温很低。我一早就吃了饭,应约来到李校长家,同他一路同行。 考虑到离黄墩路远,路不好走,我们来到离家路近一点的公岭搭车。在公岭,我们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车影,只得又从公岭走到黄墩。三十来华里的小路,多半是农田,田沟里的积雪与田埂平齐,分不清哪是沟哪是埂,往往一脚踹在沟里,拔起腿来,靴筒里灌满了雪。 好不容易来到黄墩,已是午后时分,满以为能搭上车,可是又等了几个小时同样不见车影。这几个小时好不受罪,找地方想坐会儿,可两脚冻得生疼,只得站起来来回走动。眼看太阳西挂山顶,搭车无望,怎么办?回走是二十多里难走的小路,前走是三十多里的公路。我们选择了前走,但口渴、肚饿、寒冷一齐袭来。那时的黄墩只有一家供销社,因过年还未开门营业,既买不到吃的也买不到喝的。 我们沿着公路匆匆而行,夕阳的余晖中,远近的村庄炊烟袅袅,炮竹声声,一派新年的气氛。此时不知李校长是怎样的心情,而我的心头却有一股莫名的失落。心存怨艾,但没敢明说,因为李校长身为校长,且四十好几的人,能这样吃苦,我还敢有半点怨言? 幸而老天相助,天上还真的掉下来了“馅饼”。当我们刚过清河的时候,星夜中看到一个拎着小竹箩的人,匆匆的跟在我们身后同行。李校长回头一看,那人一眼就认出了李校长,惊讶地说:“是李校长啊!你们哪里来?”当我们说明情况以后,他感叹不已,说:“你们累了一天,饿了一天!我这箩里是糖粑,赶紧吃!” 原来他是黄龙医院附近朱屋的一位学生家长,今天是在清河亲戚家拜年,吃过晚饭后正赶着回家,箩里的用炸米和米糖捏成的糖粑是亲戚给的“回箩”。 饥肠辘辘的我们也顾不得“体面”,放下“斯文”,边走边吃,把他半箩糖粑吃了个精光。 到了学校已近晚上十点,潘洪源老师一家在学校过年,李校长把他夫妇从床上喊起来,用一个小煤油炉为我们各烧了一瓶开水。 当我在房间脱靴洗脚时,发现我的脚后跟被胶靴磨起了血泡。我计算了一下,今天走了近八十华里;从家里七点出发,晚上十点到校,走路带候车,辗转了十五个小时。 第二天是正月初四,我们都投入到开学工作中,开始了1979年的紧张、枯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 四、“运”转 进入八十年代,伴随着时代的钟声,李校长终于时来运转。 他的夫人因是六十年代初下放的,国家落实政策,被转为正式教师,在农村苦度了二十年终于见到了光明,五个孩子也随之转为 非农户口。这使李校长顿时由“半边连”一下子成为双职工,这使他的人生之旅起了“质”的变化。全家也随即搬到黄龙在一起居住。 后来他的夫人提前退休,由大女儿顶了职,二女儿招工,两个女儿都成了事业单位的职工。长子学习成绩优异,初三毕业考取了中专。(当时初中考中专,需要顶尖成绩,其次才是重高。)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使李校长早早地解决了一个后顾之忧!次子成绩也是优异,应届高考被“北大”录取。小女成绩也优秀,录取于上海交大。他的夫人拿着工资闲居在家,悉心地照料着李校长的生活起居。可以说,李校长的人生之舟从此驶入风平浪静的幸福的港湾!...... 李校长一家终于离开了农村,而原来与李校长在往返学校的路上同来同去的我,顿时如落群孤雁,依然“在校忙教学,回家汗流责任田”,继续在“家”与“学校”之间这个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苦苦地奔波着,乃至几十年...... 五、哀思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2015年深秋,我接到一个电话,那头传来好熟悉的声音:“你是刘道荣老师吗?”我惊喜万分:“是李校长啊!”他问我:“你怎么知道是我?”我说:“听声音啊!”他对我还记得他的声音似乎很激动,感叹连连。 他说为了找到我的电话号码,几经周折。我邀他重游北京,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跑长途毕竟不行了!”我们谈了约半个小时,最后他反复强调:你下次回家,我如果在高河,一定要在一起吃顿饭!” 时隔不到半年,2016年春,祥老先生在苏州打来电话告诉我:李校长“走”了...... 我虽然知道:人到高龄,风中之烛,说走就走的自然规律,但是一听到这个消息,还是不免心头一酸! 难道几个月前的电话竟成为诀别? 难道相约高河聚会,竟成了未能如愿的遗憾? 呜呼!人生无常,人生如梦! 李校长在黄中工作了二十四年 ,他的水平或许不算太高,能力或许不算太强,但在恢复高考后的那几年,黄中曾一度鼎盛,在全市乃至全省颇有名气。这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外,全体教职工的付出是功不可没的!而作为一校之首的李校长,身正垂范、待人以诚、以德服人是大家对其一致评价。所以,大家能够协力同心、奋勇拼搏,使黄中得以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从这个角度讲,黄中当年的辉煌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李校长去世时,身居江南的祥老先生闻讯后,痛吟悼诗一首。在此,我冒昧地借用大作,以表达对李校长的哀思! 悼李贤甫校长 贤甫校长西归去, 噩耗惊闻泪湿衫。 十年相交淡如水, 一身清影鉴贤廉。 律己于严多垂范, 待人以诚少浮言。 闻拟高河集旧友, 岂料此去化梦间! 附注: 1、 '’半边连'’——是当年流行的一种说法,指家属在农村的单职工。在当初责任田到户和疯狂地抓升学率的背景下,这些人一面忙于教学,一面还要打理责任田,两头奔波,过着清苦、拮据、劳累的生活。当时在我校有自编歌谣一首。曰: 半边连,真可怜! 教学、生产挑一肩。 衣被自己洗,针线自己连。 白天忙教学,夜抱孤枕眠。 劣菜饭,肚里咽; 囊中羞涩矮人前。 灯下深夜批作业, 早起五更星满天。 一门心思育桃李, 半边心忧旱禾田。 学校工作无昼夜, 假期汗滴禾土间。 身体康健还犹可, 生病无人近床前。 周一迟返校指责, 周末晚回家埋怨。 风箱两头都进气, 梭穿两端苦难言! 2、“我也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寒酸者”一一当年家父早逝,孤儿寡母,相依度日。祖遗破屋一间,不足二十平米;土砖架梁,年久失修;最怕下雨,屋漏墙危;家徒四壁,空无一物;土砖当凳,垒砖为床;草蓆当褥,夏无蚊帐。老母多病,戚戚惶惶。 3、拙文缘起范传宝老师上传老照片,勾起思绪,即兴而写。时间匆匆,草草成篇,肯定错谬百出。枉占群聊篇幅和阅看时间,深表歉意!并恳请师友批评指正! (2017年1月19日夜记于北京,2021年4月2日略改)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道荣,男,安徽省怀宁县中学高级教师。杏坛生涯四十年,培桃育李逾三千。已于十年前退休,现随儿女暂住北京。闲暇时,寒斋习文、砚田弄墨以自娱。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赞 (0) 相关推荐 《付出与收获——一名体育教师的写作和发表之路》听后感 听完黄老师的报告后,笔者颇有感触,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单从报告题目就引起了我的共鸣,<付出与收获>.任何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是付出过辛勤汗水的,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我们很多老师曾经都可 ... 【新诗】鸦语|刘道荣 鸦 语 填石子喝上瓶里的水 你们夸我机灵 口中肉被狐狸算计 你们笑我愚蠢 鸦 语 文/刘道荣 一 填石子喝上瓶里的水 你们夸我机灵 口中肉被狐狸算计 你们笑我愚蠢 亡者的坟前 渲染我的身影 恐怖的 ...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优秀的孩子,从小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什么样的孩子能成大器?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曾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他通过几十年来对学生们的观察发现:优秀的孩子,从小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1.让孩子多读书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从研究中得出:阅读是孩 ... 党克荣 | 怀念我的女婿刘艺学 怀念我的女婿刘艺学 文/党克荣 清明节快到了,外孙女.外孙说要回来给他爸爸上坟,把我思绪一下提到对女婿的思念. 女婿患病去世快五年了,每每想起,女婿的音容笑貌,还深深留在我的脑脑中.看到孤儿寡母,特别 ... 【原创诗词】刘柏荣 | 林隐穷幽疑上道 仙乡不见有纯阳(诗词十五首) 品 READ 读 七律[父亲节怀感] 每到怀亲忆想时,眼浮慈厚现风仪. 千般抚爱难遗忘,万种情真永记思. 育我成人教我理,给家和暖做家师. 父恩极挚投魂报,恨悔迟为尽孝儿. 七律[天中品粽读辞忆诗灵] ... 上将潘凤,勇将王冲,悍将刘三刀,邢道荣谁厉害一点? 戏说三国 写在前面 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神话,历史,人心皆在书中.读书在明理,在晓人情.历史,文学文化皆在这里熠熠生辉. --羚羊哥 武大老校长刘道玉入住楚园养老社区 7月25日,泰康楚园长寿社区迎来尊贵客人--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及夫人入住.早上9点,人寿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李勇.泰康健投华中业务发展中心总经理杜鹃.楚园养老社区总经理杨洁.楚园养老社区营销总监姚欣和楚 ... 刘少雄在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88米寿生日献寿礼感言 敬爱的刘校长好!海内外各地今天赶来的校友们好! 每年的今天,不管是来到现场还是因为客观原因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校友,我们都会集中以不同的方式汇集在线上线下一起庆祝我们老校长的生日,今年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 10年前,清华大学100岁,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送上“反思” 缪老师妙笔生花 2021-04-24 22:47·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10年前,清华大学100岁,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送上"反思":10年后,清华大学110岁, ... 武大前任校长刘道玉:优秀的孩子,从小离不开这4点教育 还记得疫情期间号召全国一起学习的那位老校长吗?他曾是武汉大学的前任校长刘道玉先生.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应当痛定思痛,应该借由疫情来一场全国性的启蒙教育. 刘道玉老先生今年已经有87岁的高龄了,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