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佛耳草汤(陈孝伯方)
【组成】 连钱草(佛耳草)15~30g,鱼腥草15~30g,炙地龙12g,炙百部12g,车前草15g,川陈皮9g,炙甘草9g。
【用法】 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镇咳平喘,清热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加减】 若寒甚者,加麻黄9g、紫苏9g以解散风寒;热甚者加葎草15~30g、半边莲15~30g清热解毒;湿甚者加苍术9g、川厚朴9g燥湿健脾;阴虚者加沙参15g、麦冬15g养阴清肺。
【验案】 朱某,男,50岁。咳喘伴高血压病史15年,四季发病,长期病假,于1983年11月初诊。咳嗽较剧,气急痰多,每日量在300ml左右,血压23/14 kPa;两肺听诊有干湿啰音中等;胸透:两侧肺纹理增深,透亮度增强。中医诊断:咳嗽、肺胀。西医诊断: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继发感染。辨证属肺气素虚,痰热恋肺,肺气失宣之候。治宜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方用佛耳草汤1个疗程(10天),咳痰喘等症明显减轻,又连续服2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两肺干湿啰音消失,血压亦降至正常。病员反映体力增强,并恢复了工作。
【方源】 《名医名方录》
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方(张海峰方)
【组成】 党参10~20g,焦白术6~12g,茯苓10~20g,炙甘草3~6g,法半夏6~12g,化橘红6~12g,炙百部10~20g,炙款冬花10~20g。
【功效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
【加减】 有背部恶寒者再加细辛3~6g;喘较重者加炙麻黄5~10g,如虚人不耐麻黄,防其汗出伤阳,则改用连钱草(又名佛耳草)15~30g;痰量特多,痰诞不断者,加猪牙皂1~3g,胆南星3~10g;体虚甚者加重党参或用红参。张老治此病,属实证者常投小青龙汤,凡虚证则用上法,或先服小青龙汤,咳喘稍平后,以上方“补土生金”,为善后之法。
【体会】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矛盾,应在脾而不在肺,因为脾气充足则能益气生肺,使肺气亦能充足,再则脾气充足则能化湿而痰不生,肺不贮痰则咳喘自平。常用补土生金之法为主,佐以祛痰、止咳、平喘药物,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方源】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组成】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
【功效主治】 降气祛痰,泻肺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方解】 曹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机制为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不足。气滞、痰凝、血瘀、水停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产物。四子养亲汤降气祛痰、泻肺平喘。气行痰化则邪去病除,故应用四子养亲汤治疗慢支正合病机。
【加减】 咳嗽痰甚,胸脘作闷,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者合用二陈汤及苍术、厚朴、薏苡仁、杏仁之类;痰多清稀者遵小青龙之意,合用桂枝、细辛、五味子、白芍、干姜等;有化热之象者加用黄芩、鱼腥草、贝母、桑白皮等肃肺化痰;二便不畅者加用瓜蒌子、冬瓜仁既宣肺又润肠通便;慢性支气管炎日久不愈或至后期发展为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时,气不煦则血不濡,加用茯苓、黄芪、川芎、丹参、桃仁、莪术等;血瘀证明显时,合用水蛭、地龙,均获满意疗效。且在治疗过程中,每方均加沙参、百合、鲜竹沥,曹师认为此三味药有益气生津之功,用此既可扶正,又可稀释痰液,使痰易排出。病情平稳后,重用健脾益肺补肾之剂,又不忘化痰、行气、活血,既治本又治标。而且临床选药每每结合现代中药研究,这也符合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方向。【验案】 患者,女,60岁。2003年12月27日就诊。咳嗽反复发作3年余,本次发作3个月,伴咯痰,痰色白呈泡沫状,纳呆,乏力,便可,无发热畏寒。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湿啰音,叩诊音清,心界不大,腹部(-),X线拍片示:慢支合并肺部感染。心电图(-)。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滑。处方:紫苏子15g,莱菔子10g,葶苈子15g,瓜蒌15g,薤白20g,陈皮10g,茯苓20g,半夏10g,紫菀10g,桔梗10g,杏仁10g,沙参10g,甘草6g,鲜竹沥10ml。5剂,水煎服。配合静滴鱼腥草注射液50ml,5天后,咳停,咯痰减,继服原方6剂,痰消,自诉乏力,原方加黄芪20g、党参15g。服7剂,诸症消失,胸片示(-)。【体会】 此方由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葶苈子组成。三子养亲汤出自《韩氏医通》,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痰湿壅滞证,见咳嗽上气,痰多胸痞等症状。曹师通过数十年临床实践总结,三子养亲汤对慢支等见上述表现者疗效颇佳;但慢性支气管炎若失治误治,会致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在晚期往往合并心力衰竭而见痰瘀互阻,水饮内停之象,故曹师特别重视慢支的治疗。经实践总结及现代药理研究,葶苈子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对于痰饮内停于肺者效捷,且葶苈子有强心甙样作用,能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和改善组织、器官氧供情况。故曹师常用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为基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且把本方命名为四子养亲汤。【方源】 滕政杰.曹玉山用四子养亲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中医研究,2004,17(4):46【组成】 紫苏子10g,葶苈子(包煎)10g,车前子(包煎)10g,光杏仁(打)10g,莱菔子(炒打)10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生白术10g,生甘草10g。【功效主治】 健脾化痰,温肾纳气,止咳平喘。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咳痰艰辛,痰白或黄浊,胸闷气短,纳食欠香,大便黏滞不爽或干结,小溲黄热,脉濡滑,舌苔薄黄腻。【方解】 咳喘之证,病位在肺,肺主气,司呼吸,为贮痰之器,病变涉及脾、肾、大肠。脾为生痰之源,肾主纳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其治,紫苏子、葶苈子、杏子降气泻肺,止咳平喘;莱菔子、白术、甘草健脾消痰以调脾运;补骨脂、五味子温补肾元、敛肺纳气;车前子化痰利尿,使痰浊饮邪从膀胱渗泄;紫苏子、莱菔子、杏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腑气通则肺气亦降矣。【加减】 外感风寒,加蜜炙麻黄10g、防风10g以解表宣肺;感受风热,咽红燥痛,加金银花10g、黄芩10g、板蓝根20g以清热解毒利咽;咳甚痰多视痰色而定,痰清稀如涎沫加细辛3g、干姜2g以温化痰饮,痰白黏而易咯加法半夏10g、云茯苓10g、橘红10g以健脾化痰,痰黄稠艰咯加黄芩10g、百部10g、海浮石10g以清肺消痰;胸闷或胸痛加白芥子10g、枳壳10g、瓜蒌皮10g、丹参10g以化痰瘀、宽胸止痛;久咳肺虚、动则汗出,息短,面色苍黄加黄芪15g、防风10g、党参10g以益气固表;肺阴不足,咽干舌红,大便燥结加玄参15g、麦冬10g、生地黄10g以滋阴润燥、润肠通腑;肾虚腰酸、咳喘息促,神疲乏力,脉细苔薄加熟地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0g、胡桃肉10g以补肾纳气。【体会】 本方为咳喘而设,无论外感咳喘或引动伏饮咳喘,今之急性支气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均可加减应用而获效。其辨证要点为咳喘痰稠,或黄或白而艰咯,胸闷息促,纳少,大便干结,脉来濡滑,舌苔黄或腻。各类肺部肿瘤所致之咳喘证,不宜使用本方。本方虽有健脾化痰、温肾纳气之功,可提高免疫功能,但本方毕竟以止咳平喘为主,而无抑癌解毒之力及强有力的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故临诊时须详查,以排除肺癌之咳喘,以免延误病机。然肺癌手术后或放疗、化疗后,有咳嗽、息短、痰血之症,可在本方的基础上与扶正抑癌汤相伍,随辨证加减应用,以增强扶正抑癌之力,并治咳喘以治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