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武则天的宠臣李义府违反国法上演“英雄救美”,御史为何敢于出面弹劾?

英雄救美
656年,唐高宗、武则天夫妇的宠臣李义府看上了美艳女子淳于氏,但她因犯案被囚在大理寺狱中。李义府果断“英雄救美”,勒令大理寺丞毕正义判决淳于氏无罪释放,并准备把她接到家中当小妾,充实自己的生活。
唐高宗与武则天
然而,大理寺卿段宝玄也知道了此事,不禁心生怀疑:淳于氏明明有罪被关押,为何却被毕正义判处无罪释放了?这明显是罔顾国法啊!
于是,段宝玄将自己的疑虑报给了唐高宗。唐高宗接报后也很重视,派出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等官员展开调查。
查案风云
刘仁轨日后在白江口率领唐军以少胜多,大破倭国(日本)舰队,打出了大唐的威风,不过此时的他还是一名文官。
刘仁轨学识渊博,为官刚直,早年曾经在担任陈仓县尉时杖毙骄横不法的折冲都尉,惹怒了时任皇帝唐太宗。不过唐太宗有容人之量,认为他刚毅不屈,反而提拔重用了他。
到了唐高宗时代,刘仁轨成了京官,在门下省担任负责审核皇帝诏书、敕令以及官员奏章的给事中。面对“美貌女囚犯无罪释放案”,他继续发挥自身“刚正”的特色,逮捕毕正义严加审问,调查的矛头逐渐指向了背后主谋李义府。
李义府
李义府也知道刘仁轨是块不好啃的“硬骨头”,害怕调查组从毕正义身上顺藤摸瓜找出真相。于是,他先下手为强,设法迫使毕正义在狱中上吊自尽。
关键人物毕正义被灭口,刘仁轨等人失去了人证和线索,调查陷入了僵局。得到毕正义“畏罪自尽”的报告后,本就宠信李义府的唐高宗见“罪魁祸首”已经“伏法”,便决定不再深究此事。
朝中百官本就惧怕权势熏天的李义府,见皇帝都这样姑息放纵他,更不敢出头揭露他的罪行,一桩为了私欲败坏国法的案子便以“替死鬼”毕正义的自尽而步入尾声。
但是,李义府能过得了唐高宗那一关,却蒙混不过忠诚和正义之人的眼睛,更避免不了那些不畏惧权势、勇于舍生取义之人的挑战。
忠义之家
侍御史王义方就是一位忠于职守、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纪检监察官员,要挺身而出弹劾李义府。当然,他并不是不懂祸福、不顾家人安危的愣头青,而是提前与母亲谈了心。
他问母亲:“我身为御史,见到奸臣不检举就是不忠;检举了会身陷危险,使双亲为自己担惊受怕,就是不孝。忠孝难两全,我自己做不了决定,该怎么办才好?”
王义方的母亲深明大义,说道:“从前,王陵的母亲宁可自我牺牲也要成就儿子的功名,你如果能为君王尽忠,我死而无憾!”
霸王项羽
王陵是西汉开国功臣,但曾经很看不上汉高祖刘邦,反倒与刘邦痛恨的雍齿关系很好。项羽为了招揽王陵,把他的母亲“请”到自己营中照顾,但这位母亲一直看好刘邦,希望儿子能够投奔汉朝,成就一番功业。
见王陵拥兵自重,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样子,他的母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伏剑自尽,用自己的生命敦促儿子归附汉朝。
项羽闻讯,狂怒之下烹了王陵的母亲,也使悲痛的王陵从此绝了投靠项羽的念想,一心一意地站在刘邦一边。最终,他成为西汉开国功臣,得以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母亲引用王陵事迹的一席话坚定了王义方的决心。他立刻上奏皇帝:“李义府在天子脚下,胆敢擅杀六品官大理寺丞。即便毕正义确实是自杀,那也是因为惧怕李义府的威势,杀身来灭口。这样下去,生杀的威权就不由陛下执掌了,此事不可放任其滋长,请您再加审查!”
唐高宗让两人在朝堂上当众对质,王义方怒斥李义府,让他退下,李义府则时不时瞅瞅唐高宗,硬着头皮不动。结果,王义方连吼了三次,唐高宗对李义府的“小眼神”毫无回应,一言不发,李义府只得无奈告退。
见李义府跑路了,王义方才展开自己的弹劾奏章大声诵读。谁知,此时的唐高宗虽没有留下李义府,但仍然袒护这位宠臣,非但没派人调查李义府,反而认为王义方出言不逊、诋毁侮辱重臣,把他贬到莱州当司户参军,此后再未重用。
报复反转
唐高宗为何会如此包庇李义府呢?原来,李义府曾受到唐太宗赏识,被派去服侍身为皇子的唐高宗,堪称皇帝的“体己人”。在助武则天成为皇后、打压权贵老臣等关键工作中,李义府更是立下大功,被帝后两人视为心腹。
李义府是帝后两人的心腹
李义府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要倒霉了。作为成语“笑里藏刀”的贡献者,李义府表面和颜悦色,内心却极为阴险毒辣。别人对他稍有得罪,便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在此案中,秉公办事的刘仁轨得罪了李义府,自然遭到了连番的报复。李义府先是把他贬到青州当刺史,又强行逼迫他出海运粮。结果,刘仁轨的船队遇到暴风雨损失惨重,虽然侥幸逃脱死罪,但仍被免职,白衣从军。
此后李义府又想派人在军中谋害刘仁轨,但没有得逞。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一系列陷害非但没有让刘仁轨身败名裂,反而给了此人焕发人生第二春的机会,成了一代名将。
尾声
总之,李义府躲过一劫之后,不但得到了想要的美人,还打击报复了一批反对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事件还催生了“杀人灭口”这条成语。
然而,唐高宗对李义府的包庇既是恩宠,也是让他得意忘形、专权跋扈的推手。当李义府的权势达到巅峰,在皇帝面前也气焰高涨的时候,他的末日也将到来……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