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维新学术思想。

宗维新先生对脾胃病、虚劳、亡血、眩晕、失眠、天行时疫,小儿惊风、慢脾风、痘疹、咳喘,妇科经血不调、带下、不孕、胎产诸疾等皆有研究。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四十余岁不孕症患者,多年求医,经大医院知名教授检查,诊为双侧输卵管不通,经中西医治疗未获效。后宗维新治疗该患者半年,患者妊娠并足月顺产一男婴。60年代宗维新先生曾诊治一农村老年妇女,其发热经月,汗虽出而热不退,患者多方求医,均以发汗退热剂治疗,屡治无效。宗维新先生经耐心、仔细地观察、询问,确诊病人为营卫失和之太阳中风证,他遂力拒旁人劝告,在炎热的暑期治疗“热病”,用辛温的桂枝汤原方2剂,治愈病人。

宗维新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他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内伤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脾肾阴阳损伤,同时伴有心肝受损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该病临床证型多为

肾阴虚损、肝阳上亢、脾肾阳虚等,治疗用药除了以气血两虚者用补气养血之剂外,要注意“再障”病势缠绵,绝非朝夕之功,需根据不同辨证加减用药。

如在治疗过程中见有肾阴虚、肝阳亢者,经填阴潜阳后,逐渐出现大便溏泄、腹中阴凉等症时,说明病证由肾阴虚损转入脾肾阳虚阶段。

宗维新将“再障”分为:

肾阴亏耗、阴不敛阳型,表现为出血较为明显,兼有头晕耳鸣、心烦不寐,午后身热,两颧潮红,头颈部动脉跳动,脉象多见沉弦或细数躁动,治以滋阴潜阳为主,方用左归饮、犀角地黄汤加减;

阴血亏损、肝肾阴虚型,表现为潮热盗汗,虚烦不寐,齿龈渗血,食少运迟,腹胀便溏,腰脊酸痛,遗精滑精,舌嫩无苔,脉见沉滑细或细数,方用归芍地黄汤、归脾汤或参苓白术散加肉桂、鹿角胶等;

脾肾阳虚型,表现为心悸气短,肢冷畏寒,便溏自汗,腰酸阴凉,舌苔薄白,脉见沉细或细缓,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方选人参养荣汤、人参鹿茸丸、右归丸等。

宗维新先生认为在“再障”病中见到发热、烦躁、衄血、出血现象,若盲目使用苦寒泻火或益气摄血都会引起变证丛生,此时急宜滋阴潜阳,凉血止血,绝不可因气血俱衰,而投大剂补气助阳药物,治疗法则需从阴引阳逐渐转入培补脾肾之阳。

宜先以汤剂滋阴潜阳,凉血止血,再用人参鹿茸丸培补肾阳,因丸药力缓量少,不致补阳而伤阴,这样就达到阴阳相对平衡、阳生阴长的目的。正如《血证论》所说“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宗修英、梁贻俊、孙伯扬等作为宗维新的主要弟子均继承并发扬了他的学术思想。

宗修英先生长期侍诊父亲宗维新左右,宗维新先生的学术思想和高尚医德对宗修英先生影响深刻。1956年宗修英先生进入今北京中医医院工作,拜在名老中医赵树屏、张菊人门下,随两位老师临证学习多年,在学习中医经典、中医学史等方面得到诸多教诲,受益颇深。

宗维新(1900—1975),字锡文,山东省历城县宗王庄人,幼读私塾。他18岁随父亲宗世明学医。1924年迁居北京城内烂缦胡同。1925年挂牌“世传宗维新医寓”,开业行医。因宗维新用方简练,同业送其雅号“宗八味”。他对邻里就医者和孤寡贫困者,概不收费,甚或助以药资。宗维新以高尚的医德、深厚的医学功底和精湛的医术很快享誉京城中医界。1928年受邀加入北平国医公会。1946年被北平市(今北京市)中医界推选为北平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8年,他断然拒绝参加国民党组织,并辞去理事长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宗维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医事业中,1955年7月进入北京市市立第一医院工作,1956年参加筹建北京中医医院,建院后任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并任北京市中医学校教务长、副校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1950年起,宗维新多次当选宣武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1959年担任中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学会理事长。1960年任北京市红十字会常委。1961年任北京市政协常委。1962年起,任市政协常务委员、市科协常委。1963年任卫生部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宗维新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等罪名,全家被遣回原籍西红门劳动。返乡期间,宗维新居陋室,吃野菜,整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生活极为艰辛,但他在饭余之时或田头小憩之际,还带领其子宗修英为乡亲们义务治病,从无怨言。在“唯成分论”盛行的年代,他不论求医者成分,来者不拒,无偿为每一个患者诊治。1970年,宗维新被安排到西红门卫生院工作。1973年平反后,宗维新重回北京中医医院,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顾问,虽已年逾古稀,但他既行临床医疗,又兼教学,并亲自编写《金匮要略》讲义。1975年,宗维新先生在授课时突发心脏病,病重昏迷时口中仍在讲解《金匮要略》,后经治疗无效故去。

宗维新对仲景之书领悟颇深,曾多次讲授《金匮要略》,他把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名训视为座右铭,善学他家之长。他认为,“医学理论是来源于医疗实践,谁人治疗某病有特效,不论其是遵经还是独创,均应虚怀请教,不应受门户所限”。宗维新先生每遇疑难病症,或查阅医经、医方,或访诸同道,务求辨证精当。他认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均是以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目的,各学科不应有门户之见,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

(0)

相关推荐

  • 宗维新

    折叠 编辑本段 生平简介 宗维新,幼读私塾,18岁随父宗世明学医,不久便名扬乡里.1924年迁居北京,1925年开业行医.1946年被北京市中医界推选为北京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55年,参加北京市市 ...

  • 『名医经验』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我治疗肝病的临床之路

    龙华医院名医讲堂邀请钱英教授主讲,讲座一开始,钱老说起自己抄方学习的经历.1970年,已是主治医生的钱老,听从医院领导决定,随跟关幼波老中医随诊学习10年之久,后成为关老学术继承人之一.钱老从跟先师关 ...

  • 您了解“三部六病”吗?_刘绍武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您了解"三部六病"吗? 2019-02-20 16:50 您了解"三部六病"吗?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走进刘绍武老先生倾其一生所研究的"三部六病" ...

  • 臧坤堂治疗健忘经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臧坤堂,男,生于1935年8月,江苏省锡山市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 健忘是由于脑力衰弱,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 ...

  • 宗维新[宗维新]

    对于"再障"的治疗,宗维新将其划分为以下几型:肾阴亏耗.阴不敛阳型,表现为出血较为明显,兼有头晕耳鸣.心烦不寐,午后身热,两颧潮红,头颈部动脉跳动,脉象多见沉弦或细数躁动,治疗宜以 ...

  • 【杨悦娅:海派朱氏妇科-不孕症】

    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的经典医书<素问·骨空论>中就已提出"督脉为病--其女子不孕". 明.武之望著<济阴纲目・求子篇>中曰: ...

  • 宗修英学术思想  宗维新之子。

    学术思想 宗修英先生视仲景名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其座右铭,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著反复精读,并 ...

  •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特色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以下简称<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经闭门.崩漏门为研究对象,通过充分研读原文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全面整理其有关月经病诊治的论述,在前人 ...

  • 敖奇讲蒙医:苏荣扎布国医大师学术思想---治疗疾病时注意主证与并发症(265)

    治疗疾病是注意主证与并发症 苏荣扎布国医大师治疗合并症和聚合病时,非常注意主证与合并症.首先注意赫依的前提下,热性病和寒性病共存,则先治疗热性病.后治疗寒性病:五脏病和六腑病共存时先治疗五脏病,后治疗 ...

  • 陆健穴位埋线学术思想探析

     陆健穴位埋线学术思想探析  郭医 2018-07-18分享收藏  陆健(1938-2011),江苏射阳人,陆氏埋线创始人,全国著名埋线医学专家,全国高级针灸进修学院教授,河北省老科协埋线医学分 ...

  • 中风危证不避麻—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

    中风危证不避麻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六 摘 要 针对中风之内外风的争论,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中风思路: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麻黄利窍通脏腑,汗法可治脑水肿:阳气不到便是病 ...

  • 火不归原引火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三

    作者:孙其新  来源:古中医网 简介:针对引火归原之火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引火归原的思路:火不归原证的概念:火不归原证的特点:火不归原分型论治:火不归原类证鉴别:引火归原有狭 ...

  • 痰生百病虚为本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二

    摘要 针对痰饮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计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治痰饮病思路:痰饮概念:痰饮水湿,同源异流:阴阳寒热分型,六经三焦论治:有形之痰--肺胃痈结肿,无形之痰--心脑神经络. 治痰饮病常用方:小青 ...

  •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

    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 ...

  • 王波|老子、庄子和列子学术思想的探讨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老子>.<庄子>和<列子>前人都认为是道家言.现将对他们学术思想的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一.老子及其<老子&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