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程管理:院士有话说系列之三(殷瑞钰)

上期分别介绍了2015年9月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与哲学论坛上何继善院士和汪应洛院士的《工程管理创新与工程管理哲学若干思考》和《工程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的主要内容,本次介绍殷瑞钰院士在此论坛上做的《哲学视野中的工程》主题报告。报告共有6个方面。

一、从唯物史观考察工程

人类诞生于自然,人类活动与自然具有密切关系,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并获得经验和教训,不断反思改造自然中的和谐关系。工程活动与“自然——人——社会”三元系统有关。工程一直是生产力,并先于科学出现。

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从认识逻辑的角度看,认识、揭示自然界、社会事物的构成、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是科学。科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探索和发现。技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体现着巧妙的构思和经验性知识。技术活动的特征是发明、创新。工程活动的特征,从知识角度看,工程活动可以看成是以某一或者有些核心专业技术结合相关的专业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的非技术性知识所构成的集成性知识体系。工程活动的特征是集成、构建。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之后,建立在各类专业技术、各类工程系统基础上的各种行业性的专业生产、社会服务系统,产业活动的特征是行业性、效益性。

二、关于自然界的认知逻辑

从实践历史时序过程看,常常是从“工程构建的知识——技术发明的知识——科学发现的知识”过程,而从认知过程理论的逻辑角度看则又是“探索、发现科学知识——发明、创造技术知识——集成、构建工程知识”的过程。

因此,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活动应分为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之间存在着若干相关的知识链。工程活动特别是工程理念体现着价值取向。

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工程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工程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利用各种资源和相关要素制造和构建人工实在的活动。工程除了要懂得基础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善于处理好诸如在多层次、多尺度、多因素命题条件下的多科学交叉的新知识的综合集成——这是工程科学问题。工程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即在客观自然、经济社会、人文要素和信息环境下,对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构建、运行和管理。

三、工程的本质和模型

工程本质可以理解为利用各种资源与相关基本经济要素,构建一个新的存在物的集成过程、集成方式和集成模式的统一。包括1)工程是各种要素的集成方式,这种集成方式与科学相区别、与技术相区别的一个本质特点。2)工程所集成的要素是包括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统一体。3)工程的进步既取决于基本内涵所表达的科学、技术要素本身的状况和性质,也取决于非技术要素所表达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脱离物质性的工程活动。工程活动有两端,一端是自然与知识,另一端是市场与社会。工程立足自然,运用各类知识,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一般都要通过工程这一动态集成系统,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进而通过市场、通过社会体现其价值。

对“工程”模型的思考。技术集成系统体现着相关的,但又功能不同的异质技术群通过动态—有序的集成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和动态运行的特征;而且,这一特定的技术集成系统必须于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诸多经济基本要素,互相协同作用,并通过构建和运行,形成工程系统并产生特定的、预期的功能和价值。

工程与工程演化体现着价值与战略的取向,具体发展步骤的选择与取舍,对自然—社会—人文系统的适应性、选择性和进化性。

四、工程中的技术要素

技术是工程的基本要素。技术是工程活动的专业组成要素,若干技术的系统集成便构成了工程的基本形态。工程是集成建构新的存在物的活动或结果,是不同形态的技术要素的系统集成,是核心专业技术和相关支撑技术的有序集成。技术具有:个别性、局部性;多样性、差别性;不可分割性。

工程是相关技术群的优化集成。包括以下特征:集成统一性;协同性;相对稳定性。工程是对诸多相关的、异质的技术的优化集成。对工程而言,技术是基本内涵,十分重要。相对于工程而言,技术活动是“工具性”、“手段性”活动,其任务是发明一项方法,创制一种工具,创造一种手段等等。

五、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我们当前面临的首先是物质性的工程问题。

工程架起了连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

工程创新重要性体现在:工程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工程创新的过程;工程创新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

工程创新的形成和特点。是集成性创新,是技术层面上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要素与经济、社会、管理等基本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集成。

工程创新既要重视“突破性”创新,也要重视渐进性、积累性创新。不同背景、不同类型的工程,往往具有不同的创新特点、创新途径和创新形式,不一定是一种模式。

六、认识工程的本质、内涵

工程成果的核心标志往往是构筑一个新的存在物,即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优化构建起来的集成体。工程活动包括了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一系列技术要素的集成和非技术要素的集成。工程思维与现实世界相互关联的核心是“设计性”和“实现性”的关系,工程思维的突出特点是“集成创新性”和“集成构建性”。

在新世纪的背景下,要思考哲学,工程应是一块新疆域,一层新境界。21实际哲学与工程的结合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从2002年至2007年,全球已有4本关于工程哲学的书籍出版。总之,研究工程、构思工程、实施工程的过程中:

眼中要有大气象!

心中要有大气魄!

殷瑞钰(1935.7.28-),钢铁冶金专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历任唐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主任、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等职;现任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等职。

长期从事科技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特别是对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和有序推进作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大力推进了连续铸钢,高炉喷吹煤粉,棒、线材连轧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全国性突破。在理论上指出冶金制造流程中存在着不同内涵的科学问题,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而从工程科学的层次出发,研究了钢铁制造流程动态运行的物理本质和钢铁制造流程运行动力学等理论问题,讨论了钢厂模式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的理论框架,前瞻性地指出钢厂应具有三个功能的新理念:即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功能。为新一代钢厂的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方案和若干关键技术的支撑。率先提出了钢铁厂动态-精准设计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研究并阐述了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的概念、内涵及其动态运行规则;研究并提出了钢铁制造流程中能量流行为与能量流网络构建的理论和设计原则;研究了钢厂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工程实践问题。

著有《冶金流程工程学》、《冶金流程集成理论与方法》、《工程哲学》、《工程演化论》等著作。他是国家攀登计划《熔融还原技术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1998~1999年度光华工程科技奖,2008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2年获得“魏寿昆冶金奖”。2002年当选为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