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类征文的几个误区

关于家风建设,很多经典语录:领导干部的家风是作风的重要表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等等。

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各种各样的家风建设活动。由于专业的关系,我有幸成为某机构家风征文的评委,通过阅读参赛征文,我谈点关于家风征文写作的认识。重点是从失误的方面去提示,以便给有兴趣家风征文的朋友借鉴。

误区之一:引用没有特色。这是很多不经常写作的人经常犯的错误。为了提升自己文章的档次,或者提升文章的内涵,很多人一开始就是引经据典。尽管关于家风的叙述有很多,但是架不住参赛的人也多,引用几次就有重复的,引用几处就有雷同的。评委和读者开始阅读到引用文字的时候还觉得新鲜,几个人的文章一读,就腻味了,再经典的话,也架不住老是看见。写这类文章不是不让引用,尽量引用的是自己知道且别人不知道的,假如网上随便一查就能查到的语录,你用了,别人很可能也会用。

误区之二:家风不是用来讲道理的。家风是一系列为人处世道理、原则、策略的集合,但是,家风是不能直接往外说的,说出来的就不是家风了,那是摆设,或者叫“牌位”,家风是一个家族的行为方式和处世规范。可以感知,不便描述。尤其不适合总结性地描述。

误区之三:家风在总结和论证中展开。参加征文的很多人是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受公文写作的影响,他们将家风当成了总结文字,或者是论证文字,要么是在总结家风的要素和概念,要么是在论证什么样的才叫家风和好家风。也许你论证特别严密,也许你推理特别精到,可大家想看的,不是让家风具象化,而是想知道好的家风是什么样子的,别人家有哪些好家风。

误区之四:家风征文是讲究体裁的。首先,议论文写家风征文,一定是不合适的,家风不是用来议论的,是用来学习和传承的,无论你论证得多么精准,没有人会认可你的文章好。因为家风不该议论,这是我的理解。其次,以说明文写家风好像也不合适,家风是骨子里的好品质,这个说不清,好像也不该拿来说,只可意会。再次,诗词不能参加征文。经常有人填一首词参加征文,或者写一首诗参加征文,这都是不恰当的。试想一下,一首诗词能承载多大的信息量呢?

误区之五:以不合家风的表述来说家风故事,这样的瑕疵是致命的。比如某人说了自己的家风故事,本来是很感人的,先说自己的父母,再说自己的公婆,事迹非常好,故事讲得漂亮,可遗憾的是,文中她称呼自己的公公为“老公的父亲老刘先生”,要知道,这是一篇关于家风的文字,儿媳妇称呼自己的公公为老刘先生,就这么个称谓,就足以让人感觉,这个人家的家风是不可取的。这个其实不叫瑕疵,直接可以定性为文章的硬伤。

说了五个误区,读者可能会说,读我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让我挑错的,我得告诉大家,这类征文怎么写?

结合我征文看到的好文章,我给出以下的建议:

一是文体尽量选择记叙文,因为记叙文就是写人说事的文体,将人物与事件交代清楚,让人能清晰地读到一个故事,或者一段经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家风不是希望你告诉别人什么,而是想知道,你是如何做的。通过你的实践,别人看看能有什么有益的收获,这是成功的关键。记叙文写作讲究平实,不用太花哨。真人真事即可。当然,我也看到有书信体的,这是很巧的一个设计,以亲切对话的形式,叙说家风故事,也非常打动人。

二是以情作为叙述的结果。家风要讲的不是理,而是情,只要把感情表达出来了,或者激发了别人的情感,这样的记叙就是成功的,别人看你的故事,不仅仅想知道过程,更主要的是通过你的故事,产生共情,以达到心灵的共振,不然,你的文字就不能打动人。

三是家风的文字应该是动静结合的,静是指在一个人一个故事里,要静静地展现家风的特质,同时,家风应该是动的,即家风在一个家族里是要代代传承的,只有动静结合地写,才能保证家风的影响力,才能让家风真正打动人。

以上仅为个人当评委时的一点心得,不知道是否准确,希望作者和评委一起探讨。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