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最爱《山海经》| 古人腾飞的想象

南大真数出品 | 作者:秦浛嫣、周震洋、刘艺

华为最爱《山海经》,在注册的商标名称中,很多取自《山海经》中的山、神、兽等名称。例如,以“昆仑”“蓬莱”“轩辕”“泰山”等为云端服务器命名,取其高远之意,完美诠释华为的“科技修真”;以“当康”“青鸟”“饕餮”、“黄马”等为芯片命名,取其祥瑞之意,蕴含未来科技的无限想象;以“祝融”“重黎”“大禹”“精卫”等为专利命名,取其超凡脱俗之意,寄托开天辟地、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决心……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奇书,记录了天地山河,奇珍异兽,神话传说。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山海经》的记载以方位为其脉络,将天与地分为四方和中心,即南、西、北、东、中。

先民以中土为中心,环视四方大陆。因此《山海经》以四方为主,记录了各方位的山川河流、地域风貌、奇珍异兽、神仙异族等。

在朴素的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天地人宇宙观的体现。创世神与天象、日月星宿描绘出天的浩渺,珍禽异兽是陆地生物的冰山一角,异族及其文明的记录是对人类的探索认知。在天地人为一体的山海宇宙中,无论是对天神、人类或异兽的相关文字,都充满了云谲波诡而又奇特瑰丽的想象。

万物皆奇:山水生灵与神秘国

山川、水道作为连接神与地、人的中介,富有神秘气息。

《山海经》记叙了大量的山川与水道,它们构成了奇异世界的地理“骨骼”。

据统计,书中一共有26座山系,囊括大大小小606座山。264条水道从这些山上发源或经过,汇入水泽或奔流入海。在书的18卷文献中,《五臧山经》涉及的山川与水道数量最多。其中,《中山经》记录了199座山川;《北山经》记录了85条水道。

众山之中,昆仑山是一座圣山,是神话的发源地。据《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山是天帝的都城,其九道门皆有开明兽镇守,是“百神之所在”,由陆吾掌管。后世的言谈记载与文献考证中,昆仑山也反复出现,使昆仑山的神话色彩越发浓厚。

除此之外,书中提到的山川几乎都与兽、神息息相关,是灵怪异物的依附。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撰写时,引述了书中关于水道的记录,作为考证资料。如浊漳水、清漳水等水道名也出现在《水经注》之中。

山川之上的生灵也属奇物。

据统计,异兽、奇鸟、奇鱼分别是171种、99种、52种。怪木、奇草分别有130种与60种。

异兽是生灵中记载数量最多的,或许这与先民粗犷原始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远古时期的人类需要生存就得与异兽搏斗,正是出于对野性、未知的好奇心,《山海经》收录了大量见所未见的奇珍异兽,描述了它们的栖息地、外形和习性等。

奇异草木的记载中,熏华草朝生而夕死,嘉荣草“赤叶赤华,华而不实”,三桑树有百仞之高却无枝。功效方面,荀草是“服之美人色”,恐怕比现在的护肤品作用更大。

在地理“骨骼”之上,国是极为重要的“血肉”。据统计,《山海经》里的奇国一共有126个。此处所说的国,与现代国家并非同一概念,远古时期的国更多是指人所聚集、生活的地区。

奇国的记载同样以四方作为划分,集中在海内经、海外经与大荒经之中,是远古时期先民对地理的认知以及中华文明早期的生根发芽。以海内经为例,《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是对西北地区的探索,记录了各地区的山川河流与物产。《海内东经》则描述了东北地区至吴越地区的风貌。

在庞大的地理认知体系之外,先民对国的想象也令人叹为观止。无肠国的人都没有肠子,交胫国的人小腿皆交叉,跂踵国的人走路双脚不着地(让人好奇他们是飞行的吗?)。大人国的人民,“为人大”,贸易之处是海中的“大人之市”。小人国在书中出现了3次,焦侥之国的小人姓幾,以谷物为食,另两种“小人”则叫“菌人”或“靖人”。同样写到大人国与小人国的书还有英国的《格列佛游记》,但这本书出版于1726年,比《山海经》的记载晚了千余年。我们无法获知远古时期,先民出于何种原因而去构想这类现实之外的奇国,但从中可以窥见到他们腾飞的想象力。

远古神界:人面兽身神的创世神话

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应龙杀蚩尤等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经统计,书中提到的神话人物一共有186个。庞大的神话系统源于先民对于创世神的原始崇拜,主要记载在《海经》中。在创世神中处于至上地位的是天帝,书中描述通常以“帝”出现。“帝颛顼”“帝俊”“帝尧”“黄帝”等带有称谓的“帝”,则不同于天帝,是创世神中与人类起源相关的祖先神。数据统计发现,在这些有具体称谓的“帝”神中,提及次数最多的是颛顼、帝俊,分别是17次与16次。颛顼后人形成了季禺国、讙头国、叔歜国等诸国,帝俊后裔是歌舞、琴瑟等文化的源头。这意味着,与其他黄帝为中心的神话不同,或许《山海经》建构的是以颛顼、帝俊为主的神话宇宙。

除男性神之外,还有常羲、羲和等女性神,她们和日月、星宿有直接的联系。两位女性神皆为帝俊之妻,常羲“生十日”且为太阳沐浴,羲和“生月十有二”,且为月亮沐浴。这说明她们在创世神话中也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再如员神磈氏主“司反景”(在太阳西沉时将影子拨到东方),女和月母国的神司日月之长短。足以可见,在先民关于日月星宿的知识中,真实与虚幻并存。

《山海经》里记录了神的模样,其外貌与如今常识中的神仙相异,它们多为人面兽身,带有动物的属性,例如“人首蛇身”的女娲、“九首蛇身”的相繇等。

图腾是原始宗教的形态之一,《山海经》中有大宗的图腾崇拜线索,如日月崇拜、动物崇拜以及祭祀崇拜都可纳入《山海经》的宗教考古之中。远古时期的人类对神与兽类尚处于探索之中,特别是处于怪兽图腾的崇拜,使得神在人的基础之上,拥有了兽的特征。

异兽初探:想象与现实交织

整部《山海经》总共记载了几百个异兽形象,这些异兽造型奇伟、形象丰满,其原型多是由“牛”“马”“鸡”等现实动物幻化而来。古代先民通过联想还将类似“人面”、“人首”、“人身”等诸多人的特征与动物特性重新组合,构造出全新的神话形象。除了外貌,这些异兽的声音有的如“婴儿”,有的如“吠犬”……想象与现实的交织,给我们带来关于异兽的全息体验,也使得《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变得极富吸引力。

《山海经》研究专家袁珂曾经说过:“《山海经》包罗万象却源自生活,它是华夏文明早期历史、民俗和文化的经典。”虽然这些异兽看似荒诞不经,经常被人们赋予预测或招祸的神秘力量,却足以窥见当时先民对于自然和环境的认知,以及人类从蒙昧逐渐走向文明的探索。

异族奇民:超越人类的存在

《山海经》中对异族的想象体现为他们区别于现代人的样貌特征,“一臂”“一目”“一手”皆是对异族的描述,例如三首国中的族人为一身三首,而三身国的族人则是一首而三身,这些异族所对应的原型实质为人本身。《山海经》中的虚构与想象以现实为蓝本,通过“怪异化”的构想,展示出“五彩争胜,流漫陆离”的图景。

在异族之外,还有“尸神”的存在,《山海经》中共出现了12种尸象,如“夏耕之尸”“奢比之尸”“女丑之尸”等。“尸”在《山海经》中并非现代泛指的尸体之意,而是与“神灵”与祭祀相关。天神死后灵魂不灭,继续以“尸”的形态活动,在远古“尸祭”的习俗之下,形成了“尸”文化中的“尸神”,这“对后世的天人观与礼乐制度有影响”。

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古已有之,这一点在《山海经》中多有体现。“永生”的审美意象在书中反复出现,并以“不死”“延寿”“复生”“化生”四种形式呈现。先民幻想着灵魂不灭,将永生的信念贯穿于书籍始终。

“不死”所包含的意向有不死之人、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药等等。“延寿”是突破死亡、寻求长生的方式,书中出现的“乘黄”与“吉量”皆为具有神力的坐骑,乘坐它们便有“乘之寿二千岁”与“乘之寿千岁”的作用。“死即复苏”与“冬死而夏生”等则是“复生”的路径,是通往永生之路,刑天与夏耕虽断首,却依旧能以复生的方式延续生命。“化生”同样在书中反复出现,如夸父“弃杖化林”,女娃溺于东海而化身精卫,都是“化身”的体现。《山海经》中的永生审美意象,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母题之一。

返璞归真:《山海经》的现代意蕴

《山海经》流传至今,凭借其独有的符号与文化意义,启迪了无数后人的想象。

我国以“夸父计划”来为太阳监测卫星活动命名,既是对《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神话的化用,更是同古人对太阳之好奇的一脉相承。我国以《山海经》中的“昆仑”来命名南极科考站,不仅凸显了极地的遥远而神秘,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停止的对自然的探索。

华为公司钟爱《山海经》,在华为注册的商标名称中,很多取自《山海经》中的山、神、兽等名称。例如,以“昆仑”“蓬莱”“轩辕”“泰山”等为云端服务器命名,多是取其高远之意,完美诠释华为的“科技修真”;以“当康”“青鸟”“饕餮”、“黄马”等为芯片命名,多是取其祥瑞之意,蕴含未来科技的无限想象;以“祝融”“重黎”“大禹”“精卫”等为专利命名,多是取其超凡脱俗之意,寄托开天辟地、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决心……

无论是航天、科考还是云端科技,或关于天,或关于地,这些远古的想象似乎已然穿越时空在现代重又焕发生机,将传说化为现实,把科技与创造结合,成就另外一种浪漫。

经典流传:“俯仰终宇宙”

《山海经》里体现出远古至大禹时期的先民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观。《海外南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有仙洲曰云荒。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通其道。”先民认为宇宙广阔而瞬息万变,但万物有灵,虽死仍复生,无穷无尽。

在《山海经》成书之后,历朝历代从未停止对它的追问与探寻。神话体系中的天神如西王母、祝融最初形态源于此,在后世不断被美化、加工,应龙、饕餮(书中名为狍鸮)等神兽也多次出现在神怪记载中,这些神人与异兽的想象共同启迪了古代志怪小说,衍生出更多绚烂浪漫的故事。书中记录的远古文化、地理风貌、山川物产也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的序篇中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也道出每个人在书中获得思想火花与玄妙顿悟的感受。先民追求永生,幻想西天之神;现代科技探索太阳,返回《山海经》的山海宇宙。但无论是先民还是现代人,对宇宙万物永远保有好奇之心。正是历代人类出于探索未知的心理,使《山海经》的精神得以延续至今,《山海经》自身也成为不断被研究的主体。

作者:秦浛嫣、周震洋、刘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白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吴康.《山海经》:中国神话的建构[J].中国文学研究,2007,(1):43-46.

[3]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10+122.

[4]陈刚,梁家胜.大荒为何?——《山海经》中的神界[J].青海社会科学,2011(02):166-171.

[5]纪晓建.《楚辞》《山海经》神祗之互证——《楚辞》《山海经》神话比较研究之三[J].江苏社会科学,2006,(5):156-159.

[6]徐丽慧.《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考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4):104-110.

[7]陈连山.《山海经》对异族的想象与自我认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01):130-135.

[8]罗筠筠,李洁琼.《山海经》永生审美意象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9):82-95.

[9]王永明. 《山海经》中的“尸”文化[D].河南大学,2007.

[10]周晶. 《山海经》中的“尸”[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1]韩湖初.《山海经》宇宙观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3-68+15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