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试试从“痰瘀”论治
I导读:小编临床所见痰、瘀为病者不在少数。痰、瘀,异名而同类,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因此在治疗时,应同时兼顾,且不应忘记二者“阴”之属性。
作者/马桂文
“痰”和“瘀”不仅是机体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为某些疑、顽、怪症的发病原因。“痰”和“瘀”均属于阴,同出一源,故异名而同类,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津液凝滞而为痰,痰聚气阻则血瘀,痰瘀互结,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所致病症千奇百怪,顽固难疗。笔者仅就“痰瘀”所致妇科临床病症作如下初探。
一、“痰瘀”互结所致妇科疾病的特点
1.疼痛:
由于痰瘀互结,阻滞经脉,脉络闭塞,气血不流,故令作痛。其痛的特点是:部位固定,痛处拒按,或按之有块。而痛的性质为刺痛,绞痛或暴痛,也有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如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经前头痛等。
2.分泌物异常:
多见于虚弱之体,或急慢性炎症渗出物,如带下,脓血积液等。这些病理产物,都属于气血不和水津代谢障碍所致,不过所在的部位不同,出路有异,名称有别罢了。《女科经纶》上说:“带下属瘀血、败脓、湿痰之为病也。”临床上常见的盆腔炎,输卵管积水,宫颈炎及阴道炎所致的分泌物增多,以痰瘀论治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3.肿块:
《内经》有“汁沫与血相搏,则并令凝聚,不能消散,而积成矣。”故体内肿块多由痰瘀凝聚而成。既成之后,或居于体表,阻遏经络,或停于胸腹影响气血,如《女科经纶》引武叔卿说“盖痞气之中未偿无饮,而血瘀之内未尝无痰……故消积之中,兼行气消瘀化痰之药为是。”可见凡痰湿、气滞、血凝阻碍气血,久而不散,痰瘀互结遂为肿块。
诸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外孕包块、盆腔炎性包块等,有些可通过涤痰化瘀治疗,而取效迅速。
4.月经改变:
痰瘀互结,阻滞经脉,气机不得疏畅,血行不得流通,气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宫,经血无从适时来潮,或因痰瘀阻滞胞脉,经血不能下行,也有痰瘀占据胞宫,新血不得安宁,以至经行后期,经量过少,月经停闭,崩中漏下等。
5.精神症状:
痰瘀互结,蒙闭心窍为其所致精神症状的实质,《女科经纶》说:“产后发狂属败血冲心。”、“产后不语,败血热痰亦间有之。”临床常见的经行痫证、经期发狂、产后精神病等,均与痰瘀互结有一定的关系。
二、病案举例
1.经前乳房胀痛:
张某,40岁,教师,1980年11月2日就诊。
患者近一年来,经前一周、甚或半个月即感乳房胀痛,随着周期的临近而胀痛加重,且乳房明显增大,按之有块,块处拒按,有时痛如针刺,伴有胸闷胁痛,头晕恶心,喉中多痰,腰腹胀痛,带下量多。上述症状直至经血下行后才逐渐减轻。舌淡体胖,边有紫点,舌下络脉粗胀。证属痰浊内盛,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闭塞经脉,乳络不通。拟健脾疏肝,祛痰化瘀,投瓜红青甲逍遥散:瓜蒌15克,红花6克,青皮6克,山甲12克,归尾10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橘红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牡蛎12克,郁金10克,甘草6克。
药进三剂,乳房胀痛大减,胸闷胁痛好转,恶心脘胀见轻,腰腹仍痛,带下未减。宗原方去白术加苍术30克、枳实10克三剂。自感乳胀胁痛豁然若失,余症锐减,经期己临,于上方去瓜蒌、枳实、加桃仁、牛膝活血调经,再进三剂,经血已行,自感全身轻快,后随周期调整,三月病愈。
按
患者素体脾虚,后因家事不和,暴怒伤肝,以致痰瘀互结,日久不散,阻闭经络,乳络不通,不通则痛。方中白术、云苓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瓜蒌、橘红祛除己生之痰;柴胡、香附、青皮、郁金疏肝理气行痰;归尾、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消痰;牡蛎化痰软坚且治带下;穿山甲活血通络以散结。
纵观全方,共奏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之功。如是,肝脾得和,痰凝得化,瘀阻得解,肿胀得消,乳房胀痛自然而除。
2.经前精神失常;
刘某,37岁,农民,1981年7月8日就诊。
患者于两月前,正值经前两天,和家人争吵,随即哭闹不休,喜怒无常,继则自言自语,动作反复异常,经西药镇静治疗而好转,但患者情怀不畅,闷闷不乐,经血虽适来潮,但所下血量甚少,挟有小血块,两天即止,嗣后经常绕道而行,一人独往,表情淡漠。本次又值经前,精神异常,其夫偕同来诊,其证同前,舌淡而暗、边有紫点、苔白厚腻,脉象弦滑。此乃痰瘀互结,蒙闭心窍。拟祛痰化瘀,启闭开窍,投失笑散合导痰汤化裁:苍术20克,云苓15克,半夏15克,南星1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橘红10克,远志10克,菖蒲12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10克,甘草6克,三剂,水煎服。
药后精神转常,诸证好转。仍感胸闷不适,月经未潮。宗上方去菖蒲、远志、南星,加归尾10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三剂后,患者来诉,经血已行,量多有块,无不适感。继以逍遥散出入巩固疗效,并嘱调神养性。
按
患者素有精神抑郁,后因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日久不解,影响脾气不健,聚湿生痰,痰阻气机,以致痰瘀互结,壅闭经络,阻塞心窍,神无自主,而见上述表现。方用导痰汤以理气行痰,失笑散化瘀消痰,远志、菖蒲祛痰开窍,使气郁得舒,脾运得健,痰瘀得散,心神得宁,精神亦复如常。
三、体会
通过临床观察,特别是在治疗痰瘀所致妇科病症的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1.气病在先,必先调气。
因为气之升发疏泄于肝,若情志忿怒,肝气郁结,疏泄无权,则气机阻滞不畅,血气不得流通,以致痰瘀内生。显而易见,气病在先,痰瘀在后,因而在治疗上应理气化痰为主,佐以消瘀之品,则气顺、痰消、郁解。正如朱丹溪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也随气而顺矣。”后人也总结出:“治痰者,必先治气。”这就叫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
2.血病在早,治血为要。
瘀血不散,久之亦能化为痰水。如盆腔炎在发展过程中,可形成卵巢脓肿或输卵管积水,从病理解剖证实,其内容物确属祖国医学所说的瘀血浊液,通过化瘀软坚,制水消痰等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这就叫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
3.治痰疗瘀,不忘治本。
气血之生化,有赖水谷之精气,故其源在脾肾。脾肾功能失调,则精血化生障碍,而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痰瘀互结,临床上表现虽属实证,但只是表面现象,实责之于脏气虚衰之故也。因此,治疗上要注意治病求其本。但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权衡侧重,或以化痰为主,佐以祛瘀;或以祛瘀为主,佐以化痰;或痰瘀并治,标本兼顾;或扶正祛邪。总之,不能忘却其致痰生瘀之本,否则就收不到好的疗效。
本文摘自《陕西中医》,1984年第12期。作者/马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