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国医馆的今天与明天
撰稿 | 重楼
2017年11月25日,全国首家互联网国医馆——乌镇互联网国医馆正式开馆,倪荣博士担任总设计师。乌镇互联网国医馆是他躬身入局,在互联网与中医药结合中寻求突破的一次尝试,也是他立足中医、瞄准世界的载体。
我在杭州市拱墅区当了11年卫生局领导,一直致力于卫生健康服务事业的探索。在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有一个街道叫米市巷,拱墅区区政府和卫生局在那里创办了一个社区中医馆——米市巷社区中医馆(隶属于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可能大家都很好奇,中医馆不都是民营的吗?怎么出来一间公办的中医馆,这能搞好吗?然而米市巷社区中医馆用数据回应了所有人的质疑:总经营面积237平方米,帖均费用才20元出头,而2010年前后全年中药饮片与针灸、推拿等的总业务服务量已超过千万。
▲ 米市巷社区中医馆开业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就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在社会的最基层,人们太需要这种以简便验廉适宜技术为主的中医药服务了。2008年4月9日,时任国家卫生部党组高强书记到我们这边来考察完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这是他看到过的中医药特色社区中氛围最浓厚的。
2011年的11月29号,我奉命到浙江省卫生厅出任信息中心主任,到了卫生厅以后,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大意就是:
“倪荣,你在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把社区中医药服务做起来了,我也经常在全国各地宣传你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拱墅模式”,但是中医中药信息化发展还需要快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你到了省卫生厅担任信息中心主任,你能不能想点对策?”
带着这样的嘱托,我开始了中医中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探索。
常有人开玩笑说:“西医,明明白白把人治死了;中医,糊里糊涂把病看好了!”
我当时想,中医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工具,能否利用我的岗位和专长,融合中医药+互联网+大数据,研发一套工具(系统),使基层社区中医们能够“会辩证、敢开方”,让中医药明明白白地把病看好。
基于此,首次探索开始了——我们开发了一套社区中医馆系统。
后来,我把这套系统连同源代码,无偿奉献给了国家。在这个技术基础上,国家财政部给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3亿“社区中医药馆系统建设”专项资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拨付给每个省,去建立各省的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和建设社区中医馆系统。
这笔资金调配到基层以后,老百姓享受了数字化中医的服务,基层中医药机构和中医有了一套诊疗工具,中医药事业有了大数据的加持,中医药管理部门也有了决策支持平台,实际的应用效果总体不错,但离我当初的设想还有距离,这就引起了我的反思。
政府虽然在中医药的发展事业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容量和地域,政府也只能做到保基本,实现基本的中医药医疗服务覆盖。
而民营医馆作为中医药发展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民间的医馆为什么能够存在?因为在基层,民众对中医馆有巨大的需求。我经常讲,中医的命根在基层、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基层应该中医化、中医应该基层化。
我和我当时所在的单位“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曾有幸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办的“互联网+中医药”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互联网和中医药到底应该怎么融合,到底应该怎么发展,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大家当时都感到很焦虑。
直至今天,我们搭建的中医药互联网智能化平台(华佗云——悬壶台)已经与2000余家机构建立连接,总开出智能化处方500余万张。我认为,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支持,而我们中医馆应该怎么做呢?
一、互联共享。我们所有的中医馆,需要一个既能够体现个性化,又普遍易操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实现中医病例标准化书写、智能辨别体质、智能辩证开方、大数据共享等功能;
二、团结一致。我们要通过这个互联网平台形成紧密的联系,摒弃以往同行排斥、各自为营、小而散乱的做法,实现同行之间有效的交流和信息共享;
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内外的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团队马上组织研发了三个互联网抗疫平台,一个是西医的平台,一个是中医的平台,还有一个是心理咨询辅导的平台。
到7月份为止,我们的平台已经服务了超过220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2.08亿,最高访问流量的1月26日一天的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向全球推荐我们的抗疫平台,而我们所做的这些全部都是公益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保的政策今年的突破力度最大?那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发现,疫情最严重的6个月的这方面行业政策突破超过过去六年的总和。
其根本原因在于,疫情期间,由于外出受限,许多慢性病人在家断药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保应时应需成为国家抗疫的空中战场;
面对这一情况,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领导部门面对现实、急民所急,一批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保政策相继出台。
而这些政策,对我们民营的中医馆生存发展,是重大的利好消息;为此,我要积极发声,让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让更多好政策的可以制订落实,惠及更多的居民百姓。
我们常常说在国内办中医馆很苦,但其实有一些人他们的开馆之路走得比我们艰难多了。
在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互联网健康产业分会的会长后,我认识了很多扎根于不同国家的中医药同仁,而绝大部分国家地区是没有中医相关的立法的,行医是一种非法行为。道路之艰巨,我们难以想象。
但尽管是如此艰难的处境,这一代又一代中医人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凭疗效让大家看到中医药的魅力,得到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认可,推动当地对承认中医药的立法,最终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我认为,他们是中医药技术和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教士”。这是很伟大的,特别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我们医馆界的同仁们不能只把目光聚集在国内,我们应该放眼望向世界。我们要看看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同行们怎样取得疗效,怎样获得当地人的信任,怎样触动相关的立法,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中共党员,预防医学研究员,公共管理博士,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生导师,微医云总设计师,华佗云CEO。设计并主持了“微医云”和“乌镇互联网国医馆”、“杭州华佗互联网国医馆”、“山东扁鹊国医馆”的研发和建设工作。
现任微医集团高级副总裁,世界中联互联网健康产业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互联网产业分会会长。领衔研发的“互联网辨证论治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荣获“2017年全国基层卫生创新大赛一等奖”和“2017年度浙江省中医药科技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