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随枣走廊”?
当那些在地下沉睡两三千年的青铜重器重见天日,地处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随枣走廊”,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州也因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历史古城,让人们意识到这条狭长通道很不简单。
随枣走廊东北面为桐柏山,它是湖北与河南的界山、淮河发源地;与桐柏山并列的是大洪山,隔开了南阳盆地、江汉平原,两山之间就是随枣走廊,它之所以被称为“随枣走廊”,是因为随州、枣阳扼守其关键之处。
大洪山的体量并不算大,因地处湖北中部,成为湖北地理重要的分割点,大洪山西面是荆山,加上桐柏山,三山并列,两两各形成一条通道,西通道南北分别是荆门(钟祥)、襄阳,东通道为随枣走廊,涢水及其支流汇合后流向江汉平原东部,商周时期随枣走廊与“夏道”连贯,成为中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运输通道。
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的分界线,是伏牛山,山体为断断续续的丘陵,其间就形成了通道,传说夏代就出现了通道,所以被称为“夏道”,商、周通过这些“夏道”,把影响力推进南阳盆地,进而影响江汉地区,如西周在南阳盆地和随枣走廊分封了不少的姬姓诸侯国和附属于周的异姓诸侯国,因分布在汉水之阳,姬姓诸侯国被称为“汉阳诸姬”,他们的任务是监控西部南部的“蛮夷之国”,拱卫周室。
这些诸侯中,随国的地位及影响力都更为突出,始封之君是周王重臣之一,《左传》里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但很长时间里,随国屡屡出现于文献中,却没有文物出土,而曾国于文献名不见经传,出土文物却屡屡有“曾”的铭文,随国与曾国是何关系一直困扰着人们。
谜团出现于随枣走廊,最终也由随枣走廊出土的文物破解,近十几年出土的充足文物证明曾与随为一国两名,为西周早期分封至“汉阳(汉东)”的重要姬姓诸侯国,始封之君为南宫适(音括),在春秋至战国中期控制着随枣走廊。
周王把重臣分封在随枣走廊,让曾(随)国成为监视“蛮夷之国”或楚人的前哨,同时间接控制着铜矿资源的运输通道,今鄂东南、赣北地区在两周时期成为重要的铜矿来源地,从这里到中原形成一条铜矿运输通道,随枣走廊就是其中的一段,与诸条“夏道”相连,把长江中下游的铜资源运输到中原。
曾国文物(曾伯克父鼎)
先秦时期,曾(随)国有着深厚的礼乐文化积淀,同时又融合、发展长江中游地区文化,古文化遗址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南北交融、特色鲜明,由文物可知,随枣走廊的政治格局或地缘结构相当复杂,随枣走廊既是运输要道,也是戍守重地。
周昭王南征,随枣走廊是战略重地;后来楚武王想要经略中原,先征服随国、唐国,控制随枣走廊,而后“汉阳诸姬”尽灭,蔡国、郑国从此惧怕楚国,楚国拿下随枣走廊,有了经略中原的戍守重地,同时控制铜矿资源北上的通道,为楚国成为“地方千里,带甲百万”的南方大国奠定了基础。
曾国文物(曾伯克父盨)
对于随枣走廊的重要性,古人已做出总结,即“出义阳可以兼颍、汝,出南阳可以规伊、洛,而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
顾祖禹还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到“宋失中原,长淮以外即为敌境,议战议守,未尝不切切于随州”,随枣走廊因山为屏,道路交错,从枣阳到随州历山,山岗众多,构成括囊之势,进来容易出去难,因此成为南阳盆地和义阳三关的重要锁钥。
戍守重地,兵家必争之,它的反面就是容易被四方势力所左右,无法独善其身,曾(随)国从始至终没能称霸于诸侯,最终被楚国吞灭。
再者,随枣走廊容易被替代,水运优势肯定不及汉江,陆运在距离上比经过武胜关远,所以后来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多通过汉江,中原至长江中游多经过桐柏山东南的义阳三关,而不绕道“夏道”和随枣走廊,如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
曾侯乙编钟
尽管如此,随枣走廊对湖北的重要性仍在,汉十高铁走随枣走廊,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也不言而喻,是解开“曾随之谜”的钥匙,是曾随历史文化走廊。
随枣走廊的地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宝藏,新出土文物与新考古发现会不断改变着人们对曾随、鄂国的认识,两周之际历史存续的失误会不断被修正,原因就在于随枣走廊是盛满两周青铜器的历史长廊。
1.石泉. 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1)
2.杨宽, 钱林书. 曾国之谜试探[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03)
3.王京传. 随枣走廊两周时期文化变迁和社会结构——以该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为根据[J]. 齐鲁学刊, 2016(006)